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建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生态文明建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生态文明建立心得体会1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立与经济社会开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立体会。
生态文明建立与经济社会开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
社会的开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立,实现可持续开展。
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开展而无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立的问题还比拟突出,这样的开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开展,把生态建立与经济开展对立起来。
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中求开展,又在开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立,实现经济与资、环境协调开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
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开展,使自然资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开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立与开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农业的前提和根底,而开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开展,生态环境在开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
我们结合新农村建立,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开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形式,大力开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开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立与开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立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开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立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详细表达。
因此,在开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开展、和谐开展。
生态文明建立心得体会2
党的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的重要思想根底,表达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化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开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才能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声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立生态文明,那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指明了途径。
在走向社会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立,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张人对自然的超越性。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开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建立那么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等特点,选择适
宜的产业战略。
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
自然的某些局部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局部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立必须奉行的原那么。
面对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立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
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开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立心得体会3
建立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化贯彻落实党的思想,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局
部。
我们一定要深化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立摆上非常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开展之路。
寻求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开展形式。
环境与经济之间互相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络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
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
”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消费要素会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开展的引擎。
同时,经济开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结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
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开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防止工业化阶段的污染。
由此可见,开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开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消费力,改善环境就是开展消费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开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开展的标志。
时势所趋,经济欠兴旺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开展形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开展的强大支撑。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兴旺地区主要依靠资要素投入驱动开展的形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应当看到,造成欠兴旺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开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立,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立的速度还快。
一些欠兴旺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浪费极其严重。
这种任由稀缺资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场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中,江西省通过施行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开展风电能、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究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
202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开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历说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开展的强大支撑。
实现绿色开展,建立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立区域性优质农产品消费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清洁能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开展与农村经济开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开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互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开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立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价格机制灵敏地反映资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进步资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开展是转变开展方式的“道路图”。
欠兴旺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开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
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顿开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开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
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
江西要实现科学开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需要有新的开展形式。
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开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开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究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开展的新路子。
做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开展优势。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立,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立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构造的6大根底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
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立工程,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平安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
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
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开展,促进经济构造调整,实现经济开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开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稳固进步中保持全国前列。
森林覆盖率进步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打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开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兴旺地区推进绿色开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探究“在保护中开展,在开展中保护”的途径,形成面向将来的新型产业开展格局和经济增长形式,才能带动产业构造优化晋级,才能在扩总量、上程度与转方式、调构造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