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 感恩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草春晖,感恩父母
——试论小学生亲情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这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笔者提出的亲情感恩教育是将学生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激之情作为关注和研究的轴心,努力发挥品生、品社课在学生的道德引领方面的独特作用,从活动、生活、家庭教育等多角度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等亲人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也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对当代小学生进行亲情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规律。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百善孝为先”,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何况人呢?
然而,当今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成普遍现象。
我对本校各个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的抽样调查和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共332份,有效回收率100%,访谈学生52名。
调查统计显示,当代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尽如意,如从来不知道父母生日日期的有36.4%的学生,有40.3%的人以前知道父母的生日现在忘了准确时间,只有23.3%的人知道父母的生日,16.8%的学生能主动给父母送生日礼物,23.5%的学生能主动向父母表达节日祝福。
当问及平均多少时间做一次家务时,竟然有29.5%的人选择从来没有做过家务。
当问及学生如何看待父母对自己的照顾、疼爱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是父母理所当然的事;当问及父母生病时,你是如何做的,只有26.8%的学生懂得要主动慰问、照顾父母。
媒体报道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镜头一:妈妈卧病在床,儿子责问“怎么还不做饭?”镜头二:小寿星因与伙伴玩耍缺席家宴,6个长辈等到透心凉。
镜头三:“呜……你不把书包拿到教室,我就不吃饭,不读书……”在学校门口,一位青年男子尴尬地被孩子闹得下不了台。
中央电视台的“聊天”频道报道了“喝父母血的人”的新闻:年近50的农民陈帮顺为了让小儿子完成学业,不得不和病弱的老伴卖血攒钱,连续6年。
然而,明知父母艰辛的小儿子在上大学后6年却没回家。
当节目现场老父含泪呼唤儿子时,满座学子无不感动,而小儿子竟然对记者说:“我父亲这样说我,他有病,是个残酷无情的人……”
上述事实表明,当代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麻木,感恩言行正在缺失,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对学生进行亲情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当代小学生亲情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情感的失落与苍白,以及感恩言行的滞后与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
传统的家庭教育已成为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
父母只要儿女过得好,再苦再累也心甘
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行为”。
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长辈的爱麻木了。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让他们成为了不懂感谢、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他们认为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合理的,勿需回报,只要顺其自然地全部接受。
当踏上社会遇到挫折时,懦弱、逃避、推卸、伪装都成了他们保护自己最好的手段与方式,在父母的怀抱中寻找避风港,不懂得担当与负责。
2、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个体的智力发展,忽视其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选拔人才却依然要靠中考、高考等手段,这些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对人的知识和智能方面的选拔,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此外,德育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违背了德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原则,片面强调德育知识的灌输,重在教化,忽视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3、社会大环境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
现代社会大环境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变得自私、贪婪。
很多孩子在尽情地享受父母之爱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
三、当代小学生亲情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感恩亲人的情感并非是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别人的恩情,并对其回馈以感恩之心,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亲情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探索了一些适合当代小学生实际的亲情感恩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将亲情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
针对众多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亲情感恩教育的资源,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点拨法、讨论式、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指导学生的感恩行为。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主题是《我爱我家》,《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温暖的家》,这些主题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教育的优秀题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能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学会体贴父母;让学生既要明白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不图回报的,又要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特点筛选信息,在确定主题后,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适时适量地进行感恩思想的点拨,感恩情感的引发和行为的强化。
例如执教《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一单元《爸爸妈妈抚育我》《我懂事了》时,我通过钻研教材确定了主题——“感恩父母”:知道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操持,我们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辛
劳。
学生在明白了要感恩父母之后,教师趁机提问:父母时刻关心我们,可是我们了解他们吗?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亲情对对碰”——调查父母的喜好、生日、心情、愿望……学生了解了父母的情况后,更深切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情意,从而达到育恩的目的。
学生通过知恩,育恩,感受到父母的辛劳和情意,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展示亲子照片,讲述亲情故事。
学生在回忆、述说中感动,深情地呼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感恩之情不断升华。
最后,教师以“我能为父母做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讨论,指导学生付诸真情行动。
除了品生、品社课,亲情感恩教育也应与语数英及综合课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
2、策划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亲情感恩体验活动。
感念双亲的养育之恩是人的基本道德。
基于此,我坚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动心灵,实现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
为此,我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了“让爱飞翔”亲情感恩系列活动,及精心策划了一些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内容包括:
(1)收集家庭温馨照。
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些定格的温馨家庭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
(2)搜集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受到的是感天动地的孝敬礼俗的灵魂冲击,心中铭记的是一个个孝敬父母的榜样形象,心中扎根的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孝敬种子,使学生有仿效的标尺,利于把感恩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动之中。
(3)开展“感恩父母”故事会。
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指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4)创办“感恩”手抄报和墙报。
指导学生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有计划地以手抄报、墙报的形式展示有关“感恩父母”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5)设计“感恩父母”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
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
(6)组织护蛋、负重沙袋的体验活动。
在历时一周的延伸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了护蛋、负重沙袋其中的一项体验。
正是因为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值得回味,所以班队课上的“谈感受”这个环节异常热烈,通过大家的交流使同学的感受更加明确,主题意义也就更加鲜明。
这样对母亲日日夜夜孕育自己这个生命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感恩亲情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学唱亲情感恩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感恩的心》等,开展亲情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亲情感恩作文竞赛,评选“感恩小童星”……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网站、红领巾广播、宣传橱窗等阵地,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感恩教育。
3、结合有关节日,开展亲情感恩教育活动。
国际“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九九重阳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
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老师可以发动学生为父母长辈打电话、写信、发短信,道一声“辛劳”,说一声“谢谢”。
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我班开展了“感谢妈妈”的活动。
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张亲手制作的感人至深的祝福卡,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此外,我还建议学生利用双休日与父母“换位”做事。
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真实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行动!
4、指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以实际言行感恩父母。
老师不但要强化学生感恩父母的行动意识,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感恩从口头落实到家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行动可贵在点点滴滴,随时随地,越小越能透视感恩之心的真诚。
因此,我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向家长们说明自己的想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后,给了学生“往家庭这杯水中加糖”的建议,希望学生在家里做到:一看,生活中仔细观察父母日常的生活习惯,了解父母的爱好,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二听,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聆听父母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忧虑及压力;三做,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努力学习,协助做家务,送父母生日礼物等;四讲,早上向父母问好,外出向父母说“再见”,如果不能及时回家一定事先通知父母,经常用语言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关爱,做了错事主动承认错误。
这样的做法,使孩子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用自己的言行传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进而养成孝敬、感恩父母的习惯。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正确的做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校、教师应通过“制定家长学校各组织机构的章程,建立各类家校联系制度;利用校讯通发表家教指导文章;凭借校报刊登家长教育心得”等多途径、多方式,多元化指导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孩子亲情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人成为孩子学习楷模,家庭全员积极参与感恩行动。
让家长们懂得自己首先要是个懂得感恩,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的人,尤其得孝顺家中的长辈;不要包办,不能让孩子习惯于被包办代替。
包办代替易于让孩子认为父母说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时间一长,孩子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就会没有感激之情了。
为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许多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感觉不到他的来之不易,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
因而,父母要用行动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在过程中体验感受,明白感恩是快乐的,并且创设教育情景,让孩子通过努力争取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让孩子受一点挫折,此时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工作的艰辛和苦恼,让他明白父母给他创造的条件不容易。
正是这一幕幕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一个个亲情感恩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效仿,增强亲情感恩教育的实效。
“亲情感恩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使我们的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德育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出现了“三多三少”的喜人局面:孩子回到家里会做家务的多了,伸手不劳动的少了;生活上独立能力强了,让父母牵挂少了;和父母说知心话的多了,与家长怄气、闹别扭的少了,懂得身体力行地孝顺父母了。
例如,我班有个学生叫张锦宏,从小受父母溺爱,养成了好吃懒做、甚至偷拿家里的钱买零嘴吃的不良习惯。
多次教育收效甚微,父母曾一度对他失去信心。
通过开展亲情感恩教育,使他改掉了坏习惯,回家后能帮助父母干点力所能
及的家务活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深切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神圣、最伟大、最诚挚的爱,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承受任何苦难,甚至献出生命,父母的情比天高,比地厚,一生一世难报答。
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深了。
亲情感恩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懂得对师长、朋友、他人、学校、家乡、祖国、甚至对手也应常怀感恩之情。
这样的教育符合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教育规律。
因此,亲情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好载体,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责任编辑:林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