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应用题能力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解应用题能力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这是应用题教学的两大主要功能,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经笔者长期观察和抽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解答应用题都感到比较为难,一些学生只能解答一些简单、关系浅显,与例题相近的题型,而对那些实际性问题或“发展性”题型却是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如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首先究其原因:
一、从教材上找原因。
1.用题的具体内容情节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导致数量关系不明确,认识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分析。
如:“相向相背”、“一项工程”、“移多补少”等,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枯燥乏味。
2.应用题中“问题”、“条件”设置呆板,形式固定。
学生习惯于“两条件一问题”的基本形式,认为凡是条件都得用上、凡是数字必参与运算,如:“小明有10元钱,买铅笔用去2元,买彩色笔用去5元,一共用去多少元?”错误列
式:
10+2+5=17(元)
二、从教法上找原因。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步骤、重规律,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
解题过程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使学生在设定的结构中转圈。
如:在学了“归一”、“归总”应用题后,教师过于强调“照这样计算”一句的意义作用,使学生心理形成定势,一见题中有这一句就忽略了对整题的分析理解,武断列式
解答,或题中无这句时便无所适从。
三、学生思维品质上找原因。
1.遵循机械的联系,按照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熟悉的方法。
思维不能随题目
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
如:“校门口种了两排树,第一排种了6棵,第二排种了5棵,共种多少棵?”
错误列式:6×5=30(棵)。
2.思维受固于某些个别表面因素,不能对题目实质进行综合分析。
如:“三年级有学生165人,比四年级多38人,四年级有多少人?”
错误列式:165+38=203(人)。
3.思维能力、知识结构与实际生活脱节,以致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缺少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一块木板长100厘米,要把它截成每段长25厘米,需截几次?”
错误列式:100+25=4(次)。
影响学生解应用题能力有多方面的因素,从上分析可发现其主观因素还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
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根据教材内容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模式。
复习准备——例题(读题、理解题意、师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尝试练习——巩固,这是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常用的传授——接受模式。
应用题形式虽较单调,但其实质,规律却是千变万化,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模式。
如:学了“归一”问题后再讲“归总”问题,其实质大同小异,可采用自学——辅导模式;较抽象的问题如“行和”问题,“工程”
问题可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并充分运用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感知。
“移多补少”应用题可采用引导——发现模式等。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寻求解法,不仅是记住步骤,不仅是学习公式,更应具有独立探索规律,发现问题实质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和方法。
实际运用的有:抽象概括法、归纳法、类比法、推理法、数形结合法、假设法及联想法等,而解应用题正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并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如: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法:把“一项工程”、“两地距离”假设为单位“1”,又是假设法的运用;分析列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渗透了抽象概括方法及归纳法;解分数应用题时应时时提醒学生运用“量、率”对应法(即实际数
量与其所占分率相对应等。
三、适当补充“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思维。
1.内容情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明白,应用题来源于生活,更为实际生活服务,解题的思路也应从实际出发。
如:学校召开家长会,每把长椅最多可坐3人,参加家长会的有26人,至少要准备多少把长椅?
8把够吗?
2.强调对住处材料的选择与判断。
即应用题呈现过程中,有时条件多余,有时条件不足,或用图文代替条件。
让学生在审题时补充条件或摄取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条件。
如“今年小明9岁,爸爸34岁,问20年后,小明和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其中“20年后”是个多余信息,学生在辨别选择条件时,加深了
对题意及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
3.强调解题思路的多样化或答案不唯一。
除要求学生学会常规的解法外,还
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如:“把一块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形木块切分成三块小长方体后,三块小木块的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我们可以从分别沿着长方体的长、宽、高切割三个角度去考虑,由于切的方向不同,所以表面
积增加数量也不同。
A.沿着长方体的长切成三块,增加表面积为10×5×4=200(平方厘米) B.沿着长方体的宽切成三块,增加表面积为20×5×4=400(平方厘米) C.沿着长方体的高切成三块,增加表面积为20×10×4=800(平方厘米)在解题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大胆地灵活地运用知识,联系实际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才能把问题看得更透彻,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面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