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搜集2007~2009年临床疑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45例疑血管病变患者行头颈部、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部:322例,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23例;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
结果345例中正常31例,有病变者314例,其中有动脉瘤者10例,夹层动脉瘤者1例,动静脉畸形2例,动脉变异者67例,动脉硬化狹窄、闭塞者共123例,动脉迂曲增宽者27例,动脉血管纤细者84例。
结论3d ce-mra具有简便、安全、无创等特点,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血管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标签:磁共振成像;血管成像;三维成像;对比剂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扫描仪硬件及软件的不断改进,三维对比增强MR增强磁共振(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CEMRA)的技术日臻成熟,它的快速、安全、有效等优势逐渐显现,使其成为血管大、中病变临床诊断的常用方法,甚至是首选方法,在很大范围内可替代有创伤的血管造影[1]。
本文对345例头颈部、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分析,以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7~2009年共345例临床疑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男性:230例,女性:115例,年龄9~88岁,平均年龄60.7岁。
1.2方法采用Siemena Magnetom Avanto 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采用flash-3d-ce序列,颅颈部采用头、颈线圈,仰卧位,头先进。
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者采用体部、脊柱、四肢线圈,仰卧位,足先进,3段移床扫描。
定位扫描后,常规TSE T2WI扫描,行Trufisp扫描,获得靶血管的大致影像,用于三维定位。
再启用Test bolus扫描,靶血管内有对比剂显示时,行3D 蒙片扫描,测量扫描时间后,注射对比剂后行3D增强扫描2次,1次为动脉期,2次为静脉期,获得原始图像后,在3D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对比剂选用顺磁性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常规增强的3倍剂量,平均浓度0.2mmol/ml,用与磁共振扫描仪相配套的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0.2mmol/kg,注射流率2.5~3ml/s,测试注射2ml对比剂,10ml 生理盐水冲洗,增强扫描20ml生理盐水冲洗。
Test bolus序列扫描参数:Tr 41.6ms,TE 1.1ms;视野300mm,翻转角30°,层厚70mm,成像1帖/s,连续扫描,直到可见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
有几帖图
片,就定多少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3D增强扫描启动时间。
增强前后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FLASH序列),扫描参数:TR 3.0ms,TE 0.97翻转角25°,视野228mm×160mm,矩阵115×256,头颈部1个冠状方位3D块,胸腹部、盆腔及双下肢动脉者3个冠状方位3D块,层厚1.1mm,无间隔,共约80层,1次采集,采集时间15s。
增强前扫描1次作为减影蒙片,注入对比剂后无间隔扫描2次,先为动脉期,后为静脉期。
注意增强扫描必须拷贝蒙片的扫描范围及层数、层厚,这样方能进行减影获得较为清晰的血管影像。
在工作站上用最大强度投影和多平面重组等技术进行观察,并可参照原始图像。
由两位高年资住院医师进行图像后处理及阅片,在工作站上进行多角度观察并结合原始图像对病变血管作出判定。
2 结果
345例中血管正常31例,有病变者314例,其中有动脉瘤者10例,夹层动脉瘤者1例,动静脉畸形2例,动脉变异者67例,动脉硬化狭窄、闭塞者共123例,动脉迂曲增宽者27例,动脉血管纤细者84例。
按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3级进行评价。
优:靶血管显示良好,无或少与静脉重叠,伪影少。
良:靶血管显示尚可,部分与静脉重叠,有伪影,不影响诊断。
差:靶血管显示差或未显示,大部分与静脉重叠,不符合诊断要求。
本组病例345例中,优298例,良47例。
3 讨论
传统MRA技术主要依赖于流入性增强(TOF)和相位位移(PC)效应,扫描时间长,费时费力,由于3D-CEMRA不依赖流空效应,避免了湍流和涡流影,不受血流方向的影像,对于平行于扫描层面的血管、血管分叉及扭曲的血管,均能清晰显示。
且3D CEMRA技术是通过注入顺磁性对比剂,使血管T1弛豫时间明显缩短,使成像断面血管内的血流不再依赖新流入的未饱合质子,增强后的血流本身就是高信号,并最大可能地抑制血管周围的组织信号,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要获得高质量的3D CEMRA图像,关键要熟练掌握MR技术,把握每个检查环节;延迟扫描时间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技术,如果扫描过早开始,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较低,血管显影浅淡,远端血管及分支无法显示,晚期则静脉显影,动脉显影则不是最佳状态,而达不到诊断的效果。
因此,要获得最佳的三维MRA 图像就必须对团注对比剂进行计时,当血管内团注对比剂达到最高浓度时间与数据采集K空间中心部分相吻合时,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血管图像。
由于个体间差异较大,对每个行3D CEMRA的病例均应行小剂量试验性注射来确定延迟扫描
时间。
一般来说,即便是对于有心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用同层动态扫描90层,亦可获得对比剂到达靶血管峰值浓度时间的测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延迟时间掌握,可确定为试验性注射观察靶动脉信号最强层面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3D CEMRA后处理技术有减影、MIP、MPR、VR。
通过减影,减少了背景组织的信号,改善了病变与背景组织间的差异,提高了图像质量,有利于对病灶的显示,图像减影的前提是在行CE-MRA增强前后扫描的参数的必须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扫描结束后,应用软件才能进行减影及相关的后处理。
减影技术在静止不动的区域应用效果最佳,特别是头颈部区域。
减影后进行MIP成像,更有利于显示细小血管分支,通过多角度旋转,一般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大小;但对于主动脉夹层来说,由于旋转角度可能会影响内膜瓣的显示,因此单纯依靠MIP图像会导致误诊。
MPR不受血管分支重叠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特征,特别是对于主动脉夹层,MPR可以详细显示分支血管开口于真腔还是假腔及病变波及的范围,能显示真假腔之间的沟通,确定撕裂口的位置,原始图像的观察亦非常重要,通过电影回放等形式连续观察原始资料,有利于对血管解剖结构的认识和对病变部位的确认。
因此,笔者认为观察CE-MRA图像,不仅要观察重建后的图像,而且要观察原始图像,因重建后图像有假像及伪影的发生。
VR是近年来较新的数据图像后处理技术,利用所有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它的高保真性及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得到了影像医学和工程人员的一致肯定。
目前,DSA为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且检查费用昂贵,有X 线辐射以及可能存在对比剂过敏等,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及无症状的微栓塞发生[2],与传统DSA相比,3D-CEMRA在冠状扫描视野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而且3D-CEMRA技术不仅几乎无对比剂过敏和肾毒性[3],还可清楚显示血管周围组织结构,并且可以任意角度的旋转,这些都是DSA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CTA 和CE-MRA已广泛应用。
由于3D CEMRA具有简便、安全、无创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陆建平,刘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2005,1-8.
[2]Hankey GJ,Warlow CP,Sellar RJ. Cerebral angiographic risk in mil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Stroke,1990,21(2):209-222.
[3]杨振贤,谢道海,郭亮,等.三维主动脉增强磁共振造影技术.医学影像学杂志[J].2009,19(9):1133-1135.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