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主要内容
第七章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之一: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1.分析法。
是指通过对所提供材料因果关系的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结合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方法。
它一般适用于那些内涵深刻,理解有难度的材料。
如材料:“一位少年问智者:“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回答说:“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这四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两句的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后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独立的个性:“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要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志强加于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就是要尊重自己的个性,要有自信,不要轻易地丢失自我。
2.延伸法。
也可以称为补充法,就是对所提供的材料稍加补充延伸,去领会材料的内涵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遇到一些简短但富有哲理意味的名言警句时适用。
如材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运用延伸的方法向何处延伸,“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意味着另有“八分之七藏在水面下”。
这就是说,冰山的宏伟庄严是由于它的“八分之七”在下面作依托,否则一切都子虚乌有。
3.聚焦法。
对于提供的多则材料的审题,特别要注意: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同或相反,一定要找到某个连结点将它们联结在一起。
多则材料作文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所以,寻找联结点是防止跑题的关键。
如比尔·盖茨写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一本书里,列举了11项学生没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因而,对刚刚毕业的学子们列出11条忠告……
十一条忠告说明了学校与社会有许多的差别,但人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社会才是人的最终归宿。
这11条内容不同,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活的残酷,但很现实。
4.发散法。
是借助发散思维提炼观点的方法,它需要对材料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开掘,换个角度,或者有时反弹琵琶,从中提炼出若干个论点,经过比较,选取其中较好的一个作为文章的论点。
利用发散思维,不仅使材料作文立意有较多的选择余地,也常常使文章“标新立异”。
5.连环法。
这是一种利用所供材料内容呈现为循环关系而进行环环相扣思考问题的供料作文审题方法。
有些材料,其内部材料之间一环联系一环,较为复杂,审题时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这种互为关联的关系,不可乱谈一气。
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题目和所供材料就具有循环关系。
供料作文的审题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无论是采用何种方法,提炼出来的观点都应紧扣材料的基本事实,是材料所固有的思想意义。
不然,观点再好,也会因偏题而失去其价值。
这是供料作文一个重要的写作要求。
重点之二:立意的基本要求: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正确、新颖、深刻。
也就是要有集中、鲜明的主题,要积极、正确地反映社会的主流、反映事物的本质;挖掘支配人物行为的指导思想,挖掘事件的思想意义。
立意的基本方法是:
一、以小见大。
“小”就是指那些在狭小的空间、在个别人身上偶然发生的小事情,或者是在某角落产生的微不足道的自然、社会现象。
“大”就是小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意义,各种现象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句话,就是“大道理”。
二、设置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极富有表现力的“凝光点”,可以窥视中心、提挈全文的关键性词句。
三、表现美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我们社会的美好的人和事。
1.反映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
2.反映各行各业的优秀人
物3.反映爱党爱国的先进思想。
4.反映高尚美好的社会美德。
四、扶正压邪。
我们的社会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既有积极地力量,也有消极的因素。
进步与落后并存,光明与阴暗同在,这就是社会的实际情况。
毫无疑问,我们既要真实地反映我们的生活,又要给人以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鼓舞力量。
在同时反映正面和反面的现象时,我们应当采用“扶正压邪”的方法来构思立意。
五、力求新颖。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1.选择新鲜视角。
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就会翻出不同的新意来。
2.生发新颖思想。
我们要有独立的思想、活跃的思维,思考辨析各种思想观念,务去陈言,生发出有真知灼见的新的思想。
3.塑造独特的形象。
独特的人物形象是有独特思想、独特个性的。
塑造独特的形象就是借用他来表达中心思想,实现立意新颖的目的。
六、逆向思维。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1.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从反面立意。
2.挣脱传统观念的羁绊,勇于标新立异。
3.冲出世人偏见的樊笼,敢于离经合道。
七、探幽显微。
古人一直强调“意必深然后为工”,“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即首先从题材中挖掘出“深意”,然后再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
主题的开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透过事物表象,表现时代的特征。
二是剔除次要方面,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三是通过生活琐事,揭示事物的本质。
重点之三:主题的表达方法
表达主题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
1.隐蔽渗透法。
“画龙点睛”,是指在行文的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
它不仅能突出主题,也可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
揭示主题的话要简明精辟,如果话语过多,反而会使读者难以把握主题。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用大部分篇幅记事写景,写迁客骚人的悲欢,直到最后才笔锋一转,写道:“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与谁归?”这是一种含蓄表达主题的方法,要求作者把自己的想法暗含在对事物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之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章的
写作。
“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将主题渗透在事件的叙述或景物的描写之中,也可以将主题渗透在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的描写之中。
如鲁迅的《雪》,将记忆中清新明朗,瑰丽多冷,富有春意,给人以无限情趣的江南雪野与空旷萧琵,一片荒凉、使人伤感冷酷落寞,令人窒息的北方雪野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美好事物和冷酷现实之间强烈的矛盾,从而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怀念和对新生活的强烈期望之情。
2.直接表达法。
这是一种直接说明主题的方法,可以开门见山,可以卒章显志,也可以在文中画龙点睛。
它观点明朗,读者容易掌握,多用于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也适用于文学作品。
“开门见山”,是指文章一开始就说明文章的主要意思,直接点明主题,多
用于论说文。
而卒章显志,是指先不露底,直到文章结束时才点明主题。
它能引人入胜,使读者在读到文章结束时才豁然开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文章记叙了有关那辆纺车的故事,直到篇末才点明了主题。
在使用以上两种直接表达主题的方法时,要注意点题的时机,如果在不该点题的地方硬把主题点出来,不仅会失去直接表达主题的作用,还会破坏文章的结构和气氛。
还要注意不要画蛇添足,如果主题非常清楚,读者可以从文中品味出来,就无需再作交代了。
难点之一:“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古人称主题为“意”,主张“文以意为主”,强调“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与“主题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二者并不矛盾。
后者说的是为文之前必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的意义,这好似写文章的准备阶段;前者说的是为文之时,必须先立意,要求从生活中提炼出主题以后再动笔,这与后者是一致的。
强调动笔之前要立意,并不等于定下的主题在动笔之后就不能有所发展和变更。
实际上,作者原先定下的主题,往往在写作过程中会有所收获,使之更加丰富、完善和深刻,有时甚至因认识的根本变化而完全改变原来的想法。
“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不是同一概念,所指内容也不相同。
“意在笔先”是说何时动笔的问题,是先定主题再动笔。
“主题先行”则是与“材料先行”相对而言的,是说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孰先孰后的问题。
它指先凭某种主观需要,定下一个主题的框子,然后再根据这个框子去按图索骥,寻找材料。
这种写作作风曾盛行于十年“文革”时期,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
当然,我们反对“主题先行”,并不排斥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前先有某种写作意图或想法。
如果这种意图或想法是来自先前的生活实践或已经掌握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加以补充、调整和深化,那么,它与那种单凭主观需要的“主题先行”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难点之二:立意怎样才能做到“以小见大”
立意要做到以小见大,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小观大。
就是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观察、发现身边的小事。
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缘小求大。
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思考身边的事情,寻找小事情和国家大事、深奥哲理之间的联系。
任何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
如果把社会和哲理比作一棵树,那么树叶——小事——的形、色、脉则取决于它的源头——根。
所以寻根求实、缘事循因则是认识事物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找到了小事和大事间的关系,那么看似普通的小事就会熠熠生辉,闪闪发光,一到笔下就会成为表现主题的生动材料。
3.相互联系,发现真理。
有些现象孤立起来看,没有多大意义,但联系起来看却能振聋发聩。
如孤立地看石头和水,不会有什么发现。
但如果把圆圆的卵石就是由水将坚硬的石头磨光的奇迹和原先的状态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滴水穿石”的道理。
难点之三:对“文眼”的认识
所谓文眼,就是文章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极富有表现力的“凝光点”,可以窥视中心、提挈全文的关键性词句。
文眼统帅照应着全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与文章主旨沟通起来,并表现得更加鲜明,更有光彩。
古人对文眼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刘熙载指出,这种揭示全文之旨
的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文眼的设置大体上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1.篇首明目。
这是最为常见的设置文眼的方法。
如《荷塘月色》中的文眼是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而一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的低调情绪笼罩全文。
朱自清先生因内心不宁静而外出,在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听到蛙叫蝉鸣,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想到江南采莲的盛况,似得暂时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在这种情调下,作者眼中之景便也带上了素淡朦胧的色彩。
2.篇中布眼。
这种文眼仿佛如行路中的路标,指点方向,直至终点,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抓住“多可喜,亦多可悲”来行文。
3.篇末点睛。
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诗经三百首的规律用于作文,也同样适用。
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中传神逼真地描写了小珍珠鸟和自己一天天熟悉的过程:先是远远的观看,然后一点点地挨近,蹦到杯子上喝茶,跑到稿纸上蹦跳,大胆地啄笔尖,最后竟然在作者肩上睡着了。
小鸟的神态简直呼之欲出。
多可爱的小鸟!多和谐的关系!多温馨的画面!就到此结束,也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但作者没有就此搁笔,而是“笔尖一动,流泻下自己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一适时的点睛之笔,把人与鸟之间这种偶然的特殊的友好关系,一下子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观照,使之带有普遍的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设置文眼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是绝然分开的,在不少情况下是兼而有之。
设置文眼应当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文章的“眼睛”明亮耀眼,才能使文章气韵飞动。
二要有铺垫和照应。
文眼无论设置在篇首、篇中或篇尾,都必须有铺垫和照应。
难点之四:主题和标题的关系
标题不等于主题,但大都与主题有关。
有的直接揭示主题或用形象性的比喻暗示主题,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它不仅标明了说明的对象是书目,并且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书目的作用;有的根据主题提出问题,如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有的
标明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等,如萧乾的《枣核》;有的用与主题和文章有密切关系的一事、一物或某一细节为题,如茹志娟的《百合花》;有的以所写对象和题材为题,如季羡林的《成功》;还有的与文章主题无关,只与文章的内容有关,往往以时间、处所、人名之类为题,如鲁迅的《孔乙己》、陆定一的《老山界》等。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有的记叙性文章的标题也直接揭示主题,如《生命意义》等等;有的议论性文章也可用与主题有关的某一事物为题,如张雨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确定一篇文章的主题和标题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有先有后。
在先选题而后动笔的情况下会先定标题后定主题,成文之后再拟定标题。
标题可在成文之后再几经变动,而主题在成文之后则不宜再作更改。
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是文章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篇文章能否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最先起作用的就是标题。
因此,要慎重为文章取名。
拟定标题的要求,一是要准确,就是要与文章的内容相称,含意要清楚,要准确反映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防止过窄过宽,文不对题。
二是要简明。
标题的文字不能拖泥带水,要尽可能干净、简练。
一般来说,标题的句子不宜太长,字数不宜太多,但长与短不是绝对的,
需从文章的内容出发。
鲁迅文章的标题,有的只有一个字,如《药》,但发人深省,含义深刻,对主题有暗示作用。
三是要醒目、新鲜。
醒目的标题能引起注意和警觉,使读者一看就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新颖的标题能引起阅读的兴趣,使读者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例如说明文《死海不死》,“海”何以“死”?既是“死“海,又为何称“不死”?可谓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需要补充的资料
【白鹿书院网】
作文快速审题十法
杨初春
1.同步审视法。
要求对题旨、题材、中心、重点、体裁等做同步审视。
同步审视法要求简化审题程序,采用扫瞄的办法。
如写《发生
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只要瞥一眼,瞬间就能做出判断:写一件新鲜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有意义的事。
使用扫描法省去了繁杂的分析过程,把多个思维程序简化为一个,只要抓住一个“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审题任务。
同步审视法的另一个要领是高屋建翎,只有居高临下,才能一览无余。
2.化简因素法对于多因素的作文题,可以使用化简因素法审题,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
这样,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从而达到快速审题的目的。
如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说明在审题过程中怎样具体运用化简因素法。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作文题,包含了六个因素:①母亲②第一个小姑娘③第二个小姑娘④玫瑰园⑤玫瑰花⑥玫瑰刺。
运用化简因素法来审视这道题目,第一步去掉无效因素①③,因为题目只要求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母亲”和“第二个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虑。
第二步合并同类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长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长在玫瑰园中,所以因素⑤和⑥可以合并到④中去。
这样六个因素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因素,即第一个小姑娘和玫瑰园。
于是审题的目光只需注意一个问题:第一个小姑娘对玫瑰园的看法是否正确?小姑娘因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认为玫瑰园不是个好地方,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题旨就在于此:告诉人们必须用全面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掌握重心法有些作文题,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很多弯路。
文章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中。
如果作文题目是独词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本质特点上,只要抓住它本质特点进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
4.反向思维法又叫穿透障碍法。
有些作文题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无法下手。
就可以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5.满足要求法就是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它无需多加考虑,满足要求法实际上是审题的捷径。
6.虚实错位法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和小题大作法。
7.联系背景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
有些作文题,孤立起来看很难下笔,但是运用联系背景法审题,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用联系背景法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
8.数学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两边必须保持平衡的数学原理来审题立意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审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
如《暖流》,“暖流”是喻体,主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或领导的慰勉,也可以是同志的帮助。
如《红叶》不是真的去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精神。
9.添加因素法有些题目,藏头去尾,带有迷惑性,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适当添加新的因素,题旨就会显露出来,化难为易,很快完成审题任务。
如《哭笑不得》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10.文字改造法有些题目,故意转弯抹角,甚至故弄玄虚。
如《这是真的吗》初看下笔很难,但只要对原题的文字稍加改造,变成
《这件事是真的》或《这件事不是真的》,把原题目变为陈述句,化艰难为平易,题旨便一目了然。
第七章综合练习
一、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审题和立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含义,不偏不漏,不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
B.提炼主题叫做“炼意”,就是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深刻认识具体对象,挖掘其思想意义。
C.开门见山,是指文章一开始就说明文章的主要意思,直接点明主题,多用于说明文。
D.标题即文章的题目,“题”是前额,“目”是眼睛,是人们身体最显眼的部分。
2.主题的形成虽有多种情况,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经历几个阶段,下列不属于主题形成阶段的一项
是()
A.深入生活,引起创作冲动。
B.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归纳出主题。
C.经过初步观察分析后形成不甚明晰的初步的主题。
D.经过反复观察分析,深入对比研究,形成明确的主题。
3.下列那一项全部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的基本方法()
A.分析法伸缩法聚焦法连贯法发散法
B.举例法延伸法凝散法连贯法拓展法
C.举例法延伸法凝散法连环法拓展法
D.分析法延伸法聚焦法连环法发散法
4.文眼的设置大体上有三种表现形式,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篇首明目篇中布眼篇末点睛
B.前后照应巧妙过渡悬念迭出
C.篇首点题篇中明题篇末深化
D.开门见山段中点旨篇末升华
(二)名词解释
1.文眼
2.由表及里法
3.主题
4.卒章显志
5. 虚实错位法
(三)填空题
1.根据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等。
2.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到的发展过程。
3.一篇文章能否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最先起作用的就是标题。
因此,要慎重为文章取名。
拟定标题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一是要;二是要;三是要、。
4.标题即文章的题目,“题”是,“目”是眼睛,是人们身体最显眼的部分。
5.一篇文章能否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最先起作用的就是。
二、综合训练
(一)简答题
1.“审题”是关系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审题的目的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2.所谓立意,就是确定主题。
立意的高低,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首要因素。
那么,开掘主题有哪些途径呢?
3.拟定标题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4.命题作文的审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要求?
(二)论述题
1.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表现思想。
这就是以小见大。
这是作文立意最基本的方法。
你是如何理解“以小见大”中的“大”和“小”的?并举例分析“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
2.有人认为既要“意在笔先”,又要“主题先行”,这是相互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