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9.《家》的序和跋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跋(bá)扉(fēi)诅咒(zǔ)(zhîu)妥当(tuǒ)
累赘(zhuì)憎(zēng)稚(zhì)
2.形近字
┏瘁(cuì)鞠躬尽瘁┏惟(wãi)惟一┏历(lì)日历┏摧(cuī)摧残
┣萃(cuì)出类拔萃┃┣厉(lì)厉害┃
┗粹(cuì)粹而不杂┗唯(wãi)唯物论┗励(lì)鼓励┗催(cuī)催促
3.多音字
┏(cãng)曾经┏(zǎi)记载┏(zhǎo)爪牙┏(lù)吐露曾┫载┫爪┫露┫
┗(zēng)姓曾┗(zài)装载┗(zhuǎ)爪子┗(lîu)露出4.词语解释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寒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一整年。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乃是】是。

【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诅咒】咒骂。

【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垂死】将死。

【周密】周到而细致。

【掩饰】设法掩盖。

【累赘】多余。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

5.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代作家,祖籍________,1904年生于 ___________。

(2)《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_______》,曾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________”。

(4)罗曼.罗兰是国文学家,他的《名人传》中所描述的三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巴金李芾甘浙江嘉兴成都
(2)《家》《春》《秋》;《雾》《雨》《电》
(3)《复活》《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4)法米开郎琪罗贝多芬列夫. 托尔斯泰
二、课文学习
1.作者回顾:
【明确】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2.题目解说
【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3.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文章结构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
┏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
┗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4.《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5.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

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三、深入探究
1.句子分析
《序》
【明确】
(1)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引用罗曼.罗兰的哈,表面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呀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

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4)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5.《跋》
【明确】
(1)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2)重点句: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3)深意句: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写作方法分析
【明确】
(1)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2)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

“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

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

”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发散角度1. 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

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 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

”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事实并不是这样。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

它是一场“搏斗”。

我们生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

“为的是来征服它”。

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

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

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

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

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

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一九三一年四月
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

2.与“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联系全文,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4.在这部总序中,作者以自己二十几岁青春年华的全部感受,告诉读者怎样去认识生活和开辟新生活。

但是,由于思想信仰的限制,他的作品并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后者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家》《春》《秋》
2.本文中充满青春朝气和不与旧势力妥协的昂然正气。

“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以及类似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他也不会绝望,因为所有的恨与痛苦都基于对生活的爱。

3.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迎来新生活,什么时候迎来光明,自己感到渺茫。

4.(1)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2)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3)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4)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课外拓展
《作文杂谈》序
刘国正
读《庄子》的《山水》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

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

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

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

最近应某刊物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

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

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

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

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

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

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三十多年,长我近二十岁,可谓忘年之交。

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

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溪生,石书画亦广有见闻。

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

在这三十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

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

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曾经表示:自已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

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读者看到了我上文的介绍自然明白,我再唠叨反而成了多嘴。

而且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

但有一点我还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

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

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

我想,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意味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

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

写到这里,偶然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幅画,是友人赠与的,画的是枯木逢春,从那瘦棱棱的老枝上爆出很大的花朵——也许是玉兰吧。

我意味这样的画赠给中行同志是很合适的。

我早年学过一阵子画,但始终没画好。

再练得好些,一定要为中行同志画这么一幅,祝愿老枝上的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好。

序,绪也。

作为一种文体,应该叙其著作的所由作。

我写下的似乎许多与序不相干,但文章作法既然很活,就算做序有何不可。

质之中行同志,然耶否耶?
一九八四年五月,于山海楼
1.本篇是为张中行著的《作文杂谈》而写的序文,主要内容包括()。

A.介绍该书作者情况
B.对《庄子•山水》的看法
C.介绍该书的特点、价值
D.“我”对作文的看法
E.“我”想为书作者作画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规矩()勉强()诌()
踽踽()竹荪()潜心()箸()
3.解释词语:
①曲高和寡:
②踽踽:
③忘年之交:
④年逾古稀:
⑤质(之):
4.本文从《庄子•山水》谈起,其用意是()。

A.要像不材的山木那样才能保全自己。

B.没有才能就像不能鸣的雁必将被毁灭。

C.要学会圆滑的处事。

D.论述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的道理。

5.用诗句来谈自己对作文的看法,其作用是()。

A.阐述自己的作文观点。

B.表明自己会写诗作文。

C.间接地印证张中行的宝贵经验。

D.说明张中行的观点和自己一样。

〖参考答案〗
1.C
2.矩jǔ强qiǎng 诌zhōu 踽jǔ荪sūn潜qián 箸zhù
3.
①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或欣赏。

②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③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④年龄超过了七十岁。

⑤质:依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

4.D 5.C
10.读《堂吉诃德》
作者通过儿童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辈子。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秾丽(nïng)静穆(mù)娱乐(yú)啜泣(chuî)长髯(rán)呵斥(hē)蹩脚(biã)
阴霾(mái)憔悴(qiáo)奄奄(yǎn)沉甸甸(diān)稚嫩(zhì)歧路(qí)2.形近字
┏拨(bō)拨款┏稚(zhì)稚气┏侍(shì)侍从┏搀(chān)搀扶┃┣馋(chán)馋猫
┗拔(bá)拔剑┗雅(yǎ)文雅┗待(dài)对待┗谗(chán)谗言3.多音字
┏(chàn)颤抖┏(lù)绿林┏(sì)似乎┏(ái)挨打颤┫绿┫似┫挨┫
┗(zhàn)寒颤┗(lǜ)绿色┗(shì)似的┗(āi)挨家挨户4.词语解释
【秾丽】繁盛艳丽。

【静穆】安静庄严。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啜泣】抽抽搭搭的哭。

【呵斥】大声斥责。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稚嫩】幼稚不成熟。

【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

【歧路】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5.文学常识真空
(1)《堂吉诃德》的作者是___(国家)伟大的___家、____家、诗人___
_(名字),本文作者___是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

(2)作者认为自己_____阶段,读《堂吉诃德》的影响最大。

(3)夜莺的颂歌唱得____,_____的热烈,最____的花苞就此开放,____和___的阳光就___更忙,花木就都一片____,____起来。

【参考答案】
(1)西班牙小说戏剧塞万提斯亨利希.海涅德《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童年
(3)温存似的软和醉心融骨似含羞交情芳草披着薄雾吻欢欣颤动
二、课文学习
1.作者回顾
【明确】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 1797-1856),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1797年12月13日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中学毕业后,父母要他经商。

1816年去汉堡叔父所罗门•海涅处,爱上了堂妹阿玛丽,开始写抒情诗。

1819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听奥•威•施莱格尔的德国语言史课,并经常与之来往,因而受浪漫派的影响。

接下来他又到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在柏林时他听过黑格尔的哲学课程,结识了浪漫派作家沙米索、富凯等,并积极参加争取犹太人解放的工作。

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

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

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巨大反响。

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

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的历史”(1835)和“论浪漫派”(1836)两本著作。

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

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

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1)、“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

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

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2.背景材料
【明确】《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作者写作这篇长篇小说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

但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

小说描写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切地同情。

它对欧洲各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块瑰宝。

海涅写成的序译成中文有一万多字,课文节选的只是记述作者童年时期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受的一部分。

而序文的主要部分则从主题、人物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堂吉诃德》这部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肯定了塞万提斯的卓越贡献。

3.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明确】此题要求学生了解文中叙述的作者不同年龄读《堂吉诃德》的感受。

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

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

4.“在人生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胖侍从总追踪在我的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此题是让学生理解这个关键句的意思。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

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不断前进。

5.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处描写环境的文字。

第一处是童年的作者开始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的时候;第二处,则是“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的时候。

因为童年的作者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这些人物、情节以及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