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初升高暑假文言文阅读专练(文言虚词):焉(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焉
(共20题)
一、复合题(共20题)
理解词义。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 二石兽并沉焉
(3) 棹数小舟
(4) 曳铁钯
(5) 湮于沙上
(6) 啮沙为坎穴
(7) 啮沙为坎穴
(8) 遂反溯流逆上矣
(9) 如其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列三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耸立,潇洒繁
密。
故风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听之可以解烦黩②,涤昏秽③,旷神怡情,恬淡寂寥。
宜乎④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⑤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⑥;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⑦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⑧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⑨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注释】①樛(jiū):弯曲向下。
②黩(dú):忧。
③昏秽:黑暗、肮脏的东西。
④宜乎:怪不得。
⑤违:离开。
⑥石濑(lài):石上急流。
⑦上人:和尚。
⑧汩(gǔ):乱。
⑨永:度过。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 拥毳衣炉火
ii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iii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iv 予尝过而止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i 独往湖心亭看雪。
ii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
(3) 【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
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①守张鼎,发常平粟振②之。
寻又凿石徙③溪,自是无水患。
知④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游籴⑤米数万石以振。
上闻之,诏加一秩⑥。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
【注释】①白:禀告。
②振:通“赈”,救济。
③徙:移走,改道。
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地方军队长宫)。
⑤籴(dí):买粮食。
⑥秩:官职级别。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
i 且焉置土石
ii 始一反焉
iii 自是无水患
iv 上闻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i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ii 丙以家财即下游籴米数万石以振。
(3) 甲段写了愚公哪几件事?乙段写了安丙哪几件事?
(4) 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
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 字以内的评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读书之法》(曾国藩)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
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
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i 思而不学则殆
ii 必有我师焉
iii 读书之法
iv 日知所亡
(2) 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三处。
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
(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i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ii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4)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不断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请根据【甲】文内容写出两个这样的成语。
(5) 【乙】文中提到的“四书”是指哪四书?请写出具体的书名。
(6) 【乙】文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将“看书”和“读书”作比较,请指出这两个比喻分别是用什么来作比的。
(7) 【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读书学习的方法,请任选一种方法简要分析其好处。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故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乙)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诚。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
(3) 下面对甲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A.文章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用一个设问句表现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之情。
B.孟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包含对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结尾部分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4) 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5)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i 岂不诚大丈夫哉
ii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iii 戒之曰
iv 威武不能屈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和“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各指代
什么?
(4)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
稍长,使之牧。
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
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
知必有变,尽力追之。
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
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①也)。
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②盗死也。
是牛也有人心焉。
又西商李盛庭③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
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
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注释】①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②触:抵、顶。
③李盛庭:人名。
(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画出三处)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i 志怪者也志:
ii 去以六月息者也息:
iii 牛或嗅儿顶或。
iv 鞭策不肯前策。
(3)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C.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D.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ii 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5) 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岀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③。
【注释】①睥睨(pì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②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③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那些美丽的树木竹子,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
数(cù),密。
堰(yàn),倒伏。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及下船徐公何能及君也
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万钟于我何加焉
D.是日更定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ii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令人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
B.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乙文“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都写出了声音的悦耳动听,巧妙地从人的听觉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C.甲乙两文都运用白描手法,甲文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乙文中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之句,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D.甲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乙文中的作者柳宗元寓情于小石城山、小石潭等偏僻荒远之地的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一词多义。
(1) 发:
i 舜发于畎亩之中
ii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 且:
i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ii 且焉置土石
(3) 焉:
i 且焉置土石
ii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其:
i 其如土石何
ii 惧其不已也
(5) 军:
i 上自劳军
ii 已而之细柳军
iii 军细柳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ii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iii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iv 居天下之广居()()
v 不得志,独行其道()()()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ii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iii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
(4) 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表现为“ ”,即顺从,在权力面前毫无原则;“大丈夫之道”则表现为“ ”,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
”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 河阳之北
(2) 出入之迂也
(3) 聚室而谋
(4)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 且焉置土石
(7) 始龀
(8)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9)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0) 惧其不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③言功,只合④做我的牺牲⑤也。
”
(选自吴趼人《俏皮话》)
【注】①衣被苍生:造福百姓。
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
③辄:就。
④合:能,配。
⑤牺牲:古代用来作祭祀的猪、牛、羊等动物,文中指食物。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i 汝蠢然一物
ii 焉能及我
iii 语未竟
iv 尽扑杀而食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汝则无功耳未若柳絮因风起
B.尽扑杀而食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我之皮,能衣被苍生下车引之
D.羊贸贸然来公欣然曰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i 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ii 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
(4) 读了这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i 惩山北之塞。
ii 且焉置土石。
iii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iv 始龀,跳往助之。
v 无陇断焉。
(2) 翻译句子。
i 甚矣,汝之不惠。
ii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只标一处)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 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天神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如何理解文章的神话结尾?
一词多义。
(1) 且
年且九十(副词,)
且焉置土石(连词,)
(2) 焉
且焉置土石(代词,)
始一反焉(助词,)
(3) 以
以君之力(介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
(4) 其
其如土石何(副词,)
惧其不已也(代词,)
(5) 之
以君之力(助词,)
虽我之死(助词,)
告之于帝(代词,)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不止一个,请解释。
(1) 且
i 年且九十
ii 且焉置土石
(2) 焉,
i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ii 且焉置土石
(3) 其
i 惧其不已也
ii 其如土石何
(4) 而
i 面山而居
ii 而山不加增
文言文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
居官廉干和平,
故自下僚③游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
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
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
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
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
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
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
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
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搜出脏物无算。
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
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
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
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
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
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语方法解释
(1)万屋比栉参考成语法:比翼双飞
(2)因就地作数灶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填序号)
(3)果群盗潜伏焉课内迁移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
二章)
(4)悉为邻佑所禽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4) 沈怀清“由巡检仕至臬司”,在仕途上能这样快速升迁是偶然的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四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
③罢:停止,取消。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ii 天雨
iii 公将焉之
iv 岂可不一会期哉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i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ii 乃往,身自罢之。
(3) 下列与“公将焉之”中的“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片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左传》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年;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③税敛④,深耕易耨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⑥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长上⑦;可使制梃⑧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无疑。
”
——选自《孟子》
【注释】①比(bì):替,代。
②洒:通“洗”,洗雪,雪耻。
③薄:少收。
④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
⑤耨(nòu):锄草。
⑥悌(tì):孝顺兄长。
⑦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
⑧梃(tǐng):棍棒。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鄙:卑鄙B.既克既:既然
C.寡人耻之耻:以……耻辱D.出以事长上事:做事
(2)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故逐之
B.惧有伏焉长子死焉
C.可以一战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D.公问其故入以事其父兄
(3)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B.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C.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D.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 翻译。
i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ii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有仙则名()
(2) 斯是陋室()
(3) 无丝竹之乱耳()
(4) 亭亭净植()
(5) 陶后鲜有闻()
(6) 濯清涟而不妖()
(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 晋陶渊明独爱菊()
(9) 可以调素琴()
(10) 调素琴()
(11) 谈笑有鸿儒()
(12) 宜乎众矣()
(13)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 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