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崛起观后感⽇本篇
⼤国崛起观后感⽇本篇
,就是看了⼀部影⽚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写成的⽂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
⼤国崛起观后感⽇本篇⼀:
⽇本,⼀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看了⼤国崛起之后,我多少明⽩了其中的⼀些道理:因为每个⽇本⼈⾝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
⾸先,⽇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本曾为中华⽂明所折服,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吸收了中国的⼤量⽂化成果。⽽在150年前,那时的⽇本和中国⼀样,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当美国⼈的⿊船压境时,⽇本很快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上强国之路,所以⽇本⼈⼏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将军佩理的要求。甚⾄在佩⾥即将离开⽇本的时候,两个⽇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他们的船,因为他们想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佩理在其中也这样写道:“这两个⽇本⼈的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本⼈都像他们⼀样,⽇本⼀定会变得和美国⼀样强⼤。对,⽇本从来就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此时的⼤清皇朝,正沉睡在上朝天国的美梦⾥,⾃以为地⼤物博,物产丰盈,奉⾏着“⼀⼝通商”政策,实⾏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个政策之下,当时中国的经济,⽂化都与世隔绝和盲⽬排外,使得中国更加强调了“重家抑商”的政策,也导致了中国同西⽅科学技术差距的加⼤,也使中国⼀步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次是,⽇本⼈懂得改⾰和创新。1871年,⽇本政府派出了100余⼈的考察团,赴欧美进⾏了历时22个⽉的考察访问,对西⽅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了详尽的调查研究。西⽅
取“经”后,⽇本开始了深层次、全⽅位的⾃我⾰新,很快⾛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久保利通、伊藤博⽂就是那场百年维新中的领军⼈物。但⼏乎所有的改⾰都会受到很⼤的压⼒和遇到很⼤的困难,主导⽇本维新运动的1号⼈物,⾃称为“东洋俾斯麦”的⼤久保利通,在维新运动与保守派⽃争中被刺杀⾝亡。但其追随者伊藤博⽂顺应⼤势,起草⽇本第⼀步宪法。因为他知道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能推动⽇本社会的变⾰。还有⼀位极具传奇⾊彩的企业家⽣涯的就是涩泽荣,他辞去⼤藏少辅后⼀做的第⼀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本第⼀家股份制公司银⾏。从当今的⽇本⽣活⽅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和西⽅⽂化融为⼀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创新,虚⼼吸收和借鉴⼈类社会创造的⼀切⽂明成果,为⽇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使⽇本最终确⽴了世界经济⼤国的地位。
还有就是⽇本⼈不忘本。在与西⽅⽂化融合的时候,⽇本⼈没有抛弃优良的⽂化传统。记录⽚中有⼀段说到,⽇本⼈在模仿西⽅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的⽂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时,⽇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流派。”⽇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度毫⽆例外地照搬西⽅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化载⼊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正如中国⽇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所说的那样:⽇本⽂化像洋葱头⽂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常清楚地看到⽇本⽂化的⼀种状况,它像洋葱头⼀样,剥开⼀⽚,剥开⼀⽚,最后想要找⽇本⽂化的核,没有,因
为什么,因为它每⼀⽚⾥头都含有外来⽂化影响和它⽇本⽂化⾮常重要成分的⼀种结合、融合。
相⽐之下,我们中国,对⾃⼰的⽂化遗产则是不予重视,任由别⼈掠夺也不动于衷,⽽且还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化渊源!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家讲坛》这个栏⽬,我觉得是⾮常有意义的⼀个举措!⽬前崇洋媚外之风甚⾏,⾃⼰国家⽣产的产品硬要起个外⽂的名字,⼀个酒店的房间也要来个⼗万⼋千⾥以外⼀个城市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这么⼀个节⽬,⽆疑是在挽救中国的灵魂!
中国的改⾰和现代化建设正⾯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本发展中的有益,我们要学会从⽇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他⼭之⽯,可以攻⽟”,我们要吸收⽇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
⼤国崛起观后感⽇本篇⼆:
⽇本并不是我喜欢的国度,也许是民族的历史情愫的作⽤,但与我国⼤部分青年⼈不同的是,我也不喜欢⽇本的⽂化,⽐如它的电影、漫画、⾳乐等,甚⾄反感;但对⽇本产品,我的观念⼀直在更新,年少轻狂的我在初⾼中曾发起过抵制⽇货的宣传,然⽽我成长中发现,家⾥使⽤的数码产品却⼤多是⽇本货,然⽽我对⽇本产品没有过兴奋,更多的只是感叹,因为对于⽇本科技我始终存在着许多不解。 中国当局对于中⽇关系的描述往往有两句:其⼀⽈“⼀⾐带⽔”,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个说法倒也恰当。第⼀句话讲的是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第⼆句话意义就⽐较复杂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本可以说是从中国获益最多的国家却同时也是对中国伤害最⼤的国家。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本实⾏的⼤化⾰新,其实基本上就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全⾯复制,甚⾄⽇本⽂字所谓的平假名⽚假名其实也是来⾃中国的汉字。不夸张地说,若没有中华经济⽂化的影响,⽇本⼈⽣活在蛮荒蒙昧时代的⽇⼦必然会更加漫长⽽⿊暗。⽽在近代历史上,从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的时光⾥:甲午海战割台湾、⼋国联军主⼒烧北京、九⼀⼋割满洲、七七事变全⾯侵华……⽇本,这个从中国获益⽆数的国家反过来主导了中国⼈民的苦难史。所有当⽇中国对⽇的民族主义仇恨都基于这样⼀个令⼈痛苦的看法:⽇本,如同中国母亲⽆私喂养了千年的⼀条⽩眼狼,在中国母亲年⽼体弱的时候却反过来⼀⼝⼝地⽆情啃噬欺凌!不过,在这背后,当然还有⼀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原因:⽇本这个中国⽼师千年来的⼩学⽣,中国⽼⼤边上年年上表进贡的⼩弟弟。不仅在过去的⼀百年⾥在军事上压倒了中国,在经济上也作为全球第⼆⾼⾼地俯视着发展中的中国。所以可以说中国⼈对于⽇本的感情,既有对⽇本侵华这⼀“前事”的仇恨痛苦,也有对⽇本重新崛起这⼀“今事”的嫉妒难堪。
中国当今各⼤论坛⾔论中对⽇本的仇恨和嫉妒情绪已然如排⼭倒海之势,可冷静思考之余,对⽇本的“爱”⼜不得不在每⼀个理性思考的国⼈的脑海⾥浮现并以⽭盾的⽅式翻腾着。作为亚洲第⼀个民主化的国家,作为亚洲唯⼀跻⾝帝国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以⽆可置疑的成绩单向世⼈证明了他的优秀。当然,⽇本的优秀和其他崛起的⼤国是有巨⼤差别的。看完《⼤国的崛起》,更坚定了我⼀向的看法:⽇本的崛起,不是如西班⽛般的勇于闯荡冒险与开放,不是如荷兰的民间⼩资本家⾃发组织协调社会发展,也不是如英国般的科技进步引导⼯业⾰命,更不是如法国⼤⾰命那样扫荡⼀切旧王权。⽇本的崛起正在于其民族⼀向善变善学的特点!
《⼤国的崛起》⾥头有⼀幕给我⽐较震撼的场景是:现在⽇本每年还在纪念百年前的⿊船事件,就是当年美国⼈佩⾥带领⼏艘蒸汽战船侵略⽇本内海,逼迫幕府当局开放国门的历史故事。这⼀事件对⽇本的意义其实类似与中国遭遇的鸦⽚战争,但中⽇两国对待外来⽂明的敲击表现出来的绝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两国后来截然迥异的命运。我们对于英法逼迫开放的反应是最先的军队抵抗,其次是民间的不满,最后是义和团式的破坏。我们的皇帝把英国⼈送来的蒸汽机步枪等设备丢弃在圆明园的地窖⾥尘封。我们的社会在左派思潮影响下⼀次次的⽂化⾰命扫荡了“封建残余”,同时也丢掉了我们千年来的“礼义仁信”。我们的学⽣⾄今所受的教育还是悲情式的控诉多于⾃省式的反思。⽽⽇本⼈对欧洲列强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