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心得
钱学森教授说:“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
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里是学习的巨大动力,“乐学”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探知欲望的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一堂计算练习课中,出示一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算式“6.8×6.8+6.8×13.2-68”让学生竞算。
思考片刻,一名同学主动走上板演,“原式=(6.8+13.2)×6.8-68=20×6.8-68=……”,同学们议论纷纷。
这时,我启发学生:给减数“68”创造条件,使它变成“10×6.8”而参加前面以两个数的积出现的被减数进行简便运算。
受到启发,学生都热烈举手,争着板演。
我再让原来的同学上来板演,该题得到正确计算,该学生很高兴,我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又如: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对灵活运用知识而提出有独特创见的解题方法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对于解题迂回曲折的应给予表扬鼓励,对于考虑不成熟的学生应给予亲切的提示。
课堂上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不但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最大动力。
”
二、养成学生“说”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没有脱离语言材料的思维,也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小学生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
思维,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材料进行的。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常碰到这样尴尬的场面:一道题目,学生能正确而快速地列出算式,可是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却往往不尽人意。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他本身的思路不够清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在语言表达上的欠缺。
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尤其在式题或应用题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环节,创设条件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
“说”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数学语言和形成逻辑性思维(分析、综合、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重要过程。
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逻辑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说”要靠教师长期、耐心的正确引导,并给予鼓励和扶助进行培养,达到学生养成能凭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严密的数学语言准确地叙述数量关系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说”把思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既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说”中发展逻辑思维。
例如:在式题练习课中,启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5/6-1/4)÷1/2”这道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有:“5/6减去1/4的差除以1/2,商是多少?”、“1/2除5/6减去1/4的差,商是多少?”、“5/6减去1/4的差是1/2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1/2(一半)是5/6减去1/2的差,求这个数。
”等一系列不同的叙述方法。
接着,将算式中的“()”去掉,问学生将如何叙述,学生更热烈地发言……。
又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课中,要突出找列方程的等量关系的思维方法,在解答“小方有图书76本,比小林的3倍多7本,小林有图书多少本?”这道题时,通过利用线段图:
启发学生:该图表示“小方的图书比小林的3倍多7本”,能不能将这句话换个说法,生答:可说成“小林图书本数的3倍比小方少7本”。
在学生弄清楚这一数量关系之后,提问学生叙述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就有:“小方的图书本数=小林图书本数的3倍+7本”,“小林图书本数的3倍=小方的图书本数-7本”,“小方图书本数-小林图书本数的3倍=7本”……。
再如:课堂上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引导学生拓广思路,知道“甲数是乙数的7/8”,
不但要求学生会说出:“甲数比乙数=7比8”,“乙数比甲数=8比7”,“甲数比乙数少1/8”,乙数是甲数的1又1/7倍”,而且要求学生会说出:“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7/15”,“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8/15”等数量关系。
总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的拦路虎就是这些反映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句子,这绝对不是单独凭借教师反复讲就能解决的,学生是借助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获取知识的。
因此,必须养成学生“说”的习惯,使学生要“说”则会“思”,“思”则会“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沟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学习了课本各章节的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把知识有机结合,系统掌握,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结构。
使学生达到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完“数的整除”这一章之后,启发学生联想:“偶数”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2整除的数”,“2的倍数”,“有因数2的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让学生从定义的“异”中悟出概念的“同”来,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类似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地运用这部分知识的概念解决问题。
又如:教学完圆周长的计算之后,帮助学生从圆周率的概念推出:
使学生系统掌握圆周率、圆的周长、直径、半径的关系及网络结构,便于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再如: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解答“张、李两人合搬完一批货物,张搬的3/4正好是李的4/5,李搬的货物是张的几分之几?”这道题,引导解答:
(1)依题意,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张×3/4=李×4/5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李”比“张”=3/4比4/5
(3)把“3/4比4/5”化简为15/16,得:李/张=15/16
答:李搬的货物是张的15/16。
通过练习,使学生沟通了分数、比和比例、按比例分配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懂得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四、给学生营造探索发现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一题多解也是常见的。
要使学生学会应用固定的知识去应万变,这就要引导对数学题目进行深入分析,克服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一处不通找另一处,这方面不行往另一方面走,力求假设、方案、结论独特新颖。
例如:解方程“5/8x=1+1/4x”,一些学生不会解,这是因为他们走不出解方程的老模式。
当学生受到“把‘5/8x’看作‘1+1/4x’的和或采用等式两边同加上或同减去一个相等的数,等式不变”的启发时,学生情绪高涨,马上转向这方面想,两种解法都顺利进行。
又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甲、乙两进水管同开,注满一池水要15小时,现单开甲进水管5小时,关闭后再开乙进水管2小时,可注满这池水的4/21。
如果单开甲进水管,注满这池水要几小时?”若按一般工程问题的解法,根据条件,不易求出甲进水管的工作效率来,但只要启发学生把甲进水管的工作时间分为2小时加3小时,一些学生马上就想到:“甲、乙两进水管同注2小时,再又甲进水管独注3小时,能注满整池水的4/21”,从而求出甲进水管的工作效率,问题就解决了。
再如: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甲乙两人从相距1600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出发,甲步行80米/分,乙骑自行车240米/分,途中乙修理自行车4分钟后继续前进,相遇时两人各行多少米?”
分析:这道题若按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的一般解法,依条件,是不容易求出两人相遇时各自行的实际时间的。
对“乙少行4分钟”这个条件,能不能联系实际,依题意给他们创造合理的假设。
学生充分讨论后,认为作如下两种假设:
①假设甲也少行4分钟,则甲的时间和乙走的实际时间相同,但总路程1600米必须减去甲少走4分钟的路程。
乙骑车走的实际时间:(1600-80×4)÷(240+80)=4(分)
乙骑车走的路程:240×4=960(米)
甲步行走的实际时间:4+4=8(分)
甲步行走的路程:80×8=640(米)
②假设乙修车4分钟也用来正常走路,那么两人共走的路程比1600米多乙4分钟走的路程。
相遇时间(甲走的时间):(1600+240×4)÷(240+80)=8(分)
乙骑车的时间:8-4=4(分)
乙走的路程:240×4=960(米)
甲走的路程:80×8=640(米)
引导学生进行类似上面例子的解题思维训练,不但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探索、求新,思维向创造性发展。
以上是本人历年来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的几点体会;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也认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每一堂课上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持之以恒,不断总结反思,以求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