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诗的内容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截然不同,陶渊明写的是农村的农夫的躬耕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田园生活中,在对农耕生活的亲身体会中享受着大自然之美。如;“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反映出陶渊明崇尚自然,亲自经历了一个普通农民所经历的一切时的一种愉悦心情。他的诗主要是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往往和自己的游踪联系在一起。其诗歌内容无怪乎湖光山色,登游揽胜,自己却置身于大自然之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也不像陶渊明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之美。
四、诗风的差异
陶渊明的诗风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从思想上来看,陶渊明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同。他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有个人的生活实践,这使他具有独特的视点。
二、不同的归隐心态
陶渊明自幼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正如他所写“少年罕人世,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年轻时屡隐屡仕,不断在出仕和隐居中进行痛苦的抉择。直到将近五十岁当了八个月的彭泽县令后,终于看破了政治的黑暗,彻底从痛苦的抉择中解脱了出来,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开始了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彻头彻尾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的重复表现归返家园的快乐,有鱼归大海,鸟入山林的味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终于摆脱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其一)的精神枷锁。在他的作品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农村纯朴的乡土气息,平淡、自然、纯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出众,成为谢氏家族中的一时之秀。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的他,因生活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晋宋时期。出生于士族家庭的谢灵运也免不了这一遭,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整天游山玩水放纵性情,以此来消遣内心的苦闷。
谢灵运的思想也深受当时名僧慧远的影响,他很好佛,有过师事慧远的愿望。他在《辨宗论》里就主张“去物累而顿悟”,只有徜徉于山水之间,才能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于是为了回避政治迫害,也为了平衡内心的激烈冲突,他只得采取隐与官的处世哲学,身在官场,情归山水,既求得心境的一时安宁,又达到远祸全身的目的。
试论陶渊明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差异
摘要:陶渊明与谢灵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渊明开创了田园隐逸诗风,谢灵运则开创了山水诗风,成为两派的先驱人物。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差异
魏晋以来由于门阀地主阶级的统治,形成了士族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士族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极力从文化等各方面加以控制,以此来掩盖精神的萎靡和空虚。此时的诗歌成了解释老庄消极思想和佛理玄言的工具,成了有韵的说理文。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来打破这一僵局,使文学发展步入正轨,陶渊明和谢灵运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两个著名诗人。
一、不同的经历与不同的思想
陶渊明出身士族大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功高位显,家庭兴旺;他的祖父陶茂才曾任武昌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到他时便家道中落,贫困潦倒。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有济苍生的远大报复和理想,担任过几任小官,但因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以及他的清高耿介、淳朴善良。所以,他辞官归返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隐居是回归自然的必然结果。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而是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法,总是白描,朴朴素素。如:“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
然而,谢灵运的隐居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他出生在士族大家庭中,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当时已是刘宋的天下,不可能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只能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深处的苦闷。谢灵运热衷官场,希望以出仕来建功立业。他的隐居,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
三、诗歌内容各异
陶渊明一生的道路坎坷不平,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甚至连酒都靠朋友救济。故诗歌情感平淡、自然、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他把自己彻头彻尾的融入到大自然中。谢灵运则出身在士族家庭中,他始终对出仕报有一定的幻想,然而希望却一次次的化为泡影,所以,富贵多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总是把自身置于山水之外,以一种欣赏的心态去描写山水诗,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怡然自得的游走于山水田园中。所以,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第一首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返大自然的愉悦心情。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明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相反,谢灵运的山水诗尽管也能写出山水的神态,但他对出仕的依恋却削弱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使诗作的言外之意减少。他的出身要比陶渊明优越得多,再加上他无穷的才气和智慧,对仕途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的优柔寡断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尽的矛盾与困惑,时隐时仕的矛盾心情困扰着他。从谢灵运的一生来看,他尽管有过高官荣耀,但痛苦和失意始终伴随着他。他出生在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然而,仕途的厄运迫使他接受了佛家思想,其实,他归隐山林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即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也有对那种悠闲自在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