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17_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20171019012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
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
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
”该规定表明()
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
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
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
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
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长期以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关于家谱得到流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宗法思想研究资料②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
③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④其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基本意义一致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
迁分为封建
、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思想
统一促进政治统一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6、《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
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
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
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
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8、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
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0、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
的主流。
”这表明()
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1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刺史制度
C.宋朝的枢密院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
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
1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5、“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6、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17、《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
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
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
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
”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19、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B.张居正擅权专政,削弱了君主专制
C.明朝中期,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20、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
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21、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22、《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
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
23、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
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
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24、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
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25、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
”阿尔凯奥斯所言与城
邦相关,据此可以说明城邦最大的特点是()
A.城邦林立B.独立自治C.民主政治D.小国寡民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25分,其中26题12分,27题13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
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
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
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
……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
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
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
……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
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2分)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分)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归纳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
(4 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4分)
27、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
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
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三、附加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
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
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少数部族的侵袭。
你认为()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史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2、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3、“编户齐民”,意指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将人民纳人国家组织(编户),并利用乡
里作为地方行政组织掌控地方;天子统领万民,所有人在理论上是平等的(齐民)。
这旨在()
A.打破等级界限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君主专制D.完善户籍管理
4、《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
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A、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5、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三
希堂”有一幅对联:堂为天下奉一人,惟以一人治天下。
其中的如虹气势以及威武不言自明。
从封建时代皇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角度看,下列机构或官职的设置最能体现该对联寓意的是()
A、“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
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
B、“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
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
C、原为承命拟旨,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其它人员
不得靠近,皇帝与之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
宫内人路过时,都是快步走过。
D、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历史参考答案:
1——5 DCACB
6——10 CBCBA
11——15 DDCCA
16——20 CDCDD
21——25 CABBC
26.(12分)【答案】
(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
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
型时期。
(3)、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表现: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
(4)、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27.(13分)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
(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分)
附加题:1C 2D 3B 4D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