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第一次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的话,就是圣人也不能写《春秋》,这体现了言必有据,如果不知其事迹,即使圣人读《春秋》也不知是该褒还是该贬,这体现了论要从史出,材料不涉及秉笔直书和以小见大,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读懂题意,例如,的意思是“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如果没有事迹的话,就是圣人也不能写《春秋》,意思就是说要言之有据。

2.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 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 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 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D. 正、清、和分别是墨、道、法的精神内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传统文化。

国学大师文怀沙老人将养生之道归结为三个字,“正、清、和”。

要培养自己的“正气”,中国大哲孟子曾说过:“吾善养浩然之
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和”中国人就讲究以和为贵。

老子《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要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

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出自王阳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出自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丙出自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丁出自顾炎武,后人将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4.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
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
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
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

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

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
5.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B. 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C.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学说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民贵君轻……君权神授……天下之大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改造,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故A项错误;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属于社会转型,但董仲舒处于西汉,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都没有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孟子没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故选D。

6.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

该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等级秩序,这套秩序的建立、维护与亲情相关。

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力进而划分身
份等级,符合题意,故①项正确。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君主施政的理论论述,不符合题意,故②项错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关系,符合题意,故③项正确。

“各从所好,各聘所长”是李贽关于教学中要承认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④项错误。

本题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7.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

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

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
8.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

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答案】C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内容·重视为现实服务
9. 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

”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A. 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 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 应该批判地继承
D. 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是五常道德规范的基础,故A项不正确。

BD两项都只讲了材料的某一方面观点,具有片面性。

C项为全面的观点,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评价
10.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予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后世学者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以下主张符合后世学者观点的是
A.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B.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材料意在强调人要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源,这是程朱理学思想,和“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吃饭穿衣,即
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是董仲舒的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不断改造和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发展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创立时期,不是改造和发展,故①错误;荀子处于战国时期,当时儒家思想没有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②错误;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此后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③正确;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也属于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发展,且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④正确,故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12.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的能力,较为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所说;②明朝末年反封建正统思想的李贽所说;③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④西汉董仲舒所说的;因此根据时间顺序可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到清的思想家·思想主张
13. 儒学延续数千年,晚清之后逐步衰败。

康有为崇尚儒学,推崇孔子;陈独秀崇尚科学与民主,批判孔子。

学者们认为,在古代帝王时代,强调民本是应该肯定的。

以下有关儒家思想的叙述中,与民本密切相关的一项是
A.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董仲舒以为“为之(民)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C. 朱熹的“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
D. 黄宗羲的“公其是非于学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人的品格;B项强调“天人感应”;C项强调爱民,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是教育思想。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14.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 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
B. 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D. 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地位。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不断得到加强,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不断地强化。

A项明显错误;B 项错误,并未尊的孔子本人,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项明显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没有必要借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地位
15.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
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D.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C
【解析】儒家的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的思想在李约瑟看来是理性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家不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崇尚理性但不讲求民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也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对儒家的思想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儒家思想并非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16.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②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A. ①④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确立了儒学独尊的的地位,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则把理学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属于“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本题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7.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的是
A. “为政以德”
B. “仁者爱人”
C. “兼爱”“非攻”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是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先进性,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 以下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②“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③“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A. ①孔子②李贽③顾炎武
B. ①墨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
C. ①墨子②李贽③顾炎武
D. ①孔子②王阳明③王夫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的大意是“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天下的准则。

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即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这是墨子的主张。

②是李贽的思想,认为自私心是人类的天性。

③是顾炎武的《精卫》诗。

顾炎武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

《精卫》诗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

故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墨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与顾炎武
19.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阐述错误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位一尊
C. 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但是并不是背叛者,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D;其它选项说法正确,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
20.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中只根据孟子提到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九推论出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属于以偏概全,不合史实;C中黄宗羲的观点在当时明清特务统治和文字狱的大背景下是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当时的正统思想是心学,故错误;D中的谭嗣同提出“君,大盗也”不能推论出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相反,维新派是主张君主立宪的,所以也是错误的;故B 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
面·黄宗羲
21.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涉世”指研究和关注社会现实,故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研究人的前世来生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春秋》指儒家思想,涉世指关注社会现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2.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故答案为B。

AC两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A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3.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
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

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24.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

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 受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 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 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依据
D. 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居于正统地位的现象,要求选择其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唐代情况,D项所述题干没有涉及,A和B都是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的原因,但B项也是其表现,两项比较,更主要的是古代帝王的极力提倡,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题关键是先结合史实排除错误选项,再从A和B中选出最优项。

25. 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

”据此说明
A. 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
B. 野史不如正史完整
C. 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
D. 正史比野史更可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野史,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史绝不如正史之可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不难直接判断得出,A项明显表述错误,而且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选项;BD两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是题干材料核心意思的体现,排除BD。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方法·掌握大量史料
26.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时候,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宋代的时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儒学家吸收道佛思想,将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儒家的“和为贵”的思想符合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提出了一些进步思想。

故③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变化
27.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28.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
C. 中国古代文明并非世界领先
D. 封建政府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很少有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的文明一般优越于世界其他各处的文明产生过任何认真的疑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世纪前,中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文明优于其它国家,这本质上说明封建政府缺乏对本国文明的深刻反思,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封建政府禁绝任何外来文明”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世界领先,故C项错误。

故选D。

29. 央视羊年春晚备受好评,它将传统与现代、通俗与艺术、科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从歌舞、戏曲、对联、猜谜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灿烂,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表述符合史实的有
①学富五车,是指战国思想家惠施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装满爱看的纸质书籍
②洛阳纸贵,是指西晋文学家左思作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被广泛印刷,纸材脱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