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

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征很好地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网络社交需要,短视频逐渐成为青少年的“新宠”。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青少年作为我国网民占比最高的群体,占据了总量的26%,其中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

有人认为,短视频给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信息,也有人认为,短视频有造成青少年对网络内容“单向化”吸收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现象,你所在的班级最近准备举办一次辩论赛,辩题是:短视频的火爆究竟体现了精神文化的丰富(正方),还是精神文化的匮乏(反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请就你支持的一方观点写一篇开篇陈词,注意立场鲜明,做到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家喻户晓的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驸马》,讲述了勇敢的冯素珍不顾世俗眼光,为了救与自己相爱的丈夫李兆廷,而只身赴京最终解救丈夫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但这首戏曲却因被某网红“魔改”而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

该网红利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和略带矫揉造作的唱调演唱经典黄梅戏曲目,之后被央视痛批不尊重国粹,随后该网红道歉解释并以流行唱腔重新诠释。

有人说:“魔改”黄梅戏,不能因流行而扭曲经典原本面目;也有人说,该网红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弘扬了传统经典文化,并不需要打击;还有人说,改编经典的目的是重现经典,用新的元素演绎经典,不可完全颠覆原版的本来意义。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上述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1.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明确阐述观点,议论有针对性;2.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网络舆论场中,每逢公共事件发生,总会有一大群人自发地聚集起来,对事件进行围观讨论,这种
现象被戏称为“吃瓜现象”,而围观的人群则被称为“吃瓜群众”。

围观现象的提出可追溯到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看客”。

鲁迅先生对他们围观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而信息时代网络围观的在场形式、围观者形象、围观性质、围观内涵等方面与“看客”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有人说,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近日,学校网站的校园论坛对网络围观现象展开讨论,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文章,请你针对网络围观现象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很高兴与大家探讨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还是精神文化匮乏的体现这个问题。

我方认为,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

精神文化丰富的实质是精神文化的多元化。

不管是从短视频的内容上,还是从短视频的形式上,短视频的火爆都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短视频丰富多元的内容是当下人们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众所周知,短视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元的。

从短纪录片到技能分享,从网红IP的优质视频到草根恶搞视频。

网红IP们靠优质视频赢得不少粉丝,不知名的草根拍摄的反映生活现状的搞笑视频的点击量也不少。

由此可见,短视频承载了非常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其间有阳春白雪也不乏下里巴人,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
的丰富以及人们对这种精神文化丰富的认可度。

所以,从短视频丰富多元的内容来看,我方认为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其次,从短视频的形式上来说,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催生出了短视频,即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有人曾问,我也想慢下来,我也想有大把的时间去表达自己或者评读经典,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允许吗?是啊!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没有时间去细细表达自己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而短视频给了我们一个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契机。

短视频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拍摄出来的视频通俗易懂,视频容量不大。

拍摄者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内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看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丰富自己。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下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人们精神文化日益丰富的体现。

因此,从短视频的形式来看,短视频的火爆也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短视频的火爆已然是事实,当今时代发展的条件下,精神文化在不断的丰富亦是不可否认的。

为了在适应时代的基础上让丰富的精神文化散发出来,短视频应运而生,其火爆即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短视频的出现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主要分析了短视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征,使之成为青少年的新宠,从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观看短视频的占比大,观看的次数多。

从材料上我们看不出情感倾向,只是客观地分析短视频与青少年的关系。

写作任务给出了辩论的两个观点:短视频的火爆体现了精神文化的丰富(正方),短视频的火爆体现了精神文化的匮乏(反方)。

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写作,但要写成辩论稿的形式。

无论选择哪一方观点,在论辩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了使自己的观点站住脚,也可以破立结合,也就是可以否认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样,论证就会更有力。

比如选择视频的火爆体现了精神文化的丰富这一观点,可以从短视频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再结合数据和事例的角度进行证明分析,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

当然,如果你选择反方观点,则可以从短视频的弊端入手,分析短视频的碎片化、娱乐化、同至化等短点,从而证明短视频并不能够丰富精神文化。

立意:
1.短视频火爆体现精神文化的丰富。

2.短视频火爆体现精神文化的匮乏。

2.例文:
革故与坚守齐飞,创新与传承共色
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驸马》因被网红“魔改”而掀起热潮,社会各方对此众说纷纭。

有人支持她,认为她弘扬传统,推陈出新;有人痛批她,指责她颠覆经典,不尊重国粹。

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传统戏曲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

人们的眼球被互联网的快餐文化所吸引,无暇抽身静心欣赏传统戏曲的魅力。

该网红的魔幻改编,或许本意只是想让传统戏曲文化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以新颖的形式将黄梅戏经典传播至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然而,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看重流量增加,却使得改编戏曲失去了原来的内涵与价值,变得面目全非。

网红改编黄梅戏曲却遭痛批的遭遇也提醒我们,弘扬经典若脱离经典本身,而片面追求形式创新,终将适得其反。

唯有革新其形式,坚守其内涵,经典的传承与弘扬方能行稳致远。

传承经典,亟需革新其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视难以避免。

而经典若仍抱残守缺,不力求融入现代,终会曲高和寡,成为少数人的高山流水,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网红改编黄梅戏的初衷,或许正出于此。

近年来,经典“破圈”的成功案例屡见不鲜:《诗词大会》让我们领略生活的诗意;《朗读者》让我们得以跨越千年时光,与古人对话;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的热播,更让我们见识到了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宝藏。

这些节目以现代化手段,将经典再现于眼前,流行于大众,让经典走下神坛,走出书本,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是观之,传统戏曲并非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更改,经典的传承亦需创新的加持。

传承经典,更需坚守其内核。

过度追求新颖与流量,最终只能让传统失其本真。

人们对经典的歌颂与传唱,绝非仅仅是为其表面的厚重与华美,更是为其背后的精神价值。

传承经典,究其根本还是传承其本质内涵与精神内核。

《女驸马》之所以穿越代际,直抵人心,正是其表达的不惧世俗,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精神令人动容;经典诗词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传唱千年,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精神滋养。

只有当传承不失其本质,经典才能再度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方可照耀后世。

革故与坚守齐飞,创新与传承共色,方是经典传承的应有之义。

惟有革其形式,经典方能融入现代;惟有守其内核,经典方能在现代体现新的价值。

惟有让“革”与“守”融合,经典曲目方能更具时代价值,传统戏曲方能长盛不衰,中华文化方能代际相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时评类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部分是事件背景,由对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驸马》主要内容的概述和“某网红‘魔改’《女驸马》”的现象组成。

第二部分是对该事件的评价,为考生提示思考的方向,评价中有对“该网红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传统经典文化”的肯定,也有对该改编“颠覆原版的本来意义”的否定。

评论中“不能因流行而扭曲经典原本面目”“改编经典的目的是重现经典,用新的元素演绎经典,不可完全颠覆原版的本来意义”等内容涉及对“经典”与“流行”的关系,“经典”改编的目的、方式、边界等问题的思考。

综上,写作任务有二:经典黄梅戏曲目《女驸马》被某网红“魔改”,你这么看这一事件?对于“经典改编”,你有怎样的思考?前者是事件本身,后者是在事件基础上的延伸。

在逻辑思维上应当前后关照,呈现出递进关系。

写作时不应回避所要讨论的事件与话题,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有同学开篇即说“不赞同‘魔改’”,继而列举“魔改”之事例。

若通篇不分析“魔改”的判断依据、不考量“经典改编”合宜的判断标准,仅止于堆砌事例,即为未参与讨论;有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文化中的“审丑”现象,若通篇不分析该改编与“审丑”问题的关联,不分析“经典改编”的边界问题,即为未参与讨论。

本题讨论的核心话题是“经典改编”,只写文化传承的态度、经典文化的创新等都属于审题不到位。

立意:
1.尊重经典,不能颠覆。

2.改编经典要谨慎。

3.经典要流传也需要与时俱进。

3.例文:
趋利避害,做一个理性的网络“看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一个“看客”仿佛变得越来越容易。

网络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围观这把“双刃剑”。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

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比尔•盖茨曾说过:“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3岁的男孩然然寻找丢失的小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网络围观,给它带上一把理性的“枷锁”。

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度,再加上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语言暴力。

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不少公共事件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

可是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
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往往会隐藏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

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始作俑者”的帽子。

若不是公安当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

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公共精神的社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

正如《止学》中所言:“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为了使中国“得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内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对网络围观这一现象给出了具体介绍与解释——群众对公共事件的围观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材料还从历史渊源和当今社会的两个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了对于历史上的“看客”的冷漠的批判,和对于现实情况中的看客能影响舆论发展的辩证看法。

由此可知,我们对于网络围观现象以及“看客”的看法,不能一味地否认,也不能一味地赞同,而应辩证地看待。

写作任务中要求我们“针对网络围观现象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我们在进行评论时,可以先对于网络围观现象的性质、内涵等进行简单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从古今不同的“看客”来源、发展和看客心态出发,进行讨论。

我们可指出,鲁迅笔下的“看客”,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旁观姿态来看的;而如今的“看客”,虽小部分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但更多的群众能打抱不平,并能针对不合理事件提出自己的中肯意见,推动局势向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讨论时,不仅要对这两种看客进行区别,还要用自身出发,论述如何才是我们身为“围观群众”的正确心态,我们身为新时代新“看客”,应如何营造好一个合理的网络围观环境。

立意:
1.身为看客,重要的不是看什么,而是怎么看。

2.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3.勿当冷眼观众,争当热心群众。

4.例文:
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

”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个人修养,是“敬而无失”的规矩纪律,是“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要通过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学礼立身。

礼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既内化为思想品质,又展现在言谈举止中。

作为大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不仅是“仓廪实”后的“知礼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可见,礼源于传统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

然而,优良的礼仪规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流失,景区“到此一游”、公共场所打架斗殴等事件不断挑起公民的“文明神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素质提升也非一日之功。

我们需要开展学礼的“持久战”,提升个人文明修养,加强品德建设。

行礼育人。

礼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习总书记强调的“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现存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建设,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漠视、甚至陌生,他们的价值观也始终处于“悬空状态”。

所以在《雷雨》的公益场演出时,青少年的哄堂大笑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家长的护犊心切、教育失当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也阻碍了青少年教养的养成。

鉴于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德修身,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

以礼强国。

国家强大不仅依靠经济的蓬勃发展,更需要用礼唤醒的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因为五千年的优秀传统记述着民族精神的追求,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国人世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政府也通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执政理念使“天下大同”“是谓小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因此,中国的发展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唯有以礼强国,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之魂,才能使“大国形象”的羽翼日渐丰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处身历史的三峡,面对发展的关隘,今天的中国,尤其需要在创造出庞大的物质财富同时,锻造更强大的意志品质。

学礼行礼,以礼强国,我们肩负着这个使命,也必将凝聚起这份磅礴的精神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试题给出了两则材料。

第一则说明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为人处世、行事治国,都须有礼,否则都无法成功;只有依“礼”行事,才有别于禽兽。

第二则列举了生活中一些无“礼”的现象,它们都与我国“礼仪之邦”
的名称不相符,应该予以纠正。

写作时一定要把两则材料联系在一起,既要指出有守“礼”之传统,又要分析无“礼”的现象,指出其行为背后的实质以及危害,倡导人们知礼、行礼,把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任务要求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进行写作,就是要观点鲜明,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对生活中无“礼”的现象进行批判。

立意:
1.让“礼”表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

2.倡行礼仪,从我做起。

3.践行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