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40讲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讲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易错易混】“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内容
【构图解史】宋明理学
3.地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思索】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
(1)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是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考点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
(1)儒学思想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思辨性。

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史论结合】
史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解读史料反映了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

史料第一句话为总括性内容,三个省略号后的部分为内涵的外延。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说明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说明了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问题史料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

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考点二理学与心学的关系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
①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③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合二为一。

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
①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②在修养方法上的分歧: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进行内心的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史论结合】
史料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解读第一则史料阐述了“二程”的儒学主张;“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说明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封建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第二则史料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说明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考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题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题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题4[2012·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向1三教合一
1.[2018·辽宁五校联考]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2.[2018·广东惠州三模]经筵是宋朝正式形成的一种教育皇帝的制度。

两宋时期,士大夫对经筵官在御前是坐讲还是立讲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坐讲论者以《礼记》中“尊师重道”思想为依据;立讲论者以孔子“正名”主张为依托。

两宋帝王多采取折中态度,两种讲授方式并用。

这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并立的现实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士大夫社会地位比较高
D.儒家思想地位稳固
考向2程朱理学
3.[2018·江苏常州模拟]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

”此评论针对的是()
A.“人之性恶”
B.“三纲五常”
C.“清心寡欲”
D.“存天理,灭人欲”
4.[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

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

要在力行其所已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效也。

”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知行合一
D.明道救世
考向3陆王心学
5.[2018·湖南长沙模拟]关于“心外无物”,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据此可知,王阳明()
A.认为宇宙其实是并不存在的
B.反对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C.强调人在认识世界时的主体地位
D.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
6.[2018·陕西宝鸡质检]刘宗周对王阳明学说有一个十分洗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

……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

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一。

”这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B.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C.是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D.是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