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日本人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上海日本人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实有之物;而李商隐使用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中无有之物。

他们在选取意象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决定的。

陶渊明是一位平实质朴之中见深微高远的人。

其为诗与为人一向以平实质朴为主,不喜炫奇立异。

另外他又认为精神胜过物质,他诗中活跃着的,常常是事物的概念而非实体,诗中表现事物也往往只是遗貌取神地书写。

所以陶渊明诗中没有一句是刻意写景咏物的,他所写的孤云、飞鸟、松树、菊花都是他以精神体认之后的概念,绝非实有之个体。

他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他把满怀激情托于他所选择的事物概念之中来表现。

渊明心灵深微,志向高远,为人之态度却极其平实质朴。

这正是他不取象于实有之个体,仅取象于可有事物之概念的缘故。

杜甫则不然,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极其关注现实,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以最大的才能叙写现实。

他所选取的事物,多为现实中实有之物,这原是不足为怪的事,只是杜甫同时又是感情最深厚、最真挚的诗人,他常常把自己强烈的感情投注于他所写的一切事物上,使之因诗人的感情与人格的投注而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所以他诗中的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情注物”,他注入的感情使事物意象化了。

关注现实,从实物中取材,这是他的诗形成写实风格的缘故。

李商隐是形象化、意象化大师。

陶、杜诗中的意象无论如何丰美,仍不过是自然而然的表现。

读李商隐的诗,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有意地制造意象、安排意象。

有时李商隐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意象,与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意象为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情形完全不同。

这是李商隐的先天禀赋、后天遭际和隐约幽微的表现方法造成的。

唯有那些非现实的,又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才能表达出他那独特的幽微之情,所以李诗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是“缘情造物”。

章法上,这三位诗人的诗也各有不同:陶诗以“任真”为宗,表现于平叙的结构和流转、起伏的情感;杜诗是感性、理性兼济,杜甫纵使出于感性的联想做突然之转接,也依然不忘出于理性做先后之呼应;而李诗则往往将一些意象错综并举,有时在首尾略微做理性之提挈。

句法上,陶诗多用平顺直叙的句法;杜诗有时只掌握感性重点,在句法上表现为颠倒或浓缩;李诗以理性之句法来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

对杜甫的诗句,有时只要平顺地伸延或倒转就可弄懂。

而李诗无论文法怎样合理,也依然不可具解。

若说杜诗是文法上的难懂,则李诗就是本质上的难懂了。

李诗在本质上只能以感性去体认,不能以理性去说明。

(摘编自叶嘉莹《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为人平实质朴,不喜炫奇立异,志向高远,他的这些特点对他创作诗歌产生了影响。

B.杜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与杜甫关注现实、直面现实、叙写现实、选择现实中实有之物入诗有关。

C.李商隐善于制造、安排意象,他“缘情造物”,以带有恍惚迷离色彩的事物表达情感。

D.陶诗和杜诗有些相同的特点,如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自然而然地表现意象,情感饱满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诗中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主体部分先论述因——陶渊明为人、为诗等方面的特点,再论述果——陶诗中意象与情意的关系是“以心托物”。

C.文章从杜甫关注现实和杜甫的感情深厚、真挚两方面论述杜诗中的形象与情意是“以情注物”关系的原因。

D.文章在论述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效突出了李商隐诗中的意象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表现意象往往是遗貌取神地书写,诗中的很多意象不是实有个体,而是可有事物之概念。

B.杜甫在创作诗歌时,常将自己的感情与人格注人所选取的事物,使事物呈现出意象化的意味。

C.李诗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导致读者只能以感性去体认。

D.陶诗多采用平叙的结构和平顺直叙的句法,这并不影响表现丰美的意象和流转、起伏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 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 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 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5.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

6. 小说为什么以“桥边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

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

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

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

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

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

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

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

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

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

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

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C.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
作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整性,要拆开来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宇守约,绛州闻喜人。

贞观中,举明经,迁吏部侍郎。

始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又定州县升降、资拟高下为故事。

上元三年,吐蕃叛。

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诱蕃落以动安西,与吐蕃连和,朝廷欲讨之。

行俭议曰:“吐蕃叛皛方炽,安可为西方生事?今波斯王死,其子泥涅师质京师,有如遣使立之,即路出二蕃,若权以制事,可不劳而功也。

”帝因诏行俭册送波斯王。

径莫贺延碛,风砾昼冥,导者迷。

行俭止营致祭,令曰:“水泉非远。

”众少安。

俄而云彻风恬,行数百步,水草丰美。

众皆惊。

至西州,诸蕃郊迎,行俭召豪杰千余人自随。

扬言:“大热,未可以进,宜驻军须秋。

”都支视知之,不设备。

行俭徐召四镇首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数日,倍道而进,去都支帐十余里,先遗其所亲问安否,外若闲暇,非讨袭者。

又使入趣召都支。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且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帝亲劳宴,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诏露元年,实厥阿史德温傅反,众数十万。

诏行俭为定展道行军大总管讨之。

大军次单于北,暮,已立营。

堑壕既周,行俭更命徒营高冈。

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

比夜,风雨暴至,前占营所,水深丈余。

众莫不骇叹。

时阿史那伏念伪称可汗,与温傅合。

行俭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

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

突厥悉平。

帝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蹶鞍坏,惧而逃。

行俭招还之,不加罪。

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行俭工草隶,名家。

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

(节选自《新唐书•裴行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B.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C.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D. 都支本与遮匐计/及秋拒使者/已而闻军至/仓卒不知所出/率子弟五百余人诣营谒/遂擒之/是日/传契箭/召诸部酋长悉来请命/执送碎叶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郊迎,到郊外迎接宾客,表示敬重。

文中“诸蕃郊迎”指裴行俭受到诸蕃礼遇。

C. 礼部,主管国家典章制度、祭祀、科举、官员选任等,也负责接待四方宾客。

D. 可汗,最初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后来契丹、突厥等部族对首领也称可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行俭政绩突出。

他担任吏部侍郎时,创设长名榜、铨注等法规,拟定州县官员升降、衡量资历高低的制度,被后世沿用。

B. 裴行俭足智多谋。

吐蕃叛乱时,他以册封护送波斯王为掩护,擒获阿史那都支;突厥叛乱时,他用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暗中归附。

C. 裴行俭屡建功勋。

他兵不血刃平定吐蕃,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奉命统率大军,降服叛党,平定突厥,受到皇帝亲自宴请。

D. 裴行俭豪爽大度。

属下私自骑马奔驰,摔坏了皇帝赏赐的马鞍,他并未追究;他还将皇帝赏赐的敌方物资全部分给亲朋部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俭徐召四镇酋长,伪约畋,子弟愿从者万人,乃阴勒部伍。

(2)吏白:“士安堵,不可扰。

”不听,促徙之。

14. 裴行俭“通阴阳”,有先见之明,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芥塘佛祠①
【宋】贺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晓先烧柏子香。

底许②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

②底许:几许,多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从麦田着笔,借大麦抽芒点明暮春时节,“东风晚更狂”则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的缘由。

B.颔联用“短篱高树”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用“隔横塘”暗示了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C.诗人投宿古寺,暂离疲倦,但意外的是,诗人还在古寺发现了故人的题字,油然而生相思的悲愁。

D.全诗由“寻寺”和“投宿”两部分组成,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

层次井然,读来浑然一体。

16.请赏析颈联“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晓先烧柏子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点明诗歌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及凄凉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你的朋友约你一同去看电影,不巧你因故不能前往。

下面四种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
A. 很不凑巧,今晚有事,不能与你同去看电影,你另约他人吧!
B. 谢谢你的好意!不过这部电影我已看过了,你自己去看吧!
C. 很对不起!今晚我有点事情要办一下,改换明天吧!
D. 听说电影很不错,只可惜我有点事不能与你共赏了,谢谢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对学生话剧社要排演经典话剧《雷雨》这事,校团委一定鼎力支持。

B. 兹介绍我校齐凯扬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 承蒙奉书并赐佳作,拜读之时,获益匪浅。

因琐务未及回复,深以为歉。

D. 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崇尚生活简约,认为身边物品愈少,人生愈幸福。

也有人觉得,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过分追求简约会导致生活不便,甚至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遵循相同的叙述理念”曲解文意。

原文“陶、杜叙述尚有理念可寻”的意思是,陶诗和杜诗在叙述方面都遵循一定的理念,但并不等于说遵循的理念相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理解错误。

文章前四段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陶渊明、杜甫、李商隐选取意象的特点与他们为人、为诗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末段论述的是这三位诗人的诗在章法、句法等方面的不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原因解释错误。

根据文意,李诗难懂,根本原因是其本质上难懂,而不是文法导致其难懂。

文法包括字法、句法、章法等,而“以理性之句法组合一些非理性的词语”说的是句法。

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错误。

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B项,不是“全知视角”,而是“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说法不正确,原文是“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C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

故选D。

【5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