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心
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

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

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

这都是可能的。

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

它们的关系有点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

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

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

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

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

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

④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

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

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

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

两只半大猫,看起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

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

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功夫。

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做法,在窗台上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

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福利中心的地方看望涛子。

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
乐都是火药味道的。

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

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

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

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涛子家人搬走后,邻居们对待流浪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不再只是关注流浪猫的数量问题,而是主动承担起照顾流浪猫的责任。

B.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

C. 涛子一家为何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完全没有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D.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是能体现出来的。

2. 小说第③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 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江诗事(节选)
王威廉
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

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

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

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

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

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
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

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

看来这曾是
一座僧舍。

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

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

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

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

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

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

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

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

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

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

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

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

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

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

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

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

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

他的墓就在祠后。

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

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

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

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
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

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

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

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

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

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

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

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

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

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

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

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由人们对杜甫之死的疑问和看法写起,暗含杜甫曾经历了苦难,否定了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失之轻忽的态度,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B. 作者认为杜甫之死具有“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意思是说杜甫究竟死于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全国有八座杜甫墓祠,不能说杜甫一定死于平江。

C. 文章特意写杜甫塑像的色调一一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作者看来,这种色调恰恰属于杜甫,象征着杜甫在艰难之中忧国忧民的精神。

D. 文章最后写到的铁瓶诗社和一所学校,是前面内容的延伸,是文章思想的升华,用诗歌魂器和孩子笑声为杜甫精神做了形象而具体的注脚。

5.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写李白的文字的不同作用。

6. 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特重饮食的文明
以青铜作为主要生产工具之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由此衍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青铜文化。

虽苏美等其他古文明也有青铜文化,某些现象甚或早于我国,但我国青铜文化自有特色,饮食即为其中之一。

古人虽然有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似乎皇帝已知铸鼎,但《墨子•耕耘》有云“昔者夏启……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铸铜的盛行是从夏朝开始的;夏禹铸九鼎之传说尤为世人所重。

但此即应注意:墨子说铸铜时用的语词是采“金”。

中国古代称金就是指铜,而非金银之金。

这便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

古埃及、古希腊、苏美文化均有大量金银器,唯中国用金极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在殷周称为吉金的,都是铜。

采金铸器的过程,先是用被称为纯铜的红铜。

再而加入锡,形成锡金合金,是为青铜。

青铜器可概分为礼器(如鼎彝)、乐器(如钟铙)、兵器(如戈矛)、车器(如銮轴)、农工器(如刀铲)、杂器等之类。

但有趣的是,所谓礼器,大抵是食器。

而这也与其它文明不同。

禹铸九鼎的“鼎”就是主要的食器。

直到现在,闽南语称锅子仍叫鼎。

而鼎却又是政权的象征,争政权就
叫做“问鼎”。

入朝做官跟宁愿退隐江湖的人相比,则称为“钟鼎山林、人各有志”。

有钱的大户可以用旁的形容词去描述,“鼎食人家”却只能指有政治势力的世家。

鼎这种食器为何竟有如此重大的政治及权力意涵呢?礼器为何又多是食器呢?须知兵器车器农器工器都不可能用为礼器,只有食器可以。

何以食器有此地位?
答案不难索解。

《礼记.礼运》早已讲过:“礼之初,始诸饮食”,又说:“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

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御、朝聘”。

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这是后世儒者对礼的发展及其内涵之解释。

但亦唯有如此解释,才能说明礼器与食器混同的现象,也才能表征出中国政治学为何会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礼器中鼎、彝、爵、尊、盘、觚均为主要饮食器。

礼这个字,原本也就是酒醴之“豊”。

以豊敬神或敬人即是礼。

此可称为“礼食一如”。

而一个民族也需是如此重视饮食,才会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此可称为“特重饮食”。

正因特重饮食,故铜器之中食器之繁,可令人叹为观止。

以酒器来说,酿酒的罍、贮酒的壶、贮酒而备斟的尊、装满以备移送的卣、温酒的斝、斟酒的升、饮酒的觯、可温酒而饮的爵、可烫酒的觚,以至盂、卮、杯、觞等,简直不胜枚举。

其中爵又用为爵位之爵、尊用为尊长之尊、孔子以“觚不觚,觚哉”喻说政治抱负、庄子以“卮言日出”形容自己说话的方式,则明显是饮食事物在思维活动中的延伸。

(摘编子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7.下列关于“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皇帝“鼎湖龙驭”的故事、《墨子·耕耘》的记载和夏禹铸九鼎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中国铸铜的历史由来已久。

B.鼎是青铜器的一种,但它区别于乐器、兵器、车器等其他青铜器,如钟铙、戈矛、銮轴、刀铲、觚都不可用为礼器,但鼎可以。

C.鼎是一种具有重大的政治及权利意涵的食器,“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说明鼎的象征义往往跟隐退江湖形成对比,象征富贵人家生活的奢侈豪华。

D.鼎既是主要的食器,有时政权的象征,这种食器与礼器混同的现象,象征出中国政治学以“养”为内涵的特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铜文化不独见于中国,但中国的青铜文化独具特色,从饮食的角度看待礼的问题,这还中国青铜文化的特色之一。

B.铸铜的盛行,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中国用金较少也较晚,金的雕饰制作要到春秋战国才较发达。

C.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有诸多不同,如中国古代以金代铜的指称,又如中国古代礼器大抵就是食器这种有趣的现象。

D.古代采金铸铜需经历从红铜到青铜的过程,礼器、乐器、兵器、车器、农工器、杂器等都可用铜锡合金铸造。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发端于饮食,有饮食才有生命,如果不能顺应天命,身体力行,顺时而动,彬彬有礼的社会就难以形成。

B.礼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人不赞同通过竞争抢夺资源,对于财货和人力的分配应当谦逊推让的分配观念,一方面起源于古时最基本的觅食求生问题。

C.“礼”字原本就是古代祭祀用的行礼之器,用礼来敬神或敬人即使礼。

从礼的角度看待饮食,一个民族才会重视饮食。

D.古代酒器种类繁多,有罍、壶、尊、卣、斝、升、觯、爵、觚、盂、卮、杯、觞等,这与古人特重饮食的观念密不可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者,字仲。

常渔鉅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

”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

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

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

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

”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

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候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吕后白
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 相国,我国古代官名。

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 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 庶人,文中指戍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越审时度势。

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 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 彭越树立军威。

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 彭越不听征召。

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14. 根据文章内容,试分析“彭越之死”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官定后戏赠
杜甫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①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②。

注释:①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任河西县尉,他不肯作,改任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差使。

②飙:暴风,疾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奔走趋奉,体现了傲岸的人格和归隐的愿望。

B.“耽酒须微禄”一句表达了诗人为了饮酒的嗜好,不得不指望这份微薄的俸禄,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潦倒。

C.前三联紧扣一“戏”字,看似洒脱、旷达,实则暗含了诗人身居闲职的自嘲和志不得伸的无奈。

D.“托圣朝”是为自己的“狂歌”找一个借口,是自身纵酒狂放,无所顾忌的托词,暗藏了久困不遇的牢骚。

16.尾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20年9月27日,①围绕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

②旨在通过文明交流互鉴,③消除偏见,增进互信,健全共识,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⑤与会专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大的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⑥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纳入中国先哲们的思考中。

⑦“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仁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理念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春天很美,但却很短。

① ,昨日还硬朗的风,今天就轻柔了许多。

托起草儿的脸,轻轻触摸,放开手就是一片绿茵。

昨天还是星星点点,今天就已花满枝头,春天的脚步就是这么任性。

脱去厚厚的冬装,喜风就这么温暖身子,春绿就这么跃入眼帘,点染着树梢,闪躲在角落里,不肯一下子揭下羞涩的面纱。

北京的春天生机勃勃。

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

长安街红墙边的白玉兰也吐露着春天的气息,无声绽放。

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针眼大小的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北京的春天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柳树,对春天的到来反应最敏感的也是柳树。

有人说,柳树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春风仿佛就是柳树的情人,对此,我深以为然。

那漫长的冬季对多情的柳树来说够难熬的了,所以,刚有一点春的气息,柳树就躁动不安了,一夜之间在枝头绽出无数鹅黄的嫩芽,虽然小如细米,但一片一片的,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抬眼一看,不禁勃然心动。

不过三五日,② ,像一个爱美的少女,用绿色装扮好自己,迎接心上人的到来,那种神态颇有几分差涩,又有几分喜悦。

19. 文中第三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桃花开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丙吉是西汉名臣。

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掾吏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向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问。

有人因此指责丙吉。

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

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

”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辩论双方需对丙吉做法持赞同或反对观点。

请结合上述材料,选择正方或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