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品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第1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做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
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
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ɡ”。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此让学生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
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拨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

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当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
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

(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

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加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

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第2篇】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
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

(出示课件)
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

(我相机板书:庐山。


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

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
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出示诗句)
(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

”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
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

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

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

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

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

(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

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第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板书:提升)
【设计意图: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理念登上了语文教学的舞台。

课内与课外的交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是“大语文”理念的开放性课堂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此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重视与热爱。

注重文本与实际的联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从而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六)布置作业
1、默写《题西林壁》。

2、把这首诗朗诵给家长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第3篇】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
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

(出示课件)
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

(我相机板书:庐山。


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

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
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出示诗句)
(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

”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
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

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

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

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

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

(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

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