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有效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聚焦重点,强化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情知相融、双主并重、教学相长的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习自觉地运用工具书学习和阅读。
2.读准、写好本课生字词,重点体会“咀嚼”一词。
3.学习用“学咀嚼”这样的词组或短语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4.品读“议驼铃”和“问去向”,关注人物对话,讨论、揣摩作者是怎样变化地用真实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题,引导自觉获取新知
1.关注标题的特殊性。
⑴认识间隔号,指导读出停顿、读出味道。
⑵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关于间隔号的新知。
2.关注标题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体会关键词“咀嚼”
1.师生交流书写“咀嚼”
2.了解“咀嚼”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即本意;
3.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咀嚼”的比喻意,并检索文章相关信息。
(“咀嚼”一词,在这篇文章中反反复复地出现。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所谓“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尤其是在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一定是关键的词。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味。正因为如此,阅读才不那么容易。正因为如此,品读才有无穷的趣味。这就回应了朱熹的一句话“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因此,这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是我选择的切入点.)
三、巩固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学习概括
1.浏览全文,圈画关键词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语言概括
2.指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语言,用“关键词组”的方法概括主要事件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五件事,但这几个片断的.边缘并不是十分清晰.比如一到三自然段,写看骆驼,看拉骆驼的人,有看拉骆驼的人与爸爸谈价钱;比如第五自然段,写骆驼咀嚼,也写了驼铃.作者思绪到哪儿,文字就流淌到哪儿.但是,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难在把握不了文章的脉络.这就需要老师来教,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体框架,何况,高年级学生学会用精炼语言概括事件,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四、品读“议驼铃”“问去向”,关注对话,迁移表达
1.品读“议驼铃”,聚焦文中爸爸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质疑,品味爸爸的形象,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
2.品读“问去向”,聚焦文中妈妈的语言,学生质疑中比较语言表达,移情人物内心,指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迁移表达。
3.挖掘“咀嚼”一词深意,迁移应用。
4.入情入境,朗读渲染,升华情感。
(语文课堂空走空过不行,面面俱到也不行.学生感容易的是什么,感困难的是什么,这就决定了我要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文中英子与父母的两部分对话是作者有意铺开的内容,这样有意图的人物对话表达形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物语言品味人物形象与情感,在这一点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比较体会训练,相信这样的训练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如果经常有选择的定点训练,学生在不断体悟中积淀语感,习得学习语文的
方法.)
五、布置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任务
1.读若干篇“序言”,进行比较,尝试研究性学习。
2.赠送《城南旧事》,鼓励“定向”阅读。
(关照《冬阳·童年·骆驼队》与《城南旧事》间的链接,以便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除此之外,关照"互文"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厚文本资源的价值容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嚼;作者慢慢地写,慢慢地回味;学生的学和得的过程也是慢慢地积累沉淀,慢慢地消化运用,不断边认识边反刍的过程.学生如此,教师亦如此.)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也是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中,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主题。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概括文章主要事件,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教学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获得新知;抓文中“咀嚼”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从词的本义往对作者而言的比喻义上推动。梳理文章主要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循着作者的思绪着重品读两个片段,分享作者的情感,体会语言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连结生活经验等,将心比心,以心唤心,读出理解,读出感同身受。逐渐感受作者朴实却缓慢而有力语言,体味“咀嚼”一词言未尽而藏于内的深意以及用词精妙。引导学生得意不忘言,还得意赏言并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并迁移应用而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