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
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
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
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
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二、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
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
重要作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
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
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三、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
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
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
其他奇石。
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
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
的岩石的样子。
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
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五、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
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
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六、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如一教师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两组,各自代表“苹果”、“花生”,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
辩论分为三次,第一次说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讲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谈当前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答辩精彩,气氛热烈。
最终大家统一认识: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对社会有用。
不同的工
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
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激活童真、回归自我、学做真人”的目的。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1、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的寓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
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所在。
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
以致用。
如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
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当今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
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的需求。
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
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富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读与思存,思与读随。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
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激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容易自流。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
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2、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但光有兴趣而毫无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此,我们教师应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2.1 指导精读。
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2 指导速读。
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2.3 指导写读书笔记。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4 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
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
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
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
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如:在教学"器"这个字时,由四个口和一个犬字拼凑而成的动画过程也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学生就此而编出了一个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