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90例在我院就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及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分别作为腹部CT组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组,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腹部CT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5.6%,核磁胰胆管成像组率为95.6%,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且腹部CT组在直径≤8 mm的胆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诊断准确率为34.4%,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直径≤8 mm的胆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1.9%,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相对于腹部CT而言,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肝外胆管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多伴有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可见神志异常、肝区叩痛、休克、胆囊肿大等现象,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大[1]。

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开展有效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肝外胆结石的主要方式,其中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均为临床上诊断该病的常用方式,但由于诊断方式及特点不同,其诊断结果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为提高肝外胆结石的检出率,本研究对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进行了对比,详细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5.4±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意识清醒,可配合研究;排除合并右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排除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排除不愿参与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腹部CT检查方法:检查前6h叮嘱患者禁食,选用GE64排Light Speed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检查,对患者胰胆管行多方位扫描,扫描时参数需设置为管压力120 kv,管电流22 mAs,螺距5 mm,层厚5 mm,重建扫描所得原始图像,并经处理站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方法:选用1.5T飞利浦核磁核磁共振进行检查,检查前3-4h需禁食,以冠状位B-TFE、横断面呼吸触发T2W-SPAIR-RT、
MRCP-HR-3D以及屏气水脂同方向T1W进行成像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并对两种诊断方式对于直径不超过8mm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
本组9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其中24例患者为单纯胆管结石,10例患者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30例患者为单纯胆囊结石,26例患者为胆囊合并胆管结石;
腹部CT诊断结果显示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者共77例,其中19例患者为单纯胆管结石,9例患者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25例患者为单纯胆囊结石,24例患者为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另13例为漏诊或误诊,诊断准确合率为85.6%;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者共86例,其中22例患者为单纯胆管结石,10例患者为单纯肝内胆管结石,29例患者为单纯胆囊结石,25例患者为胆囊合并胆管结石;另4例为漏诊或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5.6%;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x2=5.26,p=0.022)。

2.2 两种诊断方式对于直径≤8mm结石检出率对比
本组9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显示,共32例患者结石直径≤8mm;经腹部CT诊断检出率为34.4%(11/32);经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出率为71.9%(23/32),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04,p=0.003)。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胆道系统结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也会呈升上趋势;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习惯的改变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该病的发生率已呈明显增长趋势[3]。

患者发生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时往往会产生严重腹部疼痛、发热、黄疸、寒战等症状,甚至可引发堵塞,进而造成细菌感染,诱发肝脓肿、胰腺炎、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造成患者死亡,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及生命安全极大[4]。

近些年来,隨着人们生
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胆结石的发生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且由于该病早期通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故而极易被患者忽视,进而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进而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5]。

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及时明确诊断,从而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以确保患者可及时有效的治疗。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常用方式,其中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均为临床上诊断该病较为常用影像学检查方式。

其中腹部CT属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一种,该诊断方式具有较高密度的分别率,能够有效的对高密度结石进行诊断;但其对等密度结石及泥沙样结石的分辨率则相对较低,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现象发生。

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则属于无创性成像方式的一种,该诊断不在射线,且无需依靠造影剂便可清楚的显示胆道系统情况,且还可获取胆管系统的多角度影像图,有利于操作者更清晰、全面的患者情况[6]。

另外,核磁胰胆管成像可利用腹部组织充满液体及相邻组织间对T2加权上的固有不同完成胰胆管成像,能够敏感的对肝外胆管结石进行显示。

且对于诊断结果为阳性的结石患者,腹部CT所获取的体层图像的敏感度虽较高,但该诊断方式属于断层扫描,其尚难以准确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

而核磁胰胆管成像相对于腹部CT而言,其所获取的图像清晰度更加,可更加准确的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并可行多方位图像观察,可提高影像结果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更利于观察患者病变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胆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及对直径≤8 mm的胆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腹部CT检查,组间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相对于腹部CT而言,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晓波.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7,23(1):52-53.
[2] 王仁财.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甘肃科技,2015,31(22):102-103.
[3] 栾文勃.探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31-132.
[4] 黄阳辉.B型超声、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3-4.
[5] 陈春梅.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73-74.
[6] 陈阳,余小舫,鲍世韵,等.磁共振对比肝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远期疗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7):442-4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