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测试综合卷学能测试试题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抱石
叶兆言
我不懂画,谈画家只是把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欣赏。
傅抱石是首任江苏国画院的院长,在南京待了许多年。
傅抱石的故事中,屡屡要被南京老一辈文化人提起的,就是他爱喝酒。
他有一方印章上写着“往往醉后”,这真是非常有趣的酒徒表白。
我不知道傅抱石最后是不是死在酒上,我只知道他死于脑溢血,自然是十分意外的,在同一个月里,他还去了上海,拟为新的国际机场作画,可是在月底,便死于南京寓中,终年只有61岁。
傅抱石是苦孩子出身,他的父亲流落南昌以修伞为业。
他读小学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书包里都带着一本小康熙字典,羡慕得眼睛发亮。
后来傅抱石生了一场不小的病,在病中最念念不忘的,仍然还是这本小字典。
一本小小的字典成了傅抱石童年的全部理想和寄托。
他的父母不忍心,咬牙买来了小字典,有了小字典,傅抱石的病也好了。
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
一个人所以成了应该成的样子,首先是因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对于行家来说,傅抱石被人津津称道的,是那种破笔尽情挥扫涂抹的“抱石皴”。
这是傅抱石能成为一代宗师最独到的地方。
傅抱石早年迷恋石涛,曾编过《苦瓜和尚年表》,以后又完成《石涛上人年谱》。
然而他仅仅“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很难说他的画哪一笔是石涛的。
没有自己的东西,永远成不了大画家。
傅抱石17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从此“抱石”逐渐掩盖了他自己的本名。
他去日本留过学,学成归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酒也越喝越多。
傅抱石的画现在已成收藏的大热门,往通俗里说,他的画如今很值钱。
1984年,他的《唐人诗意》以港币160万元卖出,到了1989年,《九张机图》又以310万元港币成交,这些数据都是包装傅抱石画的最好材料。
关于傅抱石,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他的画外功夫。
他除了把主要精力用在绘画上,竟然写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
傅抱石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应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有很强的学术性,像《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和《中国国民性与艺术思潮》,一些即使丝毫不会绘画的人,凭这样的论文,也足以去混一个大教授的头衔。
1933年,年轻的傅抱石还在日本留学,日本的一位美术史专家伊势一郎写了一篇文章谈中国画史,这篇文章引起轰动,被誉为划时代的著作。
傅抱石细读了这篇文章,发现许多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当即写了批判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面。
到了抗战期间,傅抱石又在那篇批判文章的基础上,写成《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发表在重庆《时事新报》副刊上。
文章发表后,对当时的抗日宣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称为“在学术上也战胜敌国的重要发现”。
“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画家的名气,都是因为他们曾在一些重要的公开场合作画,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留下自己的一幅画。
我最早知道傅抱石,就是通过他和关山月合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
我并不认为
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代表作,事实上,这幅将近五十平方米的巨画,只是傅抱石完成的一个光荣的政治任务。
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对傅抱石这样的大画家都是新尝试,因为新,所以趣味盎然,笔有一米多长,像一把大扫帚,调色用大号的搪瓷脸盆。
傅抱石的幸运是他躲过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到来前,他已经离开人世。
对1949年以后出现的新中国,他始终充满激情,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情况的发展和自己预料的完全不一样。
他一直在努力地改造自己,然而,即使他已经死了,也逃脱不了他画过许多黑画的罪名。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第一师范期间傅抱石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
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中的“我用我法”时,傅抱石茅塞顿开,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赏不已。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先生与他的国画》)②近来,我常常喜欢把别人唾骂的“文人画”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
即“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
(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抱石的“往往醉后”的印章很有趣,它既是在调侃自己,自笑是酒徒,又暗示自己往往带着醉意从事艺术创作。
B.“抱石”是傅抱石17岁取的书斋名,表达其对一代宗师石涛的热爱和敬仰,后来“抱石”掩盖他的本名,因为他表现传主顽强奋斗的精神。
C.傅抱石的画作如今已成收藏的热门,材料列举其惊人的市场价格,突出其艺术价值,也顺带嘲讽世人用价格包装艺术的庸俗做法。
D.《傅抱石》以欣赏人物为视角,侧重的写传主的性格精神,也隐约可见传主一生行状,其间一些议论体现作者对时代影响艺术家的深沉思考。
(2)为画家作传,作者却侧重欣赏其人,请结合全文,概括傅抱石有哪些可爱可敬的地方?
(3)叶兆言说“用天才来形容大艺术家,是一个最俗气最没见识的着眼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成就大艺术家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
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C.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D.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2)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请结合本文和你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勾画出朱自清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不少于50字。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的日子
高军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
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
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
齐老先生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
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
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
客人不解问:“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主客心到神知,一拍两散。
汪曾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齐老先生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做饭要由他量了米才行。
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
量一筒,手抖一下。
家里做饭媳妇就说不够,“您再给添一点!”齐老先生就嘀咕着:“你要吃这么多啊!”然后再给量一筒。
周总理后来给老先生换了一处比较大的住所,搬过去没几天,老人住不惯哭死哭活的要回去。
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的心意,大四合院,花木扶疏不好吗?老舍先生说:“别!他这么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
其实里面还另有一层,老先生喜欢在家藏东西,东藏一处,西藏一处。
藏东西的地方只有他知道。
这一搬出来,虽说老屋还是家里后辈住着,他也不放心。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中央电影纪录片厂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让他拿点精品出来拍,他怎么也不愿意。
后来还是徐悲鸿去做工作,他才勉勉强强从画台的“消息”里掏出几卷画子出来。
他是细木匠出身,在画台里做几个暗格或者小抽斗之类的“消息”那还不是驾轻就熟。
这些画被掏出后,一卷一卷放在画台上。
徐先生一打开只见宝光四射,全是老先生毕生的精品,呕心之作!有一张画在金纸上的白茶花,上有一蝴蝶翩翩欲下,画得真是精妙绝伦!
徐先生不住地用眼光看坐在对面的老头子,心想“这太鸡贼呀!”齐老先生坐在大圈椅中,两袖垂下,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真是狡黠得可以啊!
黄永玉、李可染他们老问齐白石先生如何把画画好。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很烦哎!这问题真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
齐老先生画了一辈子,就知道怎么把画子画好,因为他画不坏!这问题真是要人命了,他们还死问。
又不能直接跟他们说:“我就是天纵之才!”话不能这么说啊!
齐老先生只好把笔举到空中,拿眼睛死盯着看了一会儿,慢慢说:“笔不要掉下来!”这话如同一偈,你怎么理解都行。
于是两人笔不掉下来地死画,各有各造化。
但齐老先生也有齐老先生的委屈。
他想山阴羲之爱写《黄庭》换白鹅,李太白醉写蛮书,林和靖梅妻鹤子。
他们都有,而我齐璜怎么就没有?这一天正是北平大风扬沙天,齐
白石坐在画室里,听到外面有吆喝卖大白菜的,他坐不住了。
他灵机一动,“我何不画一张白菜去换白菜,那也不失为一段文人佳话呀!”
铁栅屋外一个北方汉子正守着一车白菜吆喝,脖子长筋抻得老长的。
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戴一个小圆眼镜,正看着他一车白菜出神,十分想吃的样子。
这卖菜汉子见来了主顾忙招呼道:“老先生!你要称几斤?称给得高高的。
”齐老先生从后面摸出一卷纸说:“我拿这画的白菜,换你一车白菜,你可肯么?”
这汉子一听,勃然大怒:“我不看你一大把岁数,窝心脚窝死你。
大北风天!有这么消遣人的吗?倒想得美!拿一张画的假白菜,要换我一车白菜!”一顿咆哮,弄得老先生摸不着北。
齐老先生挟着画的白菜灰溜溜地走了,从铁栅屋的大门侧身钻进去时说了一句话:“嗨!真是有辱斯文!”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一句高度概括了齐白石的性格特点,结尾“真是有辱斯文”则写出了他被误解的委屈。
B.文章写齐白石用画“不大精神”的鱼、虾、蟹的方法来对付那些“死皮赖脸”的人,既表现了他的机智,也透露出他的执拗。
C.当黄永玉、李可染请教齐白石如何画画时,齐白石用一句“笔不要掉下来”敷衍了事,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他狡黠的特点。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有的句子还富有地方特色,如“这太鸡贼呀!”“窝心脚窝死你”等。
(2)文章是如何表现齐白石精湛的艺术水平的,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齐白石精湛的技艺。
B.“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是正面描写他的画技高超。
C.描写徐悲鸿观画时的动作细节和内心独白,目的是以大师衬大师,更显齐老的技艺精湛。
D.写黄永玉、李可染的仰慕有助于烘托齐老的高超技艺,而写周恩来和老舍则与此无关。
(3)齐白石用白菜画换真白菜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
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 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 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3)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莎士比亚
格林布拉特
宏程心路
1587年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了当时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
据说莎士比亚最初几年的职业是当杂役,在剧院门口为观众看马。
后来,在剧院里当上了勤杂工。
在工作过程中,导演发现他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就让他在幕后给演员配台词,当戏中的配角不够时,也让他上台跑龙套。
渐渐地,在跑龙套的过程中,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得到了发挥。
莎士比亚本来就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加上长时间在剧院里工作,再配上他的戏剧天分,不久,他便开始了剧本的写作。
剧团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剧院,就得不断有新的剧目上演,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很快,他创作的《亨利六世》终于在伦敦上演,观众蜂拥而至,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此,他成为一名当时少见的靠写作剧本就能生存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收入也日渐丰裕。
慧眼识英杰
有一天,正在台上演出的莎士比亚引起了一位贵族的注意,他就是南安普顿伯爵。
虽然伯爵当时还不满20岁,却已成为伊丽莎白时代最高贵的望族。
伯爵是个戏迷,他发现今天这出戏有一位陌生的男演员,并有些特殊的东西吸引着他。
经打听,伯爵发现这名普通的小演员竟能写出诗歌,便请团长引见了莎士比亚,并邀请他到自己的府上参加文学聚会。
就这样,莎士比亚成了南安普顿伯爵家里的常客,伯爵的家和他与这些贵族青年的聚会,似乎成了一所“学院”。
在这里,他不仅受到艺术的熏陶,还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为他以后作品中对贵族生活生动的描绘奠定了基础,这对莎士比亚后来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