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贸财政学复习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国贸财政学复习讲义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一、财政的概念:
1、“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暴力革命论)
2、“公共需要论”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行为。
(契约论)
概念的共同性:
①主体:国家
②都承认财政属于经济范畴。
概念的区别:暴力革命论
①不同的国家观(立论基础不同)
契约论(唯心)
为政府服务,体现政府性,阶级性(本质)偏政治性
②经济属性有差异。
纯粹的经济性(掩盖了政治性、阶级性)
二、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与阶级性:(阶级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公共性)
公共性:①国家公共权力机关②满足公共需要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第二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一)市场失灵
1、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外部性:正外部性:成本内部化,收益外部化。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政府给予补贴)
负外部性:成本外部化,收益内不化。
(企业排放污水,自身利益↑社会进行污水处理)
3、垄断:
4、信息不对称:①逆选择(事先)②逆道德风险(事后)
5、优值品/劣值品:
①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的评价称为优质品。
例、教育,“教育无用论”
②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的评价称为劣值品。
例、吸烟,征收消费税
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合理而导致的,需要政府的各项策略的引导。
6、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
①财富多以实物形态表现的,而收入多为货币形态,财富也可以带来收入。
②贫富差距。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
7、失业:调整经济结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8、经济结构:包括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9、宏观经济波动:
二、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一)手段:
1、行政手段:指令,多用于非常时期(如战争、512地震)
2、法律手段:强制性,是规则~
3、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
4、计划手段:多为宏观计划
(二)政府失灵;
1、政府决策失误:决策程序不合法导致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三、界定政府职能:
1、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
(不可分割,具体整体性,不以地位收入为界限且具有历史性)
2、制定市场运行规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通过法律来保障。
3、建行宏观调控。
“监护人”
第三节、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
1、资源配置含义
狭义:生产要素的配置
2、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供给能力和范围。
(2)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
(4)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的职能:
主要是通过再分配(财政的二次分配)调节收入分配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指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发展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①经济增长:指经济结构的协调②经济发展:指经济结构的调整
2、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针对经济运行状况,调整财政收支,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财政自身的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
1、纯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也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任何人
均可以进行消费的物品)
2、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只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指多
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增加成本)
判断方式:
(1)通过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两个性质进行判断
(2)是否需要付费和付费高低的问题:
①无需付费:纯公共物品例:国家安全环境美化
②需要低付费:准公共物品例:公交车
③全部成本价格去付费:即私人物品
3、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混合提供:政府和私人部门联合提供
①政府授权经营
②政府参股
③政府补助
(2)私人提供:所有权问题
二、公共物品的定价:
指准公共物品
1、平均成本定价法:
指在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
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铁路是纯公共物品,但是运输却是准公共物品。
2、二部定价法: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年支付的“基本费”
包括两种要素构成
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
按时间段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价格
三、公共选择理论;
布坎南“创始人”
1、市场决策:每一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决策。
特点:分散决策
2、非市场决策:—公共决策:公共参与决策,政府形成决策把政府视为经
济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立论基础
(1)公共决策的程序:全票通过:效率低,成本高
①直接投票决策2/3少数服从多数其中有强制性
多数票通过
1/2
②集体决策:即独裁
③间接投票决策
(2)公共选择的主体:
①政治家:选票最大化
②官僚:拥有权力的大小
③选民:投票所获取政治偏向的多少
相关联系:
①政策的执行市场:官僚和民众(政策的接受者是选民)
②初级市场:政治家哈选民(政治家将政策出卖给选民,选民给予政
治家选票)
③供给市场:官僚机构选定政策,政治家选择官僚。
供给者,官僚,
需求者,政治家。
(3)特殊的利益集团(公共选择的选民)
—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的能够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力的团体。
(4)公共选择的寻租:
基础:政府的垄断行为是寻租问题产生的基础
(5)中位投票人定理:
对某个议案持中间态度的人,反应了多数投票原则下的政治均衡,代
表了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意愿。
四、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
(一)公平与效率:
1、公平:是一种观念(经济关系中的观念化)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公平观念有革命和保守之分: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①起点公平即机会公平
②过程公平(规则)③结果公平经济领域,用基尼系数衡量
2、效率:属于生产力领域的范畴,即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资源配置的效率:“人尽其财,物尽其用”
“帕累托效率”如果存在使一个人情况变好的,即使另一个人情况变
坏的效率
“X 效率”(1966年莱突斯坦)组织结构以及组成组织中的每一个成
员被激励的程序。
宏观而言:组织结构针对国家则多指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分析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1)统一:在经济学领域的相互促进。
(2)对立:在社会学领域是矛盾的。
如、社会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不公平。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公平和效率可以高度统一。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二)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
1、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缩小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
2、通过财政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来缩小城乡
差距。
3、财政支出的效率:
⑴财政对整个社会的效率:“汲水效应”不当则是“挤出效应”
⑵财政支出本身的效率:(衡量方法)
①最小效用法:(最低成本法)适用于经济效益不易计量
②成本分析法:
Bi 第i 年的收益 Ci 第i 年的成本 r 第i 年贴现率 n 为小牧使用年限第三章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的功能分类:
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二、按支出的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仅设置类、款两级
三、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
1、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
=+=n i i r NPV 0)1(Ci -Bi
①购买性支出体现市场性再分配,政府支出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转移性支出体现非市场性再分配,没有将换发生。
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分配。
③购买性支出的安排,对政府的安排会产生较强的硬约束。
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有与没有,补贴现率变化都不确定。
第二节、财政支出的规模
税(财政活动的开始)、财政支出(中端)财政支出体现财政活动的广
度和深度。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指标:指一年财政总支出
2、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07 18.86%
3、财政指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5、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以MGP 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 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
GDP 再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 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趋势:(基本趋势:增长)
1、瓦格纳法则(实证分析方法)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
经济因素: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跟不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建设等)
财政支出的增长
政治因素:工业化工程中,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商品交换多,市场关系日趋复杂,政府调节当事人之间关系,制度法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增长行政人员。
诺瑟姆曲线:对过去发展轨迹的梳
理,但并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可以做
参考,但应结合本国国情。
2、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
理论)
1
n 1n n 1n G G G G G (%)G ----=
=?(%)
(%)GDP G Eg ??=GDP G
MGP ??=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和威斯曼
①正常条件下,经济增长,收入水
平上升,以不变税率征收税收。
②突发情况,提高税率。
③危机后,公共支出还不回原先水
平,会持续较高水平。
3、官僚行为增长理论:
把官僚们作为经济人,机构改革—臃肿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政策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政治因素:政治体制结构(决定政府效率)
政局稳定(保持政局稳定的支出)
3、社会因素:人口、文化、环境、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
第三节、财政支出的结构
一、经济发展阶段论:
二、内在经济增长理论:
1、基本变量:人口(劳动量)
2、政治因素:政治体制结构(决定政治效率)政局稳定
(保持政局稳定的支出)
3、科学技术(索洛残差)脑力(智力投资)
4、人力资本(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体力(医疗卫生等)
5、制度经济学: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①单个资本总和,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问题
②20世纪80年代布尔格勒提出相对于经济资本
而言。
6、社会资本③政府所述的“社会资本”多指民间资本(相对
于财政而言)
PS.民营经济:指民间进行经营(国有私人承包也属于民营经济)第四章财政消费性支出
一、财政消费性支出的特点:(就这么少大家感受下)
1、非生产性支出。
2、满足纯公共需要
3、首要的,必须的支出(国防、教育)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基础:
一定的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大量失去人身自由的劳动力
投资乘数:投资的增长量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2、投资的正面作用:刺激需要增长,供给上升,扩大再生产。
负面作用:投资不合理(规模结构)带来经济波动,影响经济增长。
(1)投资规模:①i=s 合理
②i>s 资本各种生产要素紧缺,价格上升,引起通货膨胀
③i
(2)投资结构
二、政府投资特点和范围:
1、特点:
①追求宏观效益(整体效益),而非政府投资追求微观效益
②规模大,周期长
③追求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2、范围:非政府部门不愿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的项目。
三、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政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形式采取不同
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
3、就业创造标准
四、基础产业投资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业、基础农业)
1、特点:
①基础设施为不同的生产者提供共同的生产条件(公共产品)。
②基础农业和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上游,主要功能是提供原材料。
③基础产业一般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投资多,建设周期长。
2、财政投资基础产业方式—财政投融资
(1)定义: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2)基本特征:
①财政投融资是一种以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投入的注册资金;有股本、实收资金等。
②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的限制(政府财力有限,僧多肉少)
③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计划性:政府有计划的将资金投入
市场机制:政府财力有限,靠市场进行融资
④政府投融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⑤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在预算年度内,国家预算的调整需要经过人民
代表大会审批通过,而政府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追求无顺主管部门的审批。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政府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是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
包括: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1、形式:
2、定义: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
了保障的行为和制度。
3、特点:法制化的保障(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社会保障法制化的标志: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1884《伤残保险法》、
1889《老年保险法》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1935年
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工业化、市场化
4、意义:
(1)保障社会: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稳定
(2)经济调节作用,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核心):劳动者
2、社会救助(最底层):保障基本生存
3、社会优抚(特殊层次):军人、军烈家属
4、社会福利(最高层次):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
1、现收现付制:当时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社会保障支出(代际之间的
收入转移,年轻人交费给予老年人)
2、基金积累制:指当期缴费用于当时缴费的受保人
第二节、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P117)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第三节、税收支出
一、定义:
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二、分类:
1、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
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2、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主要目
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三、形式:
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
第七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国家以货币形式获得的一定量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持续性:经常性收入、临时性收入(不定期,不常规的收入,临时性收入的税收)
2、管理方式:预算类内收入(统一纳入国家预算的收入)
预算类外收入例如、学费收入
3、收入形式:税收收入(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非税收收入(行政性收入,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债)
4、收入来源:部门、所以制结构、产品价值构成
①C:生产资料征税:成本上升、抑制企业技术革新、扩大再生产受抑制。
②v:劳动者的收入:影响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的格局
③m:利润征税(低利润征税)比例税:m↑税收↑
累进税率:m↑税率↓
三、财政收入规模衡量指标:
1、绝对量指标:(财政收入的绝对额)
2、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Tn-Tn-1(当年财政收入-上一年财政收入)
Tn-1(上一年财政收入)
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T/GDP
4、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ΔT%/ΔGDP%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ΔT/ΔGDP
四、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起到基础性制约作用)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影响财政收入的来源
价格总水平↑名义财政收入↑
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五、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趋势:
六、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P139)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什么是税收:
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强制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术语: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主体)
2、负税人:指最终担负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目的物。
4、税源:个人所得税:税源和课税对象是一致的-
房产税:税源是个人工资收入,但征税对象则是房子(不一致)税基:指课税对象的数量
5、课税标准: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的计量标准。
分类:从量税、从价税
6、税率: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具有累退的性质。
即:税基越大征收税额越少。
(注商品多实行比例税)
(2)定额税:对课税对象按照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税比例。
(3)累进税率:是按照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
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①对超过免征额,即:超额累进税,超过部分越多,征收越多。
若免征额为3000元,征税时若金额为3001,征税金额为1X5% 若起征点为3000元,若金额为3001元时,金额征税3001X5%
②达到起证点,金额推进税,即:金额累进税
三、税收分类:
1、税收对象: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
2、纳税人和负税人:直接税、间接税
注、税负可以转嫁、纳税人和负税人非同一人
3、从价税、从价税:
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富人,称为价内税。
4、价内税、价外税
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5、中央税、地方税:
四、税收公平与效率:
1、公平:(1)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同等纳税(横向公平)
(2)不同等能力的人不同等纳税(纵向公平)
2、税率效率:(1)税务效率:指制度本身的效率,或是征税过程的效率。
(2)经济效率:指征税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税务效率的指标:
A质量指标:
①集中性指标:(税种越少,集中性越高)少数税种,筹集大多数资金。
②侵蚀性指标: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指标越小越有效。
③执行性指标:税务工作人员素质,纳税人素质
④时滞性指标:越小,越有效
B成本指标:
①征税指标:多指税务成本
②纳税成本:纳税人为缴纳税费所付出的成本
C政治费用:指纳税人试图影响政府而花费的费用。
(多由纳税人好人政府共承担)税收的经济效率:
A宏观:税收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
a.税收乘数—(B/(1-B))(税收增加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
主张:减税有利于经济增长
b.拉弗曲线(供给学派)基本主张:减税
含义:(1)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税率,第税率能够刺激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良性循环)高税收会抑制投资消费,导致生产停滞,需求不足,会减缓经济增长。
(2)理论上存在一个税率、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均衡点A,即最佳税率,可以使政府实现预期的收入,也能实现经济的预期产出。
B微观:
a.税收的超额负担(如图FDE)
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
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
门的转移过程,给纳税人造
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
的负担。
政府征税不应该干扰私
人部门的经济效率
b.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因为征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征收个人所得税,曲线左移(收入↓消费数量↓)征收商品税,买同样数量商品支付价格↑,于是消费数量↓
A、B商品消费数量减少
B
(2)替代效应: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消费者
可以选择其他商品替换,最佳点由
P1变成P2,减少对商品B的购买,增加A的购买。
3、税收中性:(结论坚持税收中性原则)P157
定义: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两种含义:(1)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不能使税收超
越市场机能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五、税负的专嫁与归宿:
1、含义:(1)税收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
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特征:
(1)税负转嫁的唯一途径是价格(和价格升降直接联系)
(2)是否经济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在分配。
(3)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
(2)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又称顺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2)后转:又称逆转,是指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的,通过压低价格将税负转嫁的方式(供应商)
(3)混转:前转+后转
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的一部分,这种转
嫁方式称为混转。
(4)消转:经济萧条时,消息不足,生产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工艺,自我消税款。
(5)税收资本化: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土地、房屋、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税收转嫁的核心是市场经济自由条件下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