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学法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某某易必强
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圈。

中华文明作为其中不曾中断的一个文明中心,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X围扩大,对外往来也更加频繁,不仅政府间的外交活动频繁,民间经贸文化交往也更加密切。

这些交往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沟通世界几大文明中心的作用。

弄清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对我们正确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两汉时期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

汉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方面:往东,两汉同朝鲜有着密切的往来;往西,自X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陆上的重要通道。

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出阳关和玉门关,越过葱岭,可到达安息和欧洲的大秦。

海路方面:往东,很早的时候,中日两国人民,就驾着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往南,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的联系,汉朝政府派人远航,从某某沿海港口出发,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经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沿海岸线往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南端,从海路沟通了中外的交往和联系。

第二,对外交往积极主动,政策开明。

两汉时期,政府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方针,加强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派兵消灭了朝鲜北部的卫氏朝鲜,在那里设郡治理。

同一时期的西汉政府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更体现了其对外交流的主动性。

东汉时期,政府为了沟通与大秦的直接交往,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欧洲,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表达了政府对欧洲友好往来的意愿。

两汉政府的开明外交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政府间的交往活动十分频繁,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友好往来,如东边的日本、朝鲜,南边的越南、印度半岛,西边的安息等国家。

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更是多次派人入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也从海路来到中国,到某某谒见了中国的皇帝,中国和欧洲之间有了直接的交往。

第三,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西汉以前,中国与西方通过西北各少数民族进行有限的交往。

自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的运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当地贵族追逐的奢侈品,就连罗马帝国最西端的英伦海岛,在公元2世纪时,其丝绸的
流行程度也不亚于中国的某某,这些足已证明中西方丝绸贸易的繁盛。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先进生产技术如铸铁、冶炼、凿井、造纸、建筑等先后西传。

与此同时,异域的特产,如良马、骆驼、毛织毡毯、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芝麻)、胡瓜(黄瓜)等,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诞生于印度的佛教也在这个时期由中亚传入我国。

第四,沟通世界几大文明。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在两汉时期有了更多的联系。

当时,欧洲的罗马帝国、西亚的安息帝国、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孔雀王朝都曾盛极一时,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文明。

两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仿佛是两条不同颜色的纽带,将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

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物质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欧洲的大秦,不仅通过海路间接地与中国贸易,而且还派出使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创了中西方直接往来的记录。

而西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汇聚场所。

这一时期,西域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显示出多种文明汇流的特殊魅力。

在互相交往中,中国人民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促进了汉朝的繁荣与强盛;而中国先进的文化向外辐射,促进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两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繁荣。

从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频繁的对外交往既是社会繁荣的客观要求,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汉的繁荣,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