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让直观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吴梦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
——让直观教学真正走进课堂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心小学邮编:215124 姓名:吴梦兰摘要: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上的应用,进行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呈现直观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怎样让直观教学真正走进数学课堂,值得我们不断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直观材料;有效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个恰当的、有效的直观教学呈现方式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探究的良好开端。

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直观教学的“灰色”地带
直观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尤其是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直观的真实场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直观教学不是万能的,大多直观教学都是以展示和呈现知识为主,教师按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使全面地开发利用直观教学受到了局限。

对目前直观教学利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被动使用,缺乏交流,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应用直观教
学过程中则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2.互动不够,不易消化,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直观教学的信息量大且变换快,学生尤其是短期学习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大多数反应速度跟不上,无法真正参与进来。

3.追求形式,不求效果,没有达到直观教学的根本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片面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形式上的多样,则会冲淡教学,白白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二、点亮直观教学的“心空”
教师该如何消除直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种种问题,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有效性。

(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直观教学证明,人的感官和知觉,对教材感知得越是多种多样,就越能促使学生牢固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所学认识的规律。

如几何形、体概念的建立是抽象的,可以运用直观材料演示,把几何图形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年级教材中“认识图形”一节。

为了使六岁的儿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
出示国旗、手绢、三角板和圆形钟面,然后从这些物体表面一一
对应的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几何图形。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认识事物的外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把实物复合片揭掉露出各种几何图形,从而得到正确而抽象的概念。

讲一年级口述加、减法应用题时,学生头脑中“加”、“减”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到三年级才揭示出完整的定义。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口头描述,可设计这样的动画:
(1)蓝天上飞着5只小鸟,多媒体演示又飞来了3只小鸟,提问: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车场上有9辆汽车,多媒体演示开走了2辆汽车,请问:停车场上还有几辆汽车?
这种简单的动画,使静变为动,使死物变活,在动态中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使学生清晰地悟出: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加”的意思;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是“减”的意思。

这使本来很抽象的“加减”概念,一经呈现就具体化了,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形象入手到建立抽象概念的第一步。

(二)要有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直观材料,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

二年级建立除法概念,区分等分、包含时,学生理解十分困难。

我们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直观材料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题:
(1)把12朵红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朵?
(2)把12朵红花,每个小朋友可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都是12÷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

只有通过在投影仪上分摆呈现才能突破这个难点。

演示中突出等分、包含的本质区别:
(1)题,分摆时先从12朵红花中取3朵分给每人一朵,再取3朵每人1朵,直到分完。

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3朵,每人分一朵,保证每人分的一样多,即等分。

(2)题。

分摆时,先拿3朵分给一个人,再拿3朵给一个人,直到分完。

突出看12朵里有几个3朵,(按一份数分),即包含。

以上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分摆过程,突出了同一算式的两种意义。

因此,在数学中呈现直观材料,信息传递快,而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处也会迎刃而解。

(三)要有助于启发学生动手、动脑
直观材料不需要很大,但是要呈现清楚,及时反馈,使教学气氛活跃;死图变活,为学生丰富的联想、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思维的天地。

1.二年级讲授乘法意义时,教师就采用帮助猴子分桃的情境,
给每人6个桃子作为直观材料,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重点上来。

通过对桃子的分摆,创设探究概念内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1)设计两层提问、两次操作活动
一问:把六个桃子分成3份怎么分?学生实际分摆,并把各种情况在投影仪上演示。

分的情况有:“1、1、4”,“1、2、3”,“2、2、2”三种。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份的个数有什么不同,突出认识后一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

二问:按每份同样多,你可以怎么分?学生二次操作中强化每份同样多,渗透对相同加数的认识。

分的情况有:“2、2、2”,“3、3”“1、1、1、1、1、1”三种,让学生根据分的几种情况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说明算式意思,认识什么是相同加数。

(2)设疑过渡,引出乘法:
教师提出求100个7是多少?学生列式感到麻烦,引起求简的欲望,这时引出乘法。

学生把有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3”、“ 3*1”、“1*6”
同时列出求100个7就是7*100,表示求100个7连加的和。

方法简便。

(3)通过反证,深入理解乘法意义,提出为什么1+2+3不能改成乘法呢?因为加数不相同,强化概念内涵。

“1+1+4”学生提出可改成“1*2+4”。

接着教师提出“3+3+3+5”可以改写成乘法吗?讨论,学生思维逐渐活跃,他们改写成以下算式:“3*3+5”,“3*4+2”,“3*2+4*2”
等。

理解概念后运用是很灵活的。

通过简单的分桃,动手演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分摆交流中学生们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聪明智慧,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的直观感知: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这种深刻的感知,单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取得的。

综上所述,不难证明:直观材料只有溶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由于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师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所以使知识信息量加大输出,又使思维信息量加大反馈,加大了密度,节省了课时,减轻了没有必要的师生负担,对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让直观教学的色彩更绚烂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知识抽象、概念混淆、硬套公式死记条文等问题。

这都说明了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部的规律性,而单纯地依靠机械死记硬背,因而获得知识不牢固,不会应用,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要求教师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具有充分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综合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直观教学只有溶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夸美纽斯有一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办法是演示。

”演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而直观的东西一般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常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发现”靠的并不都是逻辑
思维,直观性的思维有时能出奇制胜。

在数学教学中呈现直观教学,也许可以使沉闷的课堂教学活泼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俊玉. 中专数学直观教学的实践和认识[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9).
[2] 张义萍.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浅谈[J]. 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1999(6).
[3]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