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对比
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语义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从“语义基本对应、语义部分对应、语义不对应和语义空缺”四个方面对英汉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对比,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在语义方面的异同及隐含在其中的文化观念。
标签:颜色词语义对比
一、引言
颜色词是人们用来说明颜色的词语。
词汇学中将颜色词称为色彩词,指的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颜色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中后天形成的抽象色彩印象的词。
它由抽象颜色词和具体颜色词构成,主体是具体颜色词,包括基本颜色词和普通颜色词。
柏林和凯伊考察了近百种语言,研究了其中的基本颜色词,首创了基本颜色词的理论,认为英语中有“white,black,red,green,yellow,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gray”等11个基本颜色词(Berlin,Kay,1969)。
汉语也属于颜色词丰富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英汉语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颜色词的数量和意义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选取了汉语中与英语对应的11个基本颜色词,对它们进行语义方面的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并阐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语义理论背景
部分学者将汉英语言中某些词语的语义层次差异归纳为四大类:1.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不同的事物或概念;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邓炎昌,刘润清,1989:163)。
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基本颜色词进行分类,将其大致分为四种情况:语义空缺;语义不对应;语义基本对应;语义部分对应。
三、英汉基本颜色词语义对比
(一)语义空缺
某些基本颜色词的语义构成,在英汉语之间存在语义不对应或语义空缺现象。
以黄色为例,汉语中的黄色主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受中国历史的影响,黄色有“尊贵”义。
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黄色常作为“皇权”的象征。
二是“幼小”“稚嫩”义,用“黄毛丫头”来代指年幼不明事理的女孩。
三是“色情”“淫秽”义,代指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危害人们身心健康、污染社会文化环境的文化垃圾。
以上含义在英语中并无语义对应,
“yellow book”并非字面义“黄色书籍”,而是“黄皮书”,因法国等国家政府报告书用黄色封面装帧而命名;“yellow pages”为“黄页”,指用黄纸印刷的电话号码簿,而“黄色书籍、色情书刊”在英语中为“blue book”。
同样,在英语中,“yellow”有“胆小、卑怯、卑鄙”之义,“a yellow livered”义为“胆小鬼”,在汉语中并无此引申义。
就红色而言,汉语中的“红”有“得宠”和“受宠”义,例如,“红人”和“红极一时”,而在英语中却没有与此对应的语义。
汉语中的绿色在语义上存在空缺,其引申义在汉语中特有,可引申出“猥琐”之义。
例如,“戴绿帽子”一词的隐含义为一个男人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偷情。
在英语中,“green”一词在英语中同样存在语义空缺:“green apple”不是“绿色的苹果”,而是“生苹果、未成熟的苹果”;于此类似,“a green worker”并不是指“绿色的工人”,而是指“生手、学徒工”,与“green hand”相同,都有“缺乏经验”的意思。
“Green”在英语中还有“嫉妒”之义,汉语中用于表示“嫉妒”的“眼红”,在英文中要译为“green-eyed”而不是“red-eyed”。
“白色”和“white”分别在汉语和英语中存在语义空缺。
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而在英语中,“blue”有许多含义,除了上文提及的“淫秽、下流”义,还象征“忧郁、沮丧”,如“feel blue”以及“blue monody”;象征“高贵、高远、深沉、严厉”,如“blue blood”为名门望族,“blue laws”义为“严格的法律”。
Grey有“年级大、老练、匿名”义,而“灰”在汉语中并无与其对应的意义。
(二)语义基本对应
词语意义基本对应通常指英汉基本颜色词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的涵义等值,准确地说,是语义基本对应。
此处主要以红色、绿色、紫色、黑色为例。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红色都有“热闹”“喜悦”等义:英语用“red letter day”來代指“发生好事的日子”,“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to honor a visiting head of state”表示铺上红地毯欢迎贵宾;在中国,婚礼、生日以及重大节日要用大红灯笼、对联和福字等红色的物品来增添喜庆气氛。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令人充满青春活力,可代表“生命、希望、环保与和平”,在汉英中语义基本对应。
无独有偶,紫色在汉语和英语中均象征“权利”和“高贵”:“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帝居于天上的‘紫微宫’(星座),故而以天帝为父的人间帝王(天子)和以天帝为信的道教都以紫为瑞”;在英语中,“the purple”指帝位、王权,“be born in the purple”指生在王侯贵族之家。
由此可见,“purple”的象征意义也跟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系。
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意义大致相同:一是指“悲哀”和“死亡”,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中国人戴黑纱;二是“阴险、邪恶”之义。
例如,在英语中,“black sheep”义为“害群之马”,“black day”义为“凶日”,“black future”义为“暗淡的前途”。
(三)语义部分对应
语义部分对应是指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的基本颜色词字面意义不同,但内涵意义相同。
汉语中红色可以表示“羞涩”“生气”等情绪。
英语中“red”也有类似的意义,但是并非汉语中所有的“红”都等同于英语中的“red”,尤其是在形容人们忽然脸红时,英语的表达法有:to blush,to flush,to redden,to turn red等。
再如上文提及的“黄色”和“blue”,均可引申为“统治权”和“高贵”,也都有“淫秽、下流”之义,因此两者是部分语义对应关系。
(四)语义不对应
受地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在英汉基本颜色词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两种语言对同一颜色词所持的态度以及产生的联想有一定的距离和差异,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往往不同或不等值,其內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大大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张沙林,2005)。
“红”在中国象征革命、正义或政治觉悟高,而“red”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词,是“火”和“血”的联想,有“激进”“低卑”及“非一流”之义。
如“red revenge”义为“血腥复仇”“a red light district”为“花街柳巷”。
“白色”和“white”的语义在英汉文化中也差别较大。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有时候代表枯竭而无血色,象征“死亡、凶兆”。
在汉语方言中,“白毛”用来指调皮捣蛋或喜欢惹是生非的孩子,也可指给丈夫带来厄运的不忠的妻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
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为“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指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
“white”还象征正直、诚实,如:“a white spirit”义为“正直的精神”“white men”特指“高尚、有教养的人”“white hand”义为“廉洁、诚实”“white”也象征幸运、吉利,如:“one of the white days o f sb’s life”指的是某人生活中的吉日之一,“white magic”义为“有天使相助的法术”“white”还有“合法、无恶意”义,如:“white market”特指合法市场,“a white lie”指的是“无害的谎言”“黑色”和”black”的联想意义也存在许多冲突。
汉文化中的“黑脸”是与诚实和正义有关联的,西方人则把黑色和非洲人联系在一起,如“a black boy”指的是“an African boy”,而汉语“黑孩子”指的是计划外生育的孩子。
再如上文提及,“黄色”和“yellow”在英汉文化中也语义不对应:“黄色”有“忠贞、正义”之义,而“yellow”象征胆怯、卑鄙和背叛”。
四、结语
通过比较英汉基本颜色词的内涵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完全相反或完全吻合的情况比较少,而语义交叉的情况则较多。
这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了解并掌握基本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区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差别,对促进文化交流和英汉双语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erlin,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aluation[M].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邓焱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3]张沙林.英汉基本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5):112-114.
(释然上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