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第一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一、考纲对该节的要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对考纲的解读
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
应用: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
三、对课时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优点:
①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的三大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②讲解中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③运用规律巧计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利用示意图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④本节讲解中指导学生判读等温线,复习了等值线的特征和等值线判读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等温线与其它等值线的区别。

⑤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

不足:
①课时设计重点在知识的传授。

②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③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置了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

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还有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袁记飞作业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
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在图上标出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位置,并描述其分布规律。

3.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确定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习内容:
复习旧知识,导出新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及热力环流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 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 点的风向。

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通过学生自学探究学习知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验证学生是
否完成学习目标。

【自学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二、单圈环流
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依此
鉴定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太阳直射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画图:三、三圈环流通过假设条件,从简单入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大气环流,然后逐步去除假设条件,由浅入深,让学生研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最后各小组推选成员上台展示,依此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太阳直射赤道,当考虑地球自转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小组活动】用地球仪和硬纸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画图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通过学生读图探究,研究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分析原因,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合作探究】
【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巩固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效果。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面为低纬信风带
2.若甲、乙分别为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则此季节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D.甲、乙之间近地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3.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4.以北极为中心吹向四周的盛行风为
A.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 C.逆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5.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7.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

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8.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9.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简图中的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东北信风带
D.④多雨带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6.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第三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范文]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

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

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
(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

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

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

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

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
学生这部分知识。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

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

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第四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临洮中学地理教研组
杜宝林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第一课时主要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边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

(找学生来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图。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然后就有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太阳辐射能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情况。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讲授新课
1、大气环流 1)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作用
促进了不同纬度间、海陆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单圈环流:
(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
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到底全球的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板画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
在板画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分析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出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同时,学生对照课本34页三圈环流的图,规律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实在归纳不出来,就将规律呈现出来部分字句,让学生填空,然后详细说明)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三、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五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
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

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
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

(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
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

[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
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

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

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

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

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

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

[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
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