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伦敦大学学者I.Stumpf(1995)对英国建筑业超大型、大型、中型以及小型建筑业企业的标准进行了界定,认为在建筑业中,组织处在动态经营、竞争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因此,为了在各种各样的内外环境下取得成功,应当很好地进行构建、指挥和控制组织[1]。

新加坡学者G.Ofori(1996)通过测算绝对集中度的变化,分析了国外建筑承包商的进入对新加坡建筑业市场结构的影响,认为从长远来看,国外承包商的进入可以增强新加坡本国承包商的竞争实力[2]。

2000年I.Stumpf又对英国建筑业从1981年到1996年的企业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市场中的中型建筑企业的相对数量和市场份额有所减少,认为中型建筑企业减少的原因在于英国中型建筑市场萎缩,同时中型建筑企业缺乏大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小型企业灵活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3]。

美国学者D.Arditi,A.Koksal 等(2000)等对1989年到1993年美国建筑企业失败退出情况和原因进行了分析[4]。

D.Crosthwaite(2000)采用的是150个国家经济数据的横断面比较来模拟漫长历史时期建筑业的纵向发展轨迹。经济发展的历程一直在继续,不同时代建筑业和国家发展也面临不同的形势,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取样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现不同的演变轨迹,也会预示出建筑业发展的新起点或成长轨迹的特殊点[5]。

香港理工大学的Y.H.Chiang,B.S.Tang等三位学者(2001)研究了香港建筑业市场结构,分别测算了香港土木工程承包市场、公共房屋市场和私人房屋承包市场的赫芬达尔指数,并从指数大小判断出集中程度最高的是土木工程承包市场、公共房屋市场次之、最低的是私人房屋承包市场,并指出技术、资金壁垒的高低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政府将成为建筑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客户,香港政府在促进承包商的整体竞争中能扮演一个更加活跃的角色[6]。

新加坡学者G.Ofori和S.L.Chan(2001)对新加坡建筑市场中的当地大型承包商、国外承包商、业主和咨询公司进行调查问卷研究,调查的目的是鉴别影响建筑企业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援助排在第一位,然后是企业协作、融资支持和业主支持[7]。

M.Dulaimi和T.Hwa认为,要发展新加坡世界级大型承包商,新加坡政府应该加大建筑业研发投入,便利融资渠道以及推动政府关联公司(Government linked company)与国外承包商合作经营,促进世界级大型承包商的形成[8]。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学者引进和吸收了国外学者关于建筑业行业结构的观点和理论,并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建筑业行业集中度的研究

李小冬,关柯(2001)等对建筑行业集中度进行分析。通过中、美、日的集中度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我国建筑业市场过度竞争和缺乏超强的大型承包商企业以及建筑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市场竞争缺乏层次。他们建议建筑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建立具有适度垄断特征的产业结构[9]。

杨嬛,李启明(2008)运用行业集中率方法测算了我国建筑业2000~2005年度的产业集中度,并与国内其它行业集中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洛伦茨曲线将我国的建筑业行业集中度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行业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行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发展,但与国内其它行业及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0]。

邱万军(2010)从建筑业行业集中度偏低的现象入手,分析了建筑业集中度过低带来的危害以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及退出壁垒、行业合并与重组、企业发展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建议[11]。

李帅, 王盈盈等三人(2011)通过对美、日、英、中等国建筑业统计数据的整理计算,得出各国建筑业行业集中度指数;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建筑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2]。

(2)关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的研究

李政(2002)对建筑业过度竞争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在市场管理方面要放开市场、加强交易行为的监控,并针对过度竞争提出了一些治理建议:改行政进入壁垒为自然进入壁垒;改资质控制为主为执(职)业资格控制为主;改企业自身担保为第三方担保等[13]。

田元福(2002)从建筑企业数量增长情况、建筑市场集中度、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等指标进行分析我国建筑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的状况,得出结论:建筑行业明显具有行业过度竞争的特征, 并且己经严重影响整个建筑业企业发展。建筑业过度发展, 和建筑业市场进入壁垒过低和退出市场壁垒过高密切相关[14]。

(3)关于建筑业壁垒的研究

周强、卢有杰(1999)从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产品差别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规壁垒这五方面对建筑市场的进入壁垒进行了探讨[15]。

郑颖、张飞涟(2006)主要围绕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建筑行业进出壁垒。作者认为由于建筑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因此导致建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能够提高建筑市场的运行效率, 缓解当前无序竞争的现状, 必须建立并保持适当的建筑行业壁垒, 保证正常竞争的外部环境和优化的资源配置[16]。

朱小林,李燕飞等(2008)从规模经济、必要资本、技术和政策四方面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作了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建筑业基本不存在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较低;建筑业普通领域的技术进入壁垒较低,进入特殊领域尚有一定技术性壁垒;资质管理制度已成为建筑企业最重要的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业的竞争格局影响甚大[17]。

范建亭(2010)认为建筑业总体上属于进入门槛较低的竞争性产业。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结构性进入壁垒没有起到限制企业进入的有效作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构成了建筑市场最主要的进入壁垒,对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明显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等级标准制定和专业划分等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动态变化[18]。

(4)关于建筑企业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赵霖平与郑传明(2004)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原理,对建筑业企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建筑市场中总包商与分包商的交易效率小于某一临界水平,那么自给自足(总包商与分包商合为一体)是最优的组织结构;而在交易效率高于此临界水平时,即当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费用小于专业化所带来的好处时,总包商与分包商的专业化是最优的组织结构。并对我国建筑业企业专业化分工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革建议[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