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施工技术》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施工技术》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4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建筑施工技术》机考第三套真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49) 盗传必究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判断正误题(共10题,共20分) 1. 边坡系数越大,土方边坡越陡。( ) T √ F × 2. 软土地基不宜采用集水坑降水法施工。( ) 答案:
T √ F × 3. 抓铲挖土机的挖土特点是“直上直下,自重切土”。()T √ F × 4.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应在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70%方可运输。()T √ F × 5. 砖墙砌体砌筑前,应保持砖的干燥,以保证砖墙砌体的质量()T √ F × 6. 构件按照最小配筋率控制时,应按照等强度代换的原则进行钢筋代换。()T √ F × 7. 搅拌干硬性混凝土的搅拌机宜选用强制式搅拌机。()T √ F × 8. 锚具是张拉并将预应力筋临时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上传递预应力的工具。()T √ F × 9. 柱的吊升方法有直吊法和斜吊法两种,()T √ F × 10. 建筑用石油沥青的温度稳定性一般用软化点表示。()T √ F ×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30分) 1. 在土的湿度正常、土质及其他地质条件好,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标高,基坑开挖深度不超过()时,可放坡开挖且不加支撑。
A 1m
B 3m
C 5m
D 7m 2. 填土的密度常以设计规定的()作为控制标准。
A 可松性系数
B 孔隙率
C 渗透系数
D 压实系数3. 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时,护筒顶面应高于地面(),以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 m以上。
A 0.2~0.4 m
B 0.4~0.6 m
C 0.6~0.8 m
D 0.8~1.0m 4. 脚手架的一步架高度一般为()。
A 0.6m
B 0.9m
C 1.2m
D 1.8m 5. 单排扣件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一般不宜超过()。
A 10m
B 20m
C 30m
D 40m 6. 泵送混凝土中通过0.135mm筛孔的砂应不少15%,含砂率宜控制在()。
A 20%
B 30%
C 40%-45%
D 60% 7. ()浇水自然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A 掺用缓凝型的混凝土
B 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
C 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
D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8. 预应力后张法施工适用于()。
A 现场制作大跨度预应力构件
B 构件厂生产大跨度预应力构件
C 构件厂生产中小型预应力构件
D 用台座制作预应力构件9. 柱的临时固定后的校正主要是指()。
A 柱顶标高
B 牛腿标高
C 平面位置
D 垂直度10. 当屋面坡度大于15%或受震动时,沥青防水卷材的铺贴方向应()。
A 平行于屋脊
B 垂直于屋脊
C 与屋脊呈45度角
D 上下层相互垂直多项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土钉支护的施工工序主要是( ) A 成孔 B 插钢筋 C 预应力筋张拉 D 注浆
E 喷射混凝土 2. 轻型井点降水系统的平面布置,主要根据()等因素综合确定 A 基坑或沟槽的平面布置形状 B 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流向 C 基坑或沟槽土质D 施工方法 E 降
水深度的要求 3. 套管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常发生的工程事故有() A 断桩 B 缩径桩 C 吊脚桩 D 桩尖进水E 孔壁坍塌 F 夹泥 4. 普通黏土砖实心砖墙的常用组砌形式有() A 两平一侧 B 全顺式 C 三顺一丁 D 一顺一丁 E 梅花丁 5. 组合钢模板的特点主要包括() A 通用性强,组装灵活,装拆方便,节省用工 B 浇筑的构件尺寸准确,棱角整齐,表面光滑 C 模板周转次数多 D 大量节约木材 E 经济6. 预应力提高了结构的(构件)的() A 强度 B 刚度 C 抗裂性 D 抗冻性 E 耐久性计算选择题(共2题,共20分) 1. 采用无压非完整井系统进行降水施工,实测地下水含水层厚度为8m,渗透系数为10m/d;
降水深度要求不小于3m,如果假想半径为24m,计算抽水影响深度10m。通过计算选择正确的选项。
(1). 抽水影响半径=()A 52.32m B 58.50m C 46.8m D 61.04m (2). 基坑涌水量=()m3/昼夜 A 1314 B 1839 C 1376 D 1577 2.18m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屋架,重4.5t,安装到标高+14.5m的柱顶,停机面标高-0.90m。吊钩中心至屋架下弦的距离为6m.计算选择起重量和起重高度: (1). 起重量Q=( ) A 4.3t B 4.5t C 4.7t D 5.0t (2). 起重高度H=( ) A 21.7m B 20.8m C 20.5m D 14.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