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块论_假设_方法与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7)04201152119
中图分类号:B84411 文献标识码:A
儿童心理理论的模块论:假设、方法与模型
3
倪 伟
1,2
熊哲宏
1
(1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21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上海 200444)
摘 要:模块论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该文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T oM M 2SP 模型)等进行评述,并就心理理论的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等引发争鸣的问题进行简评。
关键词:心理理论;模块论;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A720008)、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BA050049)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0411)。
作者简介:倪伟,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讲师.E 2mail :ni -wei -@1631com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西方发展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热点领域。所谓“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愿望、意图、信念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20多年来,发展心理学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假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取向,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现象、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影响最大的三种理论取向分别是理论论、模拟论与模块论。尽管国内几乎所有关于心理理论研究的综述都会提到“模块论”,但其介绍的内容却往往只限于模块论研究中关于心理理论天赋性、存在三种先天模块等。因而,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等进行评介,并对一些由此引发的争鸣问题进行简评。
1 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
一般认为,模块论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F.J.G all 的颅相学。他认为,大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由几个部分聚集而成,每个部分服务于一种不同的心理官能。1983年,J.F odor 的《心理模块性》一书的出版,并由此出现的所谓“福多式模块”的著名经典理论,使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心理的模块性,并由此推动了心理模块的实验研究。在儿童心理理论领域中,模块论的代表性人物为Leslie 和Baron 2C ohen 等。在他们看来,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到“触发”的作用。这种先天的模块化结构被他们称为“心理理论机制”(theory of mind
mechanism ,T oM M )。
Leslie 等人认为,儿童心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三个特定
范畴的模块机制(T oBy 、T oM M1、T oM M2)相继神经成熟而实现的,这三种模块分别对应于儿童达到理解力或主体“理论”的三种不同水平,平行且依据各自的特点和输入发展,分别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启动。实体理论机制(Theory of Body
mechanism ,T oBy )模块专司物理原因问题,应对机械动因,它
使婴儿认识到动因性客体有内在的能量使它们能自己运动,在婴儿3、4个月时开始启动。心理理论机制(T oM M )模块,专门负责理解各种心理状态,处理动因性客体的意向性或指代性,又分为T oM M1与T oM M2,其中T oM M1应对行为动因,它使儿童认识人和其他动因性客体,在6-8个月时启动,
T oM M2应对态度动因,它使儿童能够表征动因性客体对命题
真实性所持有的态度,如假定、认为、想象、希望等,在18至
24个月时启动
[1]
。
Baron 2C ohen 等人认同Leslie 提出的心理理论机制模块,
并进一步提出了四成分模型。四个成分分别是意图觉察器
(Intentionality Detector ,I D )、视觉方向觉察器(Eye 2Direction Detector ,E DD )、共同注意机制(Shared Attention Mechanism ,S AM )和心理理论机制(T oM M )。在儿童出生时,前两个模块
就处于启动状态,I D 负责加工目的和愿望行为,E DD 负责加工眼睛的行为,而S AM 模块在儿童10-12个月时才开始启动,负责检测个体和他人是否正在注意同一客体,T oM M 模块启动则更晚[2]。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心理理论的模块性有着不同的诠释,但作为模块论者,他们对于心理理论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假
5
11
设:心理理论具有先天基础、具有领域特殊性的模块化倾向。
第一,心理理论模块是天赋的或“硬件化的”,具有遗传上特化的固定的神经结构,受到相应的神经机制的限制或约束。根据F odor的观点,模块性显然意味着“天赋性”,模块所专有的信息和操作都是“在遗传上预先编程的”。Leslie等人认同F odor的天赋概念,认为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能力具有先天基础,是人类基因遗传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学习或成长机制的结果。但与F odor静止的模块观点不同,他们认为,这种模块并非是完全静态、反发展的;模块化与发展是密切相关、而非彼此对立的关系;模块所构成的先天结构是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发展的结果[3]。
第二,心理理论模块是领域特殊性的,由专门化的计算机制所组成。研究者认为,心理理论是某种特定机制的结果,这种机制专司建立和保持心理状态概念的参照,人们使用这种专有的表征系统来描述命题态度。在儿童3岁到5岁之间,这种领域特殊性的推理系统以特定的模式发展起来,并且能够被选择性地损坏。Scholl与Leslie进一步指出,心理理论机制是具有领域特殊性的(对心理状态的阐明、解释与预测涉及特殊的表征和计算);还具有快速的(一般不需要长时间费力的推理)、强制性的(个体虽然能够忽略某些对情境的解释,但不能自主决定不去解释这些情境)特征[3]。2 心理理论模块论研究的主要实验方法
错误信念任务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实验范式之一。20多年来,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错误信念实验范式之下进行的,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已有研究较为一致地表明,4岁和5岁儿童经常在这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成功,而3岁儿童则不能[4]。
心理理论模块论研究主要使用的仍是错误信念的实验范式,但在研究对象上,他们更关注正常儿童与有特殊缺陷儿童(如自闭症儿童)的比较。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特别是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对心理理论机制的天赋性与领域特殊性假设进行了论证。例如,使用不同类别的图片序列任务比较儿童对不同类型事件的理解,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只在理解包含某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情景时存在困难,证明其心理理论能力存在领域特殊性的缺损[5]。又如,使用一系列“错误照片”(false photograph)任务①与错误信念任务的对比实验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图片表征功能仍然完好,但心理表征功能受损[6,7]。再如,通过地图和绘画任务考察自闭症儿童的表现,发现他们在这些项目上也不存在缺陷[8]。这些对比实验较好地论证了自闭症儿童不能通过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的原因不是因为事件记忆缺陷或是抽象推理能力较差,而是特殊的表征能力受损,这符合心理理论机制存在领域特殊性的观点[9,10]。
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核心机制,模块论研究者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难度不同的错误信念任务。根
据模块论的观点,儿童先天就具有心理理论能力,并在不到两岁时就已启动,他们认为,标准错误信念任务除了要求心理理论能力,还要求一定的执行加工能力,年幼儿童由于后一种能力不足而无法在标准任务中表现出真实的心理理论能力[11]。由此,诸多研究者通过简化信念任务结构以降低信息加工过程难度的错误信念范式考察了年幼儿童是否已具有潜在的心理理论能力。例如,对控制组被试沿用原来的标准错误信念任务程序,而对实验组的被试,故事内容不变,提问的问题增加“首先”的字样,如“Sally将首先在哪儿找他的弹子球?“[7,12,13]。另一方面,为了考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否存在概念转变的阶段跳跃,模块论研究者将回避性愿望与错误信念结合,设计出回避性错误信念(av oidance false2 belief)任务,即将故事主人公希望接近目标的愿望(如Sally 希望接近弹子球)改变为希望回避目标(如Sally不想把鱼放在有病猫的盒子里)。在改动后的新故事中,儿童必须首先识别出要回避的目标,然后选择另一个目标,这种使回避性愿望和错误信念结合起来的任务,需要更复杂的加工过程。研究发现,大部分儿童都无法通过改编后的错误信念任务[14,15,16],由此从另一角度证明儿童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上表现出来的发展,不是由于理论论者所认为的概念能力的发展。
在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实验研究中,也有些实验方法突破了标准错误信念任务范式及其变式。例如,通过研究自闭症儿童对别人高兴、伤心和惊讶三种表情的识别[17],通过让自闭症被试观看人眼睛部位的照片对其中所包含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18],通过让被试从两个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描述录音所含心理状态的词来测量他们“读心”(mind2reading)的能力[19]。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心理理论能力独立于一般认知能力,具有领域特殊性。
3 模块论对儿童心理理论机制的解释
从当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到,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展事实的“描述”,往往要多于(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优于”)对这些事实的“解释”[20]。在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中也是如此。如何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是这一领域颇有争议的一个研究课题。Leslie等模块论者所构建出的T oM M2SP模型是对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机制的一种有力解释,特别是能够较好地解释正常儿童与自闭症儿童在错误信念及“错误照片”、“错误地图”等任务上的表现,以及为什么不到2岁的儿童就能够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假装行为的理解,而直至4岁左右才能通过标准的错误信念任务。
611
①错误照片任务测试与错误信念测试有些类似,但并不涉及心理状态,例如情境故事:当相机拍下弹子球位置的照片后,将弹子球移动到新位置后,问儿童“照片上弹子球的位置会在哪里?”。在这一实验范式中,考察儿童的是对现实的表征,而不是对心理状态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