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貌相关研究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喀斯特地貌相关研究文献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国内:
[1] 龙健,邓启琼,江新荣,李阳兵,姚斌.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
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5(12)
[2] 吴秀芹,蔡运龙,蒙吉军.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
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4)
[3]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刘方.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 土壤学报. 2005(03)
[4] 邓培雁,屠玉麟,陈桂珠. 贵州省水土流失中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值[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02)
[5] 苏维词.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0(06)
[6] 杨明德,梁虹. 喀斯特峡谷景观资源的旅游评价[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7] 刘强,刘嘉麒,贺怀宇.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04)
[8] 万国江,白占国. 论碳酸盐岩侵蚀与环境变化──以黔中地区为例[J]. 第
四纪研究. 1998(03)
[9] 陈履安.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J]. 贵州地质. 1998(01)
[10] 朱安国.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J]. 贵州环保科技. 1996(03)
[11] 莫彬,曹建华,徐祥明,申宏岗,杨慧,李小方. 岩溶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
量退化的预警指标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3)
[12] 周忠发,黄路迦,肖丹.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J]. 贵州地质. 2001(02)
[13] 黄代民,陈效民,李孝良,周炼川,夏雯,崔晨.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
异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14] 喻劲松,梁凯.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环境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03)
[15] 黎遗业,覃朝膺. 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16] 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 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 地质科技情报. 2001(02)
[17] 张苏峻,刘福权. 广东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J]. 广西林业科学. 2006(02)
[18] 周国富.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环境特点及对道路工程水土保持的影响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19] 刘波,岳跃民,李儒,王克林,张兵,童庆禧. 喀斯特典型地物混合光谱与复
合覆盖度关系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09)
[20] 杨传明. 广西岩溶石漠化变化规律及强弱程度遥感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 2003(02)
[21] 赵中秋,后立胜,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过程与机理探讨[J]. 地学前缘. 2006(03)
[22] 龙健,李娟,汪境仁,李阳兵. 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过程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2)
[23] 李阳兵,王世杰,谭秋,龙健.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地球与环境. 2006(03)
[24] 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剖析[J]. 热带地理. 2006(04)
[25] 李阳兵,王世杰,魏朝富,龙健. 贵州省碳酸盐岩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空间分布[J]. 地球与环境. 2006(04)
[26] 房小晶,叶森,孙超. 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08)
[27] 戴礼洪,闫立金,周莉.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生态环境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
[28] 徐燕,龙健.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1)
[29]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生态学报. 2005(03)
国外:
[1] Pan GX,,Tao YX,Sun YH,et al.Some features of carboncycles in karst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epikarstifi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1997
[2] Frostegard A,Tunlid A.Phospholipi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biomass and activ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two soil types experimentally exposed to different heavy metal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 1993
[3] Zhu Z D,Wang T.Trend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rehabilitation in China.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 1993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1、《贵州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问题与对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李娟,龙健,李阳兵
摘要:贵州喀斯特(岩溶)山区是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从6个方面总结岩溶山区土壤环境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指出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的研究应着重于土壤因子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岩溶山区土壤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稳定性及岩溶生态系统中土壤储存、转化和运输功能等3个方面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岩溶山区土壤环境问题战略对策与治理途径。
2、《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徐燕,龙健;
摘要: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表现出明显的粗骨性土壤特征。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林地、草地和台耕地的土壤物理性状良好,缓解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能有效地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大面积农耕坡地和裸坡地的土壤物理性状极差,促进了山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
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台耕地>林地、草地>坡耕地、裸坡地。
3、《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房小晶;叶森;孙超;
摘要:介绍了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潜力。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的构想。
4、《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生态环境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戴礼洪;闫立金;周莉;
摘要: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方法]在贵州花江喀斯特地区,按照植被退化程度的不同,对森林、灌丛、荒草地3种类型分别进行采样,筛选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结果]随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退化,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毛管孔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向旱生、贫瘠方向演变。
以喀斯特植被演变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养分、土壤物理性质等指标定量评判土壤质量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致分为3个等级。
[结论]植被退化度越高,土壤质量退化严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明显。
5、《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地球与环境》程星;於芳;
摘要: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岩溶地区。
土壤含水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含水率的高低可以间接影响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保护有很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岩溶地区生态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土壤含水率的实测着手,探索了土壤含水率与植被类型、土壤厚度等方面的关系, 揭示了喀斯特土壤含水率的发育特征与时段变化规律,从而对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6、《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学报》刘方;王世杰;刘元生;何腾兵;罗海波;龙健;
摘要: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 ,探讨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随着植物群落退化度的提高 ,土壤出现粘质化 ,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 ,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含量减少 ,提高了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能 ;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垦殖率增加 ,引起土壤质量明显退化 ,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强度和速度。
石漠化区土壤有机质、物理性粘粒、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植被覆盖率、土地复垦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以这些参数作为评价指标 ,初步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 3个等级。
7、《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
摘要: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
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
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
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8、《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中国环境科学》苏维词
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9、《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山地学报》李孝良,陈效民,周炼川,吴广凤
摘要: 通过采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典型土壤样品, 研究了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1)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各组分含量中胡敏素>富里酸>胡敏酸, HA /FA 一般<0、4, 为富里酸土壤, 与同水平地带土壤一致。
(2)石漠化过程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组成有明显的影响, 土壤中胡敏素、富里酸与胡敏酸表现出未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的趋势。
(3)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质组分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 剖面层次上各有机质组分胡敏素、富里酸与胡敏酸均表现出表土层>底土层, 山区不同部位上表现以山坡中下部有机质含量最高, 而以山顶最低, 且 FA /HA 表现出从山顶到山脚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4)喀斯特地区土壤土壤有机碳、酸碱度、碳酸钙、容重、非晶形氧化铝、颗粒组成、有效磷与土壤有机碳组分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土壤有机碳和质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主要因素。
10、《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李阳兵, 侯建筠, 谢德体
摘要: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 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
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 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后,对西南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
三、文献资料的成果分析
1、《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2、《喀斯特坡地土壤流失监测结果简报》
3、《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
4、《贵州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问题与对策》
5、《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
-以贵阳市为例》
四、体验与反思
花了挺长时间才完成这份作业,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下载论文,最郁闷的就是找不到自己主题很贴切的文章,好不容易找到的几篇较为相关的的论文,学校没有购买,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贵州喀斯特地貌”找到一些相关的文章,但大多不能下载,其他资源基本都不能用,并且网速挺慢的。
相关有价值的资料摘抄算是最简单的部分了,但是要做好这一步有一个前提很重要——必须对自己要研究的课题有十分深入的了解。
否则,就会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PDF转换成WORD复制、粘贴出现乱码是不可避免的。
细心加上夯实的计算机基础才能保证在word中输入正确的公式。
成果分析这一步要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做作业的时候,以我自己的水平实在办法理解那么高深的专业知识,所幸理科性的论文作者行文思路很清晰,其实,说白了,这一步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专业方面,有一些小小的收获,了解了更多有关喀斯特地貌土壤、岩
石、水资源的知识,还了解一些具体的算法,对以后自己写论文有好处。
五、做相关课题的总体分析
经过文献检索、筛选,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贵州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问题、喀斯特山区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退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生态环境评价、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西南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等方面来研究贵州喀斯特地貌。
主要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Excel 作图、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基本性质的相关分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利用多学科结合的优势进行综合性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