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十五辑
再谈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
东部候官的沿革、治所问题
林汀
有关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东部候官的
问题,我已先后发表两篇文章①。

现就当前学
术界尚存的一些分歧意见,再作如下的补述。

冶都、冶县、东部侯国与
东部候官的由来和关系
《史记・东越列传》:“汉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
冶《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作“都冶
冶与东冶自当为一,冶乃东冶之简称。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冶县。

《宋书•
州郡志》谓“汉武帝世,闽越反,灭之,徙其民
于江淮间,虚其地。

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岀,立
为冶县”。

《太平寰宇记》卷一OO福州闽县:“汉(冶)县,以无诸所都,故此立县焉是汉
之冶县设在无诸时的冶都,并以冶名县。

《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有章安,有东
部侯国,章安县下注曰严故冶,闽越地,光武
更名。

”《东夷列传》等有东冶和东冶县;《郑弘传》注引《谢承书》又有东部侯。

按《续汉书》所载的章安“故冶,闽越地,
光武更名”,前人已经指岀,文有错乱。

我是赞
成这一说法的。

因为章安西汶武帝前是属东
瓯地,并非闽越之所有;迨至东瓯国灭后,于
此所立的县乃为回浦,非冶县②。

而东汉的冶
和东冶县名直到光武后尚可见载,故谓“光武

更名”,系由回浦更名,不可能由冶县所改③。

至于东部侯国和东部侯,王国维早已指出,汉未封侯于今福建,当为东部候官之讹,简称“东候官”,后又省略为“候官”④。

此说是可信从的。

因见史书,无诸参加反秦,有功,受封闽越王,都冶。

武帝时,余善岀兵反汉,兵败国灭,其民被徙江淮,而未被徙者,则遁山谷中。

迨至逃民颇岀后,即由设于冶都的东部候官驻兵看守⑤。

东部候官初为军事机构,武帝后,遁民颇出,乃令候官兼理民政,具有县官的职能,所以郡国志特将东部候官收编入表,并作县级政区单位处置,汉志则因候官设治于冶,而以冶名县,又因冶也称为东冶,所以又有东冶县名的出现。

由上可见,《郡国志》的章安“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注文应移东部候官。

而志书作此注释,又当有其缘故,即东部候官乃为官方
①详见《秦汉闽中地名考释二则》、《福建政区地名考
六则》,分别载于《厦门大学学报H991年第3期、
1995年第2期。

②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台州”条引郭
璞注《山海经》曰:“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

”又引
《吴地记》:“乃以东瓯地为回浦县。

”“处州”条引
《图经》谓:“汉初为东瓯地,后以为回浦县,光武更
名章安。


③详见《后汉书•东夷列传》、《三国志•蒋钦传》及
其上引《太平御览》所引《图经》。

④《观堂集林》卷一二《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后
汉会稽郡东部候官考庆
⑤《后汉书•郑弘传》注引《谢承书矢郑弘曾祖父少
子武帝时曾任会稽郡东部候官。

一377—
正式所定之名,冶或东冶作为县名只是俗称,其实已经成为古地名,系指闽越故都冶而言。

正因如是,所以《晋书•地理志》遂有下面之言:“及武帝灭之,徙其人,名为东冶,又更名东城。

”即把东冶的名称改为东部候官城(由此记载也可看岀,《郡国志》的“光武更名”,乃是“武帝更名”之误)。

我们说,汉代只设东部候官,冶或东冶作为县名,只属俗称,是有根据的。

《旧唐书•地理志》福州闽县下有云「武帝诛东越,徙其人于江淮,空其地。

其逃亡者,自立为冶县。

”冶县既是民之所“自立”,且立于故都冶,即东部候官的所在地,不是朝廷正式建置的机构,作为县名,应是俗称,甚明。

正因如是,故东汉末所设的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二县,志书才不称说是分冶县之地置,而称是分东候官(即东部候官)之北乡立①,倘若汉有冶县的正式设置,志书怎会有此之言呢?何况东汉末所设的候官县,治所是在福州,即时之东部候官所在地,要是汉有冶县的正式建置,冶县也治福州,设县时何故不以旧县之名名县,而要改以官名?显而易见,这当是分设候官诸县而除东部候官时,为与过去的东部候官这一机构加以区别•或为省称,才将东部候官改定为候官。


冶都、冶县不在浙南、闽北辨
冶都、冶县应在那里?当前学术界尚存争议,有福州、浙南和闽北三说。

现就后面二说提岀几点质疑,以供人们研究。

1-冶都、冶县都在浙南
叶国庆力主此说。

其主要依据是:《郡国志》有章安“故冶,闽越地”②。

为证这一说法不误,又引《会稽典录》和《山海经》加以论证。

■《会稽典录》记有濮阳兴与朱育的一段对话。

濮阳兴问:“吾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以吴越地为会稽郡,治吴。

汉封诸侯王,以何年复为郡,而分治于此?”朱育答道:“刘贾为荆王,贾为英布所杀,又以刘漬为吴王。

景帝四年(前153年),溥反诛,乃复为郡,治于吴。

元鼎五年(前“2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o阳朔元年(前24年),又徙治郵,或有寇害,复徙句章。

到永建四年(129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吴郡,会稽还治山阴。

”③其中朱育所云“因以其地为治”,王国维认为,“治”当作“冶”,“此实《汉书・地理志》之冶县也”,“余谓因此一名,得确知冶县为前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④。

先生同意这一考证,便称“冶立于汉武帝元鼎五年”,且为会稽东部都尉治。

于是遂以《后汉书•顺帝纪》载有阳嘉元年(132年)“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鄭、鄭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而断冶与三县毗连,以证冶都、冶县都在浙南。

⑤‘
另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载:“三天子鄆山,在闽西海北』注曰:“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岀其边也。

”《海内东经》又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蛮)东。

在闽西北,入海注曰:“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黔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塘浙江是也』
据此,先生又称:“三天子鄆在歙县,恰居浙江之西:浙南为闽地,谓山在闽西是也。

谓闽在海中者,浙地濒海,灵江、瓯江均东流入海。

闽王都邑,或适在江之南地,因江通海,遂
①详见《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太平寰宇记》卷一O
一、《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七。

②详见《古闽地考》、《冶不在今福州市辨》,分别载于
《燕京学报》第.15期、(禹贡》半月刊第6卷第2
期。

③《三国志•虞翻传》注引。

④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二《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
考人《后汉会稽郡东部候官考》。

⑤《古闽地考》.
—378—
误江为海,因谓闽在海中也。

《山海经》所记・又足证闽地在浙无误。

”①•
按《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章安“故冶,闽越地”,文有错乱,注文应移东部候官,这在前面已作详述,于此不再赘叙。

同样,王国维的考证也当非是。

因据朱育对话的文意,乃为解答会稽复郡和分治山阴的时间问题,指出汉武除东越,先立东部都尉于山阴,以作会稽一郡的分治机构,分管越人的住地.,直到永建四年,增设吴郡,会稽郡治还治山阴,这与东部都尉治冶毫无关系,所以若将其“治”改写为“冶”,答非所问,岂不离题?故此考证,实属荒谬。

另是《山海经》所说“三天子鄆山,在闽西海北”,三天子都“在闽西北”,其所指之“闽”,也未必定为闽越。

此由《山海经•海内南经》尚有“瓯居海中。

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的记载即可看岀《山海经》中的“闽”,当有闽君摇(后封东瓯王)的“闽”和闽越王的“闽”的区另叽盖前者之“闽”,乃是闽君摇的“闽”,后者之“闽”,才指闽越。

因此,作为先生判定冶都、冶县都在浙南,所据三条资料既不属实,则其所论也就难于成立了。

2.冶非东冶
此说也由叶国庆提出。

其主要依据是:汉志有冶县,后汉志有章安“故冶”和东部侯国(叶按:应作东候官),《会稽典录》又有“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叶按:“治”当作“冶,,),是武帝元鼎五年已有冶县,而见《太康地志》,也有“汉武帝名为东冶,后改为东候官”一语,是武帝时冶与东冶已经二县并立。

他认为,盖至东汉,冶改章安,立东部都尉,东冶设候官「故曰东候官,书所记载冶设东部都尉,不曰东部都尉设于东冶,东冶设候官,不曰候官设于冶,有东冶、候官之互称,而无冶与候官的互称,也可证明冶与东冶乃为二地。

至于冶与东冶的位置,先生又据上引《顺帝纪》阳嘉元年的战事,既是先定冶与东部都尉当邻句章、郵、鄭三县,便以地名称谓再判东冶必在冶县之东。

又从上面的战争形势推测,认为东冶的位置,也有可能是在永宁附近,或离余杭不远。

由是得出冶与东冶都在浙南的结论。


按汉灭掉东越,是在元封元年(前110年),即在元鼎五年(前112年)之后,先生判定冶的设置是在元鼎五年,且设于闽越境内,那时汉兵尚未入境,这是绝不可能的。

而先生所据的《郡国志》和所改的《会稽典录》,其说有误。

既是如此,则先生对其冶县和东部都尉的论述不足为据,甚明。

另是先生谈到的东冶位置,既定冶县是在章安,或邻鄭、鄒和句章,又称东冶应在冶县的东面,则断东冶是在永宁附近,或离余杭不远,所说的方位自相矛盾,要使人们信服,也是困难的。

再是先生谓汉期间,会稽一郡所属诸县全在浙江,唯独候官一县远在福州,甚不合理。

且由候官先属会稽,继归建安,再隶晋安而作推论,认为候官的设置,初时应在浙南,继移闽北,最后才徙福州。


有关这一问题,我们也已说过,汉武灭东越,即在闽越的故都冶(或称东冶④)设置东部候官。

东部候官初为军事机构,后兼理民政,具有县官的职能,时人逐渐以县视之,于是也以故都之名名县。

直到东汉末,平心越,由其东部候官分设建安、汉兴、候
①②③《古闽地考人
④《汉书・严助传》引苏林注:冶,“今名东冶力。

—379_
官等五县,才有候官一县。

我们认为,汉灭东越,徙其人,而不弃地,其时曾在闽越故都先立军事机构,驻兵看法,这是非常合理的,不足为奇。

至于先生由其候官先属会稽,继归建安,再隶晋安•,而推候官曾经不断南移,我们的看法也不一样。

我们认为,西汉先有会稽一郡,东部候官自当归其所领,及至于吴,分设建安郡,候官一县位居建安郡治之南,自是转归建安分管,至晋,又由建安再分晋安郡,晋安郡治就在福和,与候官同地,候官改隶晋安,更属必然。

我们说,东部候官未曾南移,此由志书所云建安「汉兴二县是分东部候官北乡之地置①,也可得到证明。

要是东部候官设于浙南,浙南位居建安、汉兴之北•岂不反成南乡T?
3-冶都应在闽北
这是蒋炳钊的意见。

蒋炳钊针对浙南说,提出早在秦代,无诸与摇已经各为君长,互不统属,至汉,摇封东海王,都东瓯,仍占.今天的浙南地,无诸的闽越王国及其都城冶,更不可能建在这一地区②。

我很同意这观点。

但蒋炳钊以余善被封东越王,是与无诸孙繇王丑“并处”,闽越抗汉,包括繇王居股等贵族都在闽北,仗是在闽北打的,余善也在闽北被诛,福州未曾经历战事,即断闽越的政治、军事中心应在闽北,闽越的王都也当只有一个,而且只能是在闽北③。

对此看法,我略持异议「\
我认为,余善被封东越王,与繇王丑“并处”,史书并未指明是在同一王都,所谓“并处”,也有可能泛指闽越之故地④。

即使同都,也有可能先是同都于冶,后因军事关系,余善乃自移都闽北,而繇王丑和居股仍留冶都。

此由史书所云,可见端倪。

史书载,—380—郢王叛乱•“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乃
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

既奉祭祀,仍居旧都,当无问题。

但余善的情况不同,余善虽杀郢王有功,使41师得不劳”,汉“因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其实是在未封为王的时候,他已“威行于国,国民多属,窃自立为王,繇王不能矫其众持正”,只因考虑士卒的劳倦,不便再复兴师,汉廷才封他为王,且已知他“数与郢谋乱”,为防日后生变,已令诸校屯兵豫章梅岭待命。

鉴此情状,余善也知汉封他为王,实出无奈,又闻杨仆上书请诛于己,大兵已经压境「且往”⑤,故为防御汉兵的入内,他也只好定都(或是改都)闽北,以利集中兵力,亲临前线备战,于是遂使闽北成为政治、军事中心地。

但闽越(包括无诸、郢、丑和居股)是否也都于此,却未必其然。

盖虽史书有载,汉兵入境,居股也在闽北,似与余善并处其间,然从汉兵入境,越衍侯吴阳反攻越军于汉阳,敖与居股谋,曾有“余善首恶,劫守吾属,今汉兵至,众彊,计杀余善自归,诸将傥幸得脱”⑥的话看,居股时在闽北,乃受余善劫持,并非是他原来的住地。

那么,居股及其早先的闽越土都应在哪里呢?历代诸史地志都说,是在今天的福州。

《太平寰宇记》卷一OO“福州闽县”也载:“汉县,以无诸所都,故此立县焉。

”候官
县条引《郡国魯》说:“闽越之地,东闽在岐海中,西越今董安郡是也,东瓯今永宁郡是
也。

”按《郡国志》的“东闽”,指的自是繇王
丑和居股的闽越,西越则当余善的东越,东
①《太平御览》卷一七一m太丰寰宇记》卷一o一;
《读史方輿纪要》卷九七。

②③蒋炳钊,《从闽越史探讨福建境内封建郡县始
置问题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④©®<史记•东越列传人”
*.越被称西越,盖因闽越居东,故有此言①。

>而从史书记载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I间”②,也可看到直至余善被诛以前,东西
;两越都是始终共存的。


>谈到这,尚有一事可加注意:汉诛余彗,\居股被降为侯,名曰“东成”③。

兹见《晋书・地理志》“建安郡沿革”,有谓八……武帝灭
越,徙其人,名为东冶,又更名东城。

”“东成”
自是“东城”之别写,又为东部候官城的简称。

若是,则居股降封为侯,名曰东成,盖因居股
原都东冶,至是国灭都废,设东部候官于此,
改名为东城,由是赐名的缘故。

总之,我们认为汉封无诸为王,闽越王国只有一个,都城建在福州,迨至汉诛郢王,始
分为二,一曰闽越,繇王、居股继之,一曰东
越,余善为王,闽越仍都福州,东越与汉对抗,
为防汉兵进入,乃以闽北为都,蒋炳钊不分两
越,恐有混误。


4.福州“候官都尉”问题
在谈冶都、冶县和福州的建置沿革,必须再就福州的所谓“候官都尉”问题,作些说明。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有西部都尉,治钱塘县,有南部都尉,治回浦,而无东部都尉。

《汉书・扬雄传》引扬雄语,有“东南一尉,西
北一候”。

所谓“东南一尉”,孟康注曰:“会稽;东部都尉也《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太平寰;•宇记》卷九八引《汉志》,南部都尉也作东部都j尉,且明确载道:“光武时,改回浦为章安县。

”I扬雄解嘲“东南一尉”,孟康注谓“会稽东部都J尉”,即治于此。

按《后汉书•顺帝纪》会稽郡|有东部都尉,《三国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也载严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指J山阴)为治,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据此,是汉早有东部都尉,而今所见《汉
书》版本,其南部都尉应为东部都尉之讹。

■'・
I
另《晋书•地理志》“建安郡沿革”有谓:“故秦闽中郡,汉高帝五年,以立闽越王。

及武帝灭越,徙其人,名为东冶,又更名东城。

后汉改为候官、都尉。

及吴,置建安郡。

”兹参上引《谢承书》、《宋书•州郡志》等,其意当是:建安郡,本秦闽中郡地,汉高帝五年,立无诸为闽越王,国都东冶,为闽越国地;武帝灭越,置东部候官,降居股为东成侯,乃更名为东城;后汉末,增立南部都尉于建安,复改东部候官为候官县;至吴,都尉改置为郡,名曰建安。

按候官、都尉皆为官名,解放后中华书局岀版的《晋书》,校勘者盖疑“候官都尉”四字连书,语意不通,便在候官之下加一横杠,使其候官成为地名,变成候宣都尉。

但查史书,西汉会稽郡仅有东、西都尉,至东汉末再分南部都尉,从无候官都尉之设,也无都尉设于候官(今福州市)的记载,故此一改当误。

⑤再《太平御览》卷一七o“州郡部福州”引
①至其《郡国志》谓闽越之地包有东闽、西越和东瓯
三大部分,或本《汉书•惠帝纪》记有惠帝三年(前
192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一说。

然査《史
记・越王勾践世家》,却载:楚威王灭越而越以
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
上,服朝于楚,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
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复查《史记-东越列
传》、《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也称摇为“闽
君”,至封王,乃为“东海王”、“东瓯王”,只有无诸
才被称为“闽越王”。

而见史载,自楚灭越,无诸与
摇已经各据一方,各为君长,互不统属°故闽越之
地,不当包有东瓯,而所谓“闽越君摇”,“越”当为
衍字,应作“闽君摇”为是。

②③《史记•东越列传》。

④按今武夷山城村古汉城遗址,人们把它定为距今
2000多年前的西汉“闽越国王城”。

据上所考,这
一界定有误,应作“东越国王城”才是。

.
⑤按《太平寰宇记》卷一OO“福州沿革”云,武帝灭
闽越,立冶县,属会稽郡,寻为东冶县「后汉改为
候官,都尉属不改。

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都尉,
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是也J据此,是《晋志》
所称“后汉改为候官都尉”,也当指谓汉武灭闽越,
于冶量东部候官(俗称冶县或东冶县,即晋志所称
的东冶和东城),至后汉东部候官改为候官县.初
时仍厲东部都尉,迨增南部都尉后,候官县才移属
南部都尉分管。

'_381—
《郡国志》有载:“汉武元鼎六年,立都尉,居候官,以御两越,所谓东北一尉,西南一候也。

”兹参《谢承书》和《会稽典录》,这里所说的“都尉”,当指东部都尉,“候官”则指东部候官,而“居”即“驻?之意,是指东部候官驻福州。

正因都尉设治章安,位居福州东北,所以紧接其下才有“东北一尉,西南一候”的说法。

因此,从这也可得证,王国维的改“治”为“冶”,并谓候官、都尉同治于今福州和叶国庆所称的都尉治冶,冶与句章等县毗连,都是错误的。

—3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