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品系中华鳖-浙江渔业信息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主推品种
一、南美白对虾
【品种来源】又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sp)、或者白对虾(White shrimp)、过去国内曾译为凡纳对虾,是对虾属中仅有的属于开放性纳精囊类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以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比较集中。

1988年、199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率先分别从美国和厄瓜多尔引进南美白对虾进行全人工繁殖和虾苗培育研究,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南方省份大量引入并规模繁育成功,我省也从此起引进试养并大面积推广养殖,到目前,南美白对虾已成为我省水产养殖的四大主导品种之一,养殖产量占到全省对虾产量的94%。

【审定编号】2001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SPF 原种亲本,并成功繁育F2代虾苗,200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GS03-001-2002。

【特征特性】南美自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均匀、产量高、抗病力强等特点;体色透明,肉质佳,出肉率高,食性杂,对饲料蛋白质要求比其他对虾低,口感良好,可适合高密度养殖。

人工养殖水温适应范围为15℃~40℃,盐度适应范围为2‰~34‰。

【产量表现】可当年养成商品虾,并能一年养两茬,池塘大面积单茬养殖亩产400千克以上。

【养殖要点】
(一)养殖模式
1.淡水池塘养殖模式。

面积以2~15亩为宜,为方形或长方形,水深1.2米以上。

壤土或砂土底质,池底平整不漏水。

池的两端设进、排水
设施。

采用强力增氧、半封闭半精养模式,适当混养中华鳖、泥鳅、花白鲢等。

2.海水池塘养殖模式。

沿海地区在潮间带建虾池,面积以5~30亩为宜,为方形或长方形,滩面水深1.0米以上为宜。

池底平整,向排水口略倾斜,比降0.2%左右,池底不漏水,必要时加防渗漏材料。

池的两端设进、排水设施。

附近最好有淡水水源。

主要采用与蟹贝鱼混养模式。

3.高密度精养模式。

养殖池分为泥质池塘和水泥池,泥质池塘须护坡,面积2亩~5亩,水泥池为方形或圆形,面积一般较小,池底锅底型,中间排污,配套水车环流式增氧和底增氧结合,具体依实际情况而定,水深一般以1.5米~2.0米为宜。

粗养池一般以1万尾/亩~2万尾/亩为宜,精养池以4万尾/亩~6万尾/亩为宜,条件好的精养池可放8万尾/亩~10万尾/亩,经中间培养后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具体放养密度,视养殖方式、养殖条件而定。

4.设施两茬养殖模式。

分钢架、钢丝网、竹木三种大棚类型,池塘面积2~10亩。

3月中下旬放第一茬虾苗,6月底~7月中旬起捕;7月底~8月中旬放第二茬苗,春节前起捕。

(二)养殖管理要求
1.苗种的淡化培育。

将运到的仔虾连同氧气袋一起放入育苗池中,适应20分钟后,即氧气袋内水温与育苗池水温相同,再将仔虾缓缓放入池中。

放养密度在6.0~7.5万尾/立方米。

随后通过注换水,育苗池盐度从12‰~17‰降至0~2‰,时间为6~10天。

淡化过程中投喂车元、虾片和丰年虫无节幼体。

2.合理放养优质种苗。

选择优质种苗,并注意盐度差,放养密度:粗养池一般以1万尾/亩~2万尾/亩为宜,精养池以4万尾/亩~6万尾/亩为宜,条件好的精养池可放8万尾/亩~10万尾/亩,设施养殖亩放苗8~15万尾。

经中间培养后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具体放养密度,视养殖方式、
养殖条件而定。

3.合理控制投饲量。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幼虾期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0%,中成虾期30%~35%。

日投饲2~4次,体长5厘米以前以2小时吃完为宜,体长5~8厘米以1.5小时吃完为宜,体长9厘米以后以1小时吃完为宜,并根据对虾吃食、天气、生长、水质等情况及时调整投饲量。

4.合理调控水环境。

前期施肥培水、养殖期间适量替换新水、及时开机增氧、合理使用生物制剂、适时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及时处理灾害天气水质突变,使养殖期间的水质前期保持肥嫩、中后期保持活爽。

具体调控办法:
(1)虾苗放养前施肥培水。

可在放养前7~10天,用充分发酵过的有机肥、生物肥水素等肥水,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

(2)适量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淡水养殖池塘放养时水位在1m 左右,15~20天后隔天加水5~10cm,至6月份雨季时池水保持1.5m,到高温季节达到最高水位。

以后视蒸发情况隔天加水3~7cm,并根据水质变化实行有限水交换,一次添换水控制在5~10cm,保持合适透明度;高位池精养塘则放苗后即每天加水5~10cm,达到最高水位后有控制地每天换水10cm,后期随着气温升高,每天换水15~20cm,并视水色浓浅,增大到20~30cm,加入的海水要经蓄水池沉淀消毒后使用。

(3)及时开机增氧预防缺氧浮头。

放苗20~30天内中午及黎明前开机1~2小时,30~70天后延长开机时间,70天后除投饵时暂停1~1.5小时外,全天开机。

此外,在添换新水和泼洒药物和微生物制剂后要及时开启增氧机,气压较低的阴天及下雨天均应增加开机次数、延长开机时间,使水中溶氧始终保持4mg/L以上。

提倡使用底充式增氧设备。

(4)合理使用生物制剂。

一是每隔15天施用1次芽孢菌,以保持有益菌的优势地位;二是养殖过程连续阴天、水色过浓、水体老化、以
及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时,加施光合菌及以光合菌、乳酸菌、酵母菌为主体的复合菌制剂。

(5)适时使用底质改良剂。

养殖2个月后每20~30天使用1次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无中间排污设施的池塘,不宜使用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要选择既能吸附水中有机质又能分解有机质的物理生物型底质改良剂。

养殖中后期及暴雨后及时泼洒生石灰以调高pH值,增加钙质。

(6)不定期使用消毒剂。

当水体中弧菌数量达到104CFU/mL时,要用消毒剂对池塘进行消毒。

前期可用温和型的海因类消毒剂,后期用二氧化氯等氯制剂和生石灰,并注意与微生物制剂交替使用。

一般而言,只要能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弧菌数量不会太多,也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7)灾害天气前后水质应急处理。

台风暴雨可造成水体分层,水温、pH值骤降,盐度与底部溶解氧降低,藻类死亡,易引起对虾应激死亡。

因此下暴雨时要及时增开增氧机,雨停晴天后用熟石灰调节pH值至正常,并加施复合肥和微生物制剂肥水。

5.科学预防病害。

采用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及时捞出病虾死虾,并立即检查病因、死因。

预防措施主要有:一是不定期检测对虾桃拉病毒和白斑病毒;二是定期加注新水;三是定期使用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四是及时开动增氧机严防缺氧浮头;五是养殖中后期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多肽、维生素C,中草药、生物酶制剂等免疫增强剂,以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免疫功能;六是监测池塘水质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七是适时疏捕减少池塘载虾量,同时提高池塘的综合养殖效益。

6.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巡塘。

一是观察水色变化,判断水质优劣,及时调节水质;二是检查对虾摄食、游动情况,判断有无虾病,力求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

7.收获。

在水温低于16℃前,将塘内对虾全部起捕完毕。

【适宜区域】全省沿海地区均适合养殖,淡化后在内陆一些淡水流域也可以养殖。

二、中华鳖(中华鳖日本品系)
【品种来源】中华鳖原良种场,或经过亲鳖选育、卵的优选、稚幼鳖选育等几个环节选育而成的中华鳖纯正品系。

中华鳖日本品系被国家水产良审委确定为适宜推广的引进品种,它在1995年由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与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一起,经6代12年驯化、筛选和培育而成。

【审定编号】200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编号:GS03-001-2007。

【特征特性】鳖甲为长椭圆形或圆形,背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腹面呈乳白色或浅黄色;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水中,摄食和生长适温范围为20℃~33℃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量越大。

最适温度26℃~30℃。

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

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形匀称呈圆形,体表光滑、色泽晶亮,厚实宽大,肉质丰满,裙边宽度与鳖体背的长度比例达到37%,比本地中华鳖多5%,整体外观似野生中华鳖,且脂肪少,肉质多,胶原蛋白丰富,蛋白质含量达到18%(本地中华鳖为16.5%),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一般中华鳖;中华鳖日本品系遗传性状稳定,可自繁自育,不需杂交制种;上食早,吃食快,摄食强度大,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商品大规格比例高,在同池饲养情况下,到800克出口商品规格的生长速度比台湾鳖、泰国鳖和本地中华鳖分别快20%、18%和15%。

【产量表现】池塘养鳖的平均单产在600~700千克/亩,个体20克~35克以上从温室移到室外养殖的稚鳖,当年就可以养成规格400克以上的商品鳖。

在温室一般经8~9个月养殖就可达400克以上商品规格,成活率在85%以上。

全程在室外饲养到700~800克以上商品鳖,则须经三年左右养殖时间(2冬龄)。

【养殖要点】
1.场地选择根据鳖的生态习性和生产方式等要求,养鳖场应选择在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和避风向阳的地方。

2.温室养殖出壳的稚鳖经暂养和消毒处理后,按大(5克以上)、中(3~5克)、小(2~3克)三档分池饲养,放养密度50只/平方米。

3.室外养殖出壳的稚鳖经暂养和消毒处理后,先在温室强化培育至20~35克后,按每平方米7~8只的放养密度移入室外池养殖。

4.混养一是鳖鱼(虾)混养,以鳖为主,搭养少量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或虾类;二是以鱼(虾)为主,搭养一定数量的鳖。

以鳖为主,鳖放养密度每平方米7~8只,花白鲢为100尾/亩,南美白对虾为1万尾/亩;以鱼(虾)为主,一般亩放鳖苗300只以内。

5.采用简易土池棚膜加温饲养稚幼鳖与常温池塘养成鳖相结合在南方地区,每年10月前后开始着手进行当年稚幼鳖的土池棚膜加温养殖。

(1)做好稚幼鳖的越冬,池塘的清整消毒,培好水质,并将越冬棚盖好。

(2)温度控制,前期气温较高,局部覆盖;后期气温较低,要全池覆盖。

并加温,使棚内水温保持在20℃以上,遇到气温回升,可启通风门。

(3)越冬期间要科学投喂饲料。

(4)放养密度,75克以下稚幼鳖放养密度为20~30只/平方米。

翌年4月自然水温回升到25℃并趋于稳定后,可准备幼鳖出池。

出池前逐步揭开保温棚膜通风透气,逐步向池内注入新水,使越冬环境与外界接近,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干池捉鳖、冲洗和分级,经消毒后装运至成鳖池放养。

规格75克以上的自然越冬或棚膜加温养成的幼鳖,再经一周年的常温池塘养殖,就可达上市规格(400克以上)。

养成过程中,一是要调控好养殖池塘水质,以保持良好的水环境生态,定期施放生石灰,使池水pH变动在6.8~7.8之间;每隔7~10天,用光合细菌生态制剂调水一次;在池内混养少量鲫、鳙、鲢和种养高等浮生植物——浮莲。

二是要规范池塘养殖容量,棚膜土池的稚幼鳖养殖终载量为1000千克/亩,常温池塘的养殖终载量为600~750千克/亩。

三是要投喂全价、营养平衡的配合饲料。

四是要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防病于未然。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的温室、外塘养鳖场均可。

三、珍珠蚌
【品种来源】用于珍珠养殖的河蚌主要有三角帆蚌、池蝶蚌和康乐蚌等。

池蝶蚌1997年底从日本引进,经近10年的驯养、繁育、选育及育珠性能等研究,现已繁殖、选育出F3代,并经观察分析,可数可量性状稳定。

康乐蚌以从日本引进的池蝶蚌选育群体为母本,鄱阳湖三角帆蚌选育群体为父本,杂交而获得的子一代。

【审定编号】池蝶蚌:GS03-003-2004;康乐蚌:GS02-001-2006。

【审定情况】池蝶蚌:2005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康乐蚌:2006年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池蝶蚌个体大、双壳鼓、体矮长、翼部较低、贝壳厚、角质层呈黑色、蚌体重。

池蝶蚌的主要性能指标大大优于我国的三角帆蚌,池蝶蚌的壳宽是三角帆蚌的1.23倍,外套膜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1.78倍,贝壳珍珠层的厚度是三角帆蚌的2.08倍,晶杆的长度、直径都大于三角帆蚌;在同水体养殖的情况下,池蝶蚌的育珠蚌成活率高,分泌珍珠速度是三角帆蚌的1.62倍,所产珍珠的优质率是三角帆蚌的2倍,大规格珍珠产品比三角帆蚌高30%。

康乐蚌比父、母亲本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具有壳间距大、贝壳厚、成活率高、育珠周期短和优质珠比例高等优点。

【产量表现】池蝶蚌当年可长至9厘米,可进行无核珍珠育珠手术接种,养殖4年单蚌可产无核珍珠35克左右;第二年可长至14厘米,可进行有核珍珠育珠手术接种,养殖6~8个月后,单蚌可产有核珍珠5克左右。

康乐蚌插珠3年后,较母本池蝶蚌平均壳重和体重分别增加8.07%和8.38%,产珠量增加14.95%,珍珠平均粒径增大8.47%,大规格优质珍珠比例明显提高;较父本三角帆蚌平均壳重和体重分别增加49.7%和46.98%,产珠量增加31.96%,珍珠平均粒径增大23.32%,大规格优
质珍珠比例提高3.72倍。

【养殖要点】
1.养殖水域一般在3亩以上、50~100亩最佳,水深1.5米以上、2.5米最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小蚌繁殖采用静水采苗,黄颡鱼寄生,流水培育幼蚌的方式。

随着幼蚌的不断生长,逐渐加大流水量,并及时施用豆浆或腐熟的有机服,保证蚌苗长长所需的氧气和饵料。

3.手术预备蚌培育采用4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网箱养殖,每箱放养120只左右,每亩放养2.5万只左右,当小蚌长至8厘米时可作为无核珍珠育珠蚌预备蚌;当小蚌长至7厘米时分箱稀养或钻孔单吊,培育有核珍珠育珠蚌预备蚌。

4.育珠蚌手术接种选择蚌体完整、健康无病、闭壳肌有力、外套膜色白细嫩厚实的手术预备蚌进行手术接种,无核珍珠育珠蚌一般每只蚌插片32片左右,有核珍珠育珠蚌一般每只蚌插核8粒左右,用消毒、消炎、生长液等滴伤口后,及时吊养。

5.育珠蚌养殖与管理育珠蚌吊养前需清塘、消毒,施用基服和生石灰,保证吊蚌时水质“服、活、嫩、爽”,当育珠蚌伤口愈合后,应逐渐加大施肥数量并定期施用生石灰,保证育珠蚌生长所需的营养。

【适宜区域】全省各地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河道和低洼田等可控水域均可养殖。

四、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
(一)锯缘青蟹
【品种来源】采自天然海域,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目前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赖于海区野生苗,也有少量人工繁育苗。

【特征特性】锯缘青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属暖温性种类,生长在河口潮间带的泥滩或泥沙底的海滩及红树林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比较适宜的盐度范围为5‰~33‰,最适盐度为12.8‰~26.2‰,适宜温度为14℃~30℃、最适20℃~28℃。

生长速度快,4~5月放养的越冬蟹种或6~8月放养的夏季蟹苗,经3~4个月养殖就能达到200克以上的商品规格。

锯缘青蟹为肉食性,幼体需经6次、稚蟹13~14次蜕壳才能完成生长发育。

【产量表现】青蟹养殖产量和效益,根据不同养殖方式各有不同。

池塘精养模式,一般亩产在150千克以上,两茬养殖可达200千克以上;与对虾、缢蛏和泥蚶等混养的模式,则亩产在50千克左右,亩养殖效益在3000~5000克左右。

【养殖要点】
1.合理选择养殖模式主要有不同生长阶段的分级精养模式和与虾贝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精养模式一般亩放养量为夏苗1000~1500只、秋苗1500~2000只;生态养殖模式一般亩放养800~1000只。

2.养殖生产管理①池塘3~5亩、水深1~1.5米为宜,并设置蟹岛和防逃、隐蔽设施,混养品种用栏网或盖网分隔。

②注意按养殖模式和计划,一次性放足健壮苗种和定期定量投喂饲料。

③选择新鲜饲料,投饲量根据生长、蜕壳、水质和天气情况确定。

一般甲壳宽3~4厘米,日投饲量占体重30%左右;5~6厘米为20%左右;7~8厘米为15%左右;9~10
厘米为10%~12%;11厘米以上为5%~8%。

④视水质适时换水。

中间培育每天换水10厘米,食用蟹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大潮期间换水2~3次,日换水量20%~30%,暴雨后及时排淡,不定期投放水质改良剂。

⑤过冬前适当降低塘内水位,促使秋蟹在塘底及塘沟两侧打洞过冬,冷空气来临前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

【适宜区域】我国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二)三疣梭子蟹
【品种来源】我国近岸沿海海域。

养殖所需苗种有天然苗和室内水泥池、室外土池培育的人工苗,但要求野生或三代以内养殖个体作为亲本。

【特征特性】三疣梭子蟹蟹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食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

一般生活于近岸沿海,有替沙习性,生长水温15℃~32℃,最适水温20℃~28℃;盐度10‰~34‰,最适20‰~30‰。

梭子蟹有昼伏夜出习惯,为杂食偏肉食性,同类相残现象较多,眼及附肢有再生能力,需经20多次蜕壳完成生长发育。

【产量表现】养殖方式不同,产量也不同。

池塘专养,一般亩产75~125千克,高的达150千克;池塘混养,一般亩产25~50千克;沙池育肥暂养,一般亩产2吨左右,高的可达3吨以上;池塘育肥养殖,一般亩产100~150千克,高的可达200千克以上。

【养殖要点】
1.池塘养殖选择人工苗或天然苗种,放养量分别为:人工苗Ⅰ~Ⅲ期(1.6万~3.6万只/千克),5000~6000只/亩;人工苗Ⅴ~Ⅶ期(300~2800只/千克),2000~3000只/亩;自然捕捞蟹苗Ⅴ~Ⅷ期(140~2800只/千克),1500~2500只/亩;自然捕捞蟹苗Ⅸ~Ⅹ期(20~64只/千克),1000~2000只/亩。

混养塘密度适当降低。

管理要点: 一是放养前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二是专养塘要配备增氧
设备,提倡使用底部增氧设施;三是投饲量要充足,以投饲后2~3小时吃完为宜;越冬前适当投喂些低值贝类等饲料,以增强体质;四是适当控制换水量,注意暴雨后及时排淡,每隔半个月泼洒生石灰10~15毫克/升,不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以调节水质;养殖期间控制在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色茶绿色或黄褐色、水位1米以上、盐度15‰~34‰、pH7.8~8.5、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五是9月梭子蟹开始交配后,将大部分雄蟹捕出另池养殖,原塘内雌、雄比例控制在3∶1,10月后全部起捕雄蟹出售。

2.小型土池(水泥池)育肥暂养选择肢体完整健壮海捕蟹,放养量控制在每平方米4千克左右,暂养时间短可提高到5千克,暂养时间10月上旬至春节前后,暂养时间30~120天。

管理要点: 一是池底铺沙12~15厘米,暂养前对沙床进行冲洗消毒;二是水位控制在50厘米左右,20℃以上采用流水换水法,日换水量控制在400%左右,16℃时可早晚各换一次,日换水量降低至200%左右;三是14℃以上要投饲料,20℃以上日投饲率为蟹体重的3%~5%,14℃~20℃为2%~3%,低于12℃不投饲;四是每15天左右翻池一次。

【适宜区域】全省沿海池塘养殖。

五、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
【品种来源】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以2002年从缅甸自然水域引进的罗氏沼虾原种虾苗、浙江和广西早期引进已封闭养殖10年以上的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巢式交配方法建立家系,应用标记技术对100多个家系进行同塘生长测试,以REML方法估计遗传参数和BLUP方法估计育种值,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于2006年起连续经过4代大规模家系选育而获得。

【审定编号】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适宜推广的选育种,品种编号:GS-01-001-2009。

【特征特性】经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进行的生长对比测试,“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平均个体增重比市售苗种提高36.87%,养殖成活率提高7.76%。

同等条件下,选育群体生长速度快,可提早起捕;生长的同步性较好;商品虾加工虾仁的出肉率也高。

【产量表现】江、浙、沪大塘试验表明:以锅炉增温提早放养苗种,分批起捕销售模式,相对于商品苗种,“南太湖2号”选育苗种出大棚成活率可以达到60%~80%,比商品苗种提高10%以上;首批起捕销售时间提早5~7天,平均亩产达400~450千克,每亩经济效益可达3000元以上。

【养殖要点】
1.亲虾培育
(1)亲本必须来源于“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或“南太湖2号”第一代、第二代养殖的罗氏沼虾。

(2)雄虾要求第二步足为橘黄色,第二步足长与体长的比值在1.1以上,规格在30~50尾/千克之间。

雌虾要求腹部张开形成抱卵腔,规格在40~60尾/千克之间。

雌雄虾性比:2~3:1。

3)亲虾放养密度:雄虾30~40只/平方米,雌虾50~60只/平方米;亲虾越冬温度为20℃~22℃。

2.苗种培育按照“无病毒罗氏沼虾苗种生产工艺”进行生产。

布苗密度10~20万尾/平方米;采用人工或天然海水培育,盐度要求10‰~12‰;育苗温度28℃~30℃;投喂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制成的蛋羹。

3.养殖生产
(1)养殖模式。

“南太湖2号”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建议采用分批放养、锅炉大棚增温、分批捕捞、捕大留小方式养殖,以提高经济效益。

(2)苗种放养。

每亩大塘适宜放养虾苗6~8万尾,其中3月中旬放养锅炉大棚苗为放苗总量的50%;4月中旬放大棚苗为放苗总量的35%;五月中旬补充放大水苗为放苗总量的15%。

(3)饲料质量。

配合饲料的粗蛋白以30%~40%为宜,其他营养符合健康养虾要求。

(4)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应保持如下水质指标: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黄绿色或黄褐色,pH7.0~9.0,溶解氧3毫克/升以上,氨氮0.5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氮0.02毫克/升以下,硫化物0.1毫克/升以下。

(5)起捕。

精养池塘的早锅炉苗养到6月底7月初即可达到上市规格(50尾/500克),采用分批起捕,每15天左右起捕一次,捕大留小。

在10月份水温低于16℃时,应将池塘虾全部起捕完毕。

【适宜区域】适合水温连续90天达22℃以上的地区养殖。

要求养殖用水为淡水或盐度在3‰以内的咸淡水。

并要求在人工可控制的水体中养殖。

六、杂交鳢“杭鳢1号”
【品种来源】2005年,杭州市农科院水科所以广东珠江水系斑鳢(Channa maculata)为母本、本地乌鳢——浙江杭州钱塘江野生群体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方面都优于亲本。

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并于2009年1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适合推广养殖的全国性水产杂交新品种。

【审定编号】GS-02-003-2009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在形态上与乌鳢更为接近,而体色花纹上与斑鳢较为相似。

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

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换水次数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TP)、总氮(TN)、化学耗氧量(COD)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

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
1.生长速度快。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早期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g/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

“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6.7%~43.1%。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杂交鳢养殖系数1.1~1.2,按饲料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