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
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尽显中医之妙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阳虚失眠的事。
入睡困难,睡得浅,早醒,这些问题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上火、肝郁、痰热等常见因素,还可能是因为阳虚。
也就是阳气不够,所以睡不好。
讲一个这样的案例。
有一个55岁女子。
从35岁左右开始,睡眠就不好,动不动就早醒,或者就是入睡难、多梦。
能完全睡好、睡舒服的时候不多。
最近两年,失眠问题加重。
平均晚上只能睡不到4小时。
入睡不难,但是容易醒,稍睡即醒,再后来就睡不着了。
白天性情急躁,大便发干,给人感觉就是火大。
刻诊,脉象沉弱,舌淡苔滑,小便清,手足不温,腰腿酸软乏力。
爱出汗,脑袋晕晕沉沉的。
配伍:制附子15克(先煎),炙甘草15克,生龙骨,牡蛎,党参各20克,干姜,茯苓各10克,黄连5克,一共是6剂。
先用大火,把药煮沸,用小火慢熬50分钟。
第二次煎煮大约25分钟。
两次药液合并,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
患者二诊的时候,睡眠有所好转,烦躁、爱出汗也有改善,大便比以前通畅了。
接着,原方再投12剂。
三诊的时候,睡眠平均达到6小时左右,烦躁感也消失了,手足也暖和起来了,头脑清醒。
但眼睛有些干涩。
王师遵原方,又稍作加减,加入白芍、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
到最后,诸证悉平。
患者所谓的火,不过是阳虚所致的虚火。
患者失眠,源于阳虚。
患者大便干,心情烦躁,爱出汗,夜里睡不好,虽然看似有火。
但是如果真的有内热,但是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腰腿酸软乏力,脉
沉弱而舌淡苔白,这些,都是虚寒之象!
从舌脉来看,患者的问题不是有热,而是阳虚有寒。
阴寒太重,逼迫体内为数不多的阳热之气上浮,形成了烦躁、失眠、易汗。
阳气亏虚,津液没有输布的动力,故而肠道干涩,大便燥结。
现在关键得补阳气。
阳气充足,阴寒减轻,被逼迫上浮的虚热才会降下来,才有可能恢复正常。
配伍里面的制附子、干姜和炙甘草,是中医里头最著名的温里剂,叫四逆汤。
注意啊,四逆汤,可不是四逆散。
四逆散,是和解剂,疏解气机的。
四逆汤,是纯粹温阳的。
制附子,可以补益肾阳。
干姜,可以温补脾阳。
炙甘草,可以养护脾胃。
三味药联合起来,专门治疗中医所谓的少阴阳衰寒厥证。
它是治疗心肾阳气亏少的方子。
患者阳气虚少,就用四逆汤给他温补一下。
再用龙骨和牡蛎来镇静安神。
党参和茯苓来健脾,茯苓有宁心安神之效。
黄连,清热去火,制衡温补之品的热性,除虚热。
用到了经方四逆汤。
四逆汤主治,不仅仅局限于失眠。
作为张仲景最拿手的温里剂,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失眠、烦躁,有些时候源于阳虚。
阳气,是睡觉的本钱。
睡觉,靠的是人体阴气。
阴气足不足,要看阳气。
阴阳互根。
有阳气,才能化生阴气。
有阴气,才能化生阳气。
阳虚的人,身体安静、濡养的功能就可能缺失,他就睡不着。
别看阳气主动,但它却是保证人作息正常的基本条件。
大部分失眠的人,还是以阴虚有热等因素为主。
正因为阳虚所致的失眠不多见,一旦出现,大家就都不好辨别、理解和认识,它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令患者无法应对。
科学调治的前提,是准确辩证。
中医辨证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一旦是阴虚火旺所致失眠,再用四逆汤打底来治疗,就别想安生了。
(制附子理论上有毒,更需谨慎),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阳气,睡觉的本钱!一张方子,补阳气,治失眠,尽显中医之妙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阳虚失眠的事儿。
没错。
入睡困难,睡得浅,早醒,这些问题的形成,也许不仅仅因为上火、肝郁、痰热等常见因素,还可能因为阳虚。
就是说,你阳气不够,所以睡不好。
这样的病例,还真就不少。
我在从前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时候,听同行们说过这么一则案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55岁。
大概从35岁开始,这个人的睡眠就不好,动不动就早醒,要么就是入睡难、多梦。
总之,能完全睡好、睡舒服的时候不多。
最近这两年,她的失眠问题加重。
平均晚上只能睡不到4小时。
相对来说,入睡不难,但是容易醒,稍睡即醒,再后来就睡不着了。
白天的时候,这个人性情急躁,大便发干,给人感觉就是火大。
她自己也念叨:“我怎么就这么大的火气呢”?
因为失眠,此人多方求医。
20年了,能想到的办法都想了,能用的招都用了,效果不好。
最后,在别人的引荐之下,她找到了著名中医临床家,王付教授。
王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其学术地位和成就,我就不多说了,您可以自己上网查看。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弱,舌淡苔滑,小便清,手足不温,腰腿酸软乏力。
整个人爱出汗,脑袋晕晕沉沉的。
就诊时,患者就问:你看我这个火,怎么才能灭掉?
王师笑道:“谁说你有火啊?我看你是有寒”。
接着,一张方子开了出来,但见——
制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15克,生龙骨20克,牡蛎20克,党参20克,黄连5克,茯苓10克,一共是6剂。
先用大火,把药煮沸,然后小火慢熬50分钟。
第二次煎煮大约25分钟。
两次药液合并,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
结果怎么样?患者二诊的时候反映,睡眠确实有所好转,烦躁、爱出汗的现象改善,大便比以前通畅了。
接着,原方再投12剂。
三诊的时候,患者睡眠平均达到6小时左右,烦躁感消失,手足
也暖和起来,头脑清醒。
但是,眼睛有些干涩。
此后,王师遵原方,又稍作加减,特别加入白芍、菊花等清肝明目之品。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
这则医案故事,就刊载于2010年的《中医药学报》上。
说实话,这个案例,给我的帮助特别大。
因为在以前,我遇上类似的患者,无从下手,脑海当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但是,自从得知这个验案以后,我就知道了,患者所谓的火,不过是阳虚所致的虚火而已。
患者失眠,源于阳虚。
为啥这么说呢?
你看上文医案中的患者,虽然说,大便干,心情烦躁,爱出汗,夜里睡不好,看似有火。
但是你仔细一品,就发现不对。
如果真的有内热,此人为啥四肢不温?为啥小便清长?为啥腰腿酸软乏力?为啥脉沉弱而舌淡苔白?这些,都是妥妥的虚寒之象啊!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至少从舌脉来看,患者的问题绝不是有热,而是阳虚有寒。
是因为阴寒太重,逼迫体内为数不多的阳热之气上浮,形成了烦躁、失眠、易汗。
阳气亏虚,津液没有输布的动力,故而肠道干涩,大便燥结。
这个时候,去火清热是无益的。
关键,得补阳气。
阳气充足,阴寒减轻,被逼迫上浮的虚热才会降下来,患者才有可能恢复正常。
好,现在,你看看医案里的方子,基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制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15克,生龙骨20克,牡蛎20克,党参20克,黄连5克,茯苓10克。
读者朋友,你记住啊,前三味药,制附子、干姜和炙甘草,这是中医里头最著名的温里剂,叫做四逆汤。
注意啊,我说的是四逆汤,可不是四逆散。
四逆散,是和解剂,疏解气机的。
四逆汤,是纯粹温阳的。
制附子,补益肾阳。
干姜,温补脾阳。
炙甘草,养护脾胃。
这三味药联合起来,专门治疗中医所谓的少阴阳衰寒厥证。
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你现在就记住,它是治疗心肾阳气亏少的方子。
上文里的患者,不是阳气虚少吗?那好,咱们就用四逆汤给他温补一下。
在这个基础上,用龙骨和牡蛎来镇静安神。
用党参和茯苓来健脾,茯苓另有宁心安神之效。
黄连,清热去火,制衡温补之品的热性,除虚热。
这样一来,患者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里头,用到了经方四逆汤。
四逆汤主治,绝不仅仅局限于失眠。
作为张仲景最拿手的温里剂,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这里的学问,我以后有机会,再给你慢慢说。
我通过这个例子,就是想提醒你一件事儿——失眠、烦躁,有些时候源于阳虚。
可以这么讲,阳气,是睡觉的本钱啊。
这个认识,我以前似乎也给读者提起过。
你想啊,睡觉,靠的是人体阴气。
阴气足不足,要看阳气。
因为阴阳互根啊。
有阳气,才能化生阴气。
有阴气,才能化生阳气。
阳虚的人,身体安静、濡养的功能就可能缺失,他就睡不着。
所以说,别看阳气主动,但它却是保证人作息正常的基本条件。
也许有人会说了,文老师,你说的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恐怕不多吧?这个,我承认。
大部分失眠的人,还是以阴虚有热等因素为主。
但是,正因为阳虚所致的失眠不多见,所以一旦出现,大家就都不好辨别、理解和认识,它就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令患者无法应对。
所以说,我要把这个事儿认真地讲出来,让大家知道。
当然了,科学调治的前提,是准确辩证。
我前面用了大量笔墨,给你介绍辩证的过程。
这说明,中医辨证是需要经验积累的。
一旦是阴虚火旺所致失眠,你再用四逆汤打底来治疗,那坏了,你就别想安生了。
所以,非专业读者,对文中配伍,务必要谨慎对待(制附子理论上有毒,更需谨慎),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阳气回来了!《伤寒论》里藏一方,叫醒阳气,化解阳虚骨痛,请细思量<p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张“回阳方”。
它是谁呢?是出自《伤寒论》里头的附子汤。
其组成也十分简单:
制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所
有这些,水煎服。
这是最标准的用量。
临证,医家们常常有自己的配伍。
这方子,到底能干啥?有怎样的神通?
我来给你说一段老故事。
这段故事,出自中医典籍《成绩录》。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什么毛病呢?就是两只脚疼,不敢走路。
到底为什么疼,不知道。
反正,天气越冷,他越疼。
怎么办,就医吧。
刻诊,见患者长得十分羸弱,看样子体格很不好。
医家就问,患者除了脚疼,还有啥别的毛病没有。
患者就说了,这么久以来,食欲不振,手脚发凉,而且腹部总像抽筋儿一样挛缩疼痛。
再有就是,常常痔疮出血。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
什么方子呢?就是上面提到的附子汤。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双足疼痛消失,腹部拘挛缓解,食欲也开始提升,可以走路。
只不过,痔疮出血的事儿还有。
后来,医家投黄连解毒散,把痔血的问题也解决了。
这就是医案的大致经过。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患者为什么在服用附子汤之后,有这么好的疗效。
首先呢,我们得认识一下,这个附子汤最初是干啥的。
我跟你讲,它最初应对的是阳虚寒湿痹症。
啥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素体阳虚。
身体筋骨没有阳气的支撑,寒湿不化,就会滞留在筋骨肌肉关节处。
于是,患者就骨节疼痛。
由于阳气大虚,所以患者常常手足发凉,后背恶寒。
看舌脉,主要是脉沉无力,舌苔白滑。
阳虚,所以脉沉。
寒湿不化,所以舌苔白滑。
所以说,这个附子汤,主要治疗的就是阳气不足的人,骨节冷痛。
脉沉、后背寒、骨节疼痛、手足凉,是用方的辨证要点。
现代中医临床,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类风湿。
那么,这张配伍,用在上文医案里,是不是合适呢?
当然合适了。
你看,此人手脚冷,这是阳气不足,温煦失当。
两
脚疼痛,那是寒湿郁滞筋骨关节,令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脾肾之阳不足,运化失当,所以患者食欲顿减。
寒邪主收引。
所以当阴寒内盛的时候,患者腹部就感觉到拘挛疼痛。
你看,这不是顺理成章吗?
正因为患者符合阳虚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点,所以,就用附子汤来治疗。
我们再看一下此方的原貌:
制附子18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其中,制附子和人参大补阳气。
白术和茯苓健脾益气。
芍药缓急止痛,并能制约附子辛燥之性。
当然,这里的附子,必须要先煎。
因为它理论上说是有毒的。
哪怕是制附子,也要小心谨慎。
总而言之,通过这个附子汤,可以一改患者素体阳虚、寒湿凝滞经脉的状态,令我们的身体如拨云见日一般,重新沐浴阳气。
阳气所及之处,疼痛、发凉、畏寒之感,全都消失了。
读者朋友,文老师水平有限,时间也有限,关于这附子汤的临床验案,我还有很多,无法及时给您解读。
您要是感兴趣,就去找这方面的医案来反复琢磨、研读。
你越是见得多,思路就越宽广,对这些经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你只靠文老师讲的这些东西,真的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啊。
好了,这个事儿,我基本就给你说这么多。
患有风湿、类风湿朋友,如果你自己也感觉类似附子汤证,那我建议你就去看中医。
你放心,任何一个中医人,只要认真研习过伤寒论,就一定会对此类病因病机烂熟于心。
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科学借鉴运用附子汤,最后应该会实现较好疗效的。
阳气少,所以肠子响!一张老方子,补阳,利水,止肠鸣
>昨天,我给读者们写了一篇文说,介绍了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胃肠水气阻滞而肠鸣、腹胀、口臭的事儿。
小文章不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有些朋友看过之后就问我,说自己也肠鸣,但是口不臭、胃不胀,也不嗳气,就是容易便溏,不敢吃油腻,不敢碰凉。
一旦在饮食上不注意,或者着凉了,肚子就叫唤。
有时候,肠道一叫唤,晚上就无法
入睡。
看到这些,我脑海中,反映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脾肾阳虚”。
第一个蹦出来的方子,是四逆汤,加上茯苓、党参。
即所谓茯苓四逆汤。
这个茯苓四逆汤,也是我昨天在文说里提到的,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了。
来吧,我给你说一个简单真实的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陈,年48岁。
这个人,就是容易肠鸣,伴随腹部疼痛。
一叫唤,他就喜欢上厕所。
一天到晚,少说如厕四五趟。
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中成药,用了不少,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是不明显。
油腻的,一点都不敢碰,否则准拉稀。
所有的水果,必须热了吃,凉吃肯定不行。
另外,肠鸣在遇冷的时候加重,哪怕是多穿衣服也不好使。
平时,手脚不温。
这个状态,患者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后来,他慕名求到一位医家。
刻诊,见脉细,苔薄白,舌淡,于是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茯苓各15克,淡附片6克,干姜、炙甘草各5克。
结果,5剂药用下去,患者诸证大有好转,腹痛感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为每天一次。
后来,患者接着再用10剂,诸证悉平。
而且经过随访,患者日后没有复发。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不用我说,很多读者都应该能猜出
来了。
患者的问题,在于阳虚。
具体说,是脾阳不足。
脾阳虚,就意味着中焦的阳热之性不足。
阳热之性不足,就难以抵御阴寒之气。
故而,这个患者在低温、遇寒,哪怕是吃水果的时候,都容易发病。
脾阳不足,运化失常,一般人可以运化的东西,到他这里就不行。
所以,此患吃不了油腻。
阳气虚弱,不能温化输布津液,故而津液化成痰湿。
痰湿下注肠间,则形成肠鸣。
痰湿阻滞于内,脾胃清阳不升,水谷之物得不到运化吸收,于是患者频繁如厕、便溏。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焦脾胃的阳气亏少。
既然如此,就必须温补脾阳。
患者此前服用过理中丸。
照理说,理中丸,也确实是可以温阳的方子。
他服用过的参苓白术散,也是健脾除湿的方子。
但之所以不好用,原因可能在于温阳之力稍弱,同时,没有可以利水的东西。
肠鸣腹泻,在这个患者身上来说,就是阳虚以后水湿不化的体现。
只有在温阳的同时,利水除湿,才能更快地解决问题。
鉴于此,医案里的医家,选择了茯苓四逆汤的配伍。
我们再看一遍——党参、茯苓各15克,淡附片6克,干姜、炙甘草各5克。
这个配伍,基本就是茯苓四逆汤的原方。
它就是在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的基础上,加上党参(原方用人参)和茯苓。
这里头,四逆汤负责温补脾肾之阳。
党参和茯苓,前者健脾益气,恢复脾运化水湿之能,后者直接利水除湿,把停滞在肠胃间的水湿之气化解掉。
这方法,就相对更为贴切了。
其实,这个茯苓四逆汤,原方是用于治疗阴阳两虚证的。
它作为四逆汤的附方,用于伤寒发汗或下后,阴阳俱虚的人。
这个说起来就特别复杂了,一般的读者朋友,不必探求太多。
但是,后世医家发现,这个方子用于治疗脾肾阳虚、痰湿走注胃肠所致的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等,很好使。
故而,它也就成了当代中医临床治疗阳虚肠鸣、慢性腹泻的方子,应用的频率很高。
所以,我把它拿出来,和读者朋友分享。
其实,说到肠鸣、消化不良,中医看原因还是很多的。
脾肾阳虚,算是其中之一。
有这类困扰的朋友,你要多反思了。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茯苓四逆汤。
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这个思路是比较好的。
适应症,就是脉细弱,苔薄白或者白腻,肠鸣腹泻遇寒加重,患者便溏,不敢吃油腻和凉东西,平素则有可能畏寒怕冷,神疲乏力。
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些辨证要点来辨别自己的问题所在。
非专业读者,在不得明确辨证的前提下,不要贸然尝试。
清代老方子,阴阳双补,还人一半阳气
人生,最怕没有方向。
治病,同样最怕没有方向。
正确的方向,是人生成功的一半,也是身体康复的一半。
现在,我给你说一个医案故事。
从中,我们会感受到,作为患者而言,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王,年纪才39岁。
什么毛病呢?这就是难言的痿.弱.之疾。
这个病,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一年以来,他遍用西药,无效。
后来有人建议,你吃中药试试吧。
你这个情况,可能是肾阳不足了。
于是,他吃补肾阳的中成药,无效。
西医、中医、补阳的,这些方向都尝试了,结果都是到处撞墙,这就让他灰心丧气,有些自暴自弃了。
他甚至不止一次地跟爱人说,我把能尝试的办法,都尝试了,还
是没用,这看来就是天意。
咱俩离婚吧。
好在,爱人没有放弃,鼓励他继续求医。
最后,在别人的辗转介绍下,他找到一位医家,以调治疑难杂病为擅长。
刻诊,见脉象沉细,舌苔薄白,面色萎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神气疲惫还伴有耳鸣,连话都不爱说了。
患者坐在那里,垂着头,嘴角下拉,眼皮耷拉下来,一副萎靡之象。
医家寻思片刻,拟就一张方子,但见——
枸杞5克、侼灵参3克、覆盆子3克、桑葚子2克、桂圆肉2克,水煎服,一共是7剂。
患者拿到方子一看,区区四味药,平淡无奇,当时就觉得有些怀疑。
他问医家:您这方子,补啥的?
医家回答:你以前之所以久治不愈,在于走错了方向。
这个方子,不是补阳的,是阴阳双补。
你别问那么多了,回去服用就是了。
于是,患者就回去尝试。
结果,7剂之后,大欲兴起,虽然比不上最好的状态,但是毕竟有了很大改善。
接着,再用10剂,诸证悉平,患者生活恢复如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师拟就的方子,到底代表了什么方向?为何患者走从前的路,都被堵死了。
而今换了一个方向,却柳暗花明?
我给你仔细说说吧。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阴阳双虚”。
你看,此人脉象沉细,舌苔薄白,面色萎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神气疲惫还伴有耳鸣,这是典型的阴阳双虚。
如何知道此人阴阳双虚?首先,我们都知道肾是开窍于耳,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结合这位男性的情况,之前长期不见好转,不单单考虑阳气的问题,起根源在于“虚阳上浮”。
通俗点就是体内的阴气逼着阳气上浮,最终形成了虚阳上浮之态,若想改善的话,那么就得敛摄,把多余的阴气给敛出去。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补阳敛阴。
一味地去温肾补阳,恐怕不能解决问题,你得一边补,一边收,通过补阳、敛阴的原理才能有作用。
这时候,就用到了桂圆肉以及桑葚子,这都是可以收住阴气,然后在用侼灵参以及覆盆子来释放阳气,枸杞起到调和作用,通过一补、一敛,它们之间相互配合,那么思路就很清晰了。
说到这个王清任啊,我还得多交代几句。
这个人,极具探索精神,在做学问方面,是个“医学疯子”。
他就认为,中医从前的好多理论,有偏差。
于是,他就到坟场去,把死人挖出来,解剖,看看中医从前对人体的描述,到底对不对。
你说这吓人不吓人?这也难怪,人家是习武出身,天生胆子大,所以不怕。
后来,他就通过解剖,得出了不少和从前中医理论不同的结论。
他把这些汇聚起来,就成了《医林改错》。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医林改错》,有不少内容,也是错的。
在《医林改错》里,他就记载了补阳还五汤这方子。
严格讲,此方最初治疗的是气虚血瘀所致的偏瘫。
王清任认为,这个偏瘫,一半身子不会动了,说明他身体里原来有十分阳气,如今有五分阳气不足
了。
这个阳气,指的是气血如常运行所带来的肌体功能。
既然五分阳气不够,那就补五分的阳气。
所以,用补阳还五汤。
通过补阳敛阴,为身体补充另一半阳气。
就上文医案所述的患者而言,我们分析过,他的问题出在阴阳双虚。
那好,我们就用补阳还五汤来补阳敛阴,使宗筋得到滋养,问题自然就解决。
我们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个男性,他如今的毛病,相当于少了五分阳气。
少了五分,我们就补五分。
因此,用补阳还五汤,补另一半的阳气,这不就好了吗?
我这么解释,希望你能听懂。
这其实就是利用古方补阳还五汤,治疗痿.弱.之疾的生动案例。
我把它写出来,目的在于什么?
第一个,给大家以启迪。
这是源于临床的真实案例,有借鉴意义。
生活中被此类问题困扰的人,可以适当借鉴。
当然,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
第二个,告诉大家,这就是求医过程中,方向的重要性。
你看上文的患者,补肾阳,用西药……之所以走了大段的弯路,原因就是方向不明,没有找到方向。
而一旦他找到了,按照他39岁的年纪,是很容易得到改善的。
可见,别管你得了什么毛病,病程有多长,都别灰心,别丧气。
你一定要看到希望。
眼下治不好,不是你不会柳暗花明,只是你可能走在错误的路上,还没到峰回路转的那一刻。
阳气足,四肢稳!手麻手抖,是少阳气,三味中药认真体会我想跟你聊聊,手麻手抖这个事儿。
在这里,我想提醒你一句话,这就是:“阳气足、四肢稳”。
有些时候,你手抖手麻,就是因为阳虚。
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呢?
举个简单例子——冬天的时候,气温低,你要是保暖不当,是不是瑟瑟发抖?手脚冻得发麻?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当然,这么说,还很粗浅。
我得给你举个真实的医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