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小学科学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资料】⼩学科学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和运⽤
为了更好的研究科学教科书中插图的运⽤策略,以获得⼀些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下⾯将教科书中的插图进⾏细致的分类,并对其功能进⾏研究。
⼀、插图类型的研究。
插图的分类⽅法。
纵观国内外,相关的插图研究。
关于插图的分类,有很多⽅式。
按照插图的抽象程度分为具体插图,和抽象插图。
鉴于⼩学⽣的年龄特点。
抽象思维能⼒还⽐较弱。
因此,⼩学科学教科书中插图以具体插图为主。
按照插图的形式分为单幅图和多副图。
本⽂研究的教科书,以单幅图为主,多副图常⽤来表⽰⼀个连续的过程。
如,蜻蜓的⼀⽣等。
如,教科书的封⾯是⼤图,显⽰的都是学⽣在做实验或观察研究的场景呢?旁边的四副⼩图。
分别显⽰本册所要学习的,四个单元的相关知识图⽚。
从教科书的封⾯图的设计,就不免发现科学就是⼀门活动的课堂,以学⽣探究为主的课堂,学⽣在实验和观察时,需要认真细致的投⼊。
如封⾯中的学⽣⼀样。
翻开书本和⽬录,发现每⼀单元的⽬录旁边都设计了,两到三副⽬录图。
通过⽬录图,学⽣对每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了然,且⼜能直接引发学⽣的学习兴趣。
每⼀单元的起始页,还设计了⼀幅实物实景图,称之为章⾸图。
查阅每章的章⾸图,以及单元介绍,发现章⾸图的功能主要起装饰作⽤。
虽是与单元所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但在学习单元前对学⽣的学习没有直接的作⽤。
只能起到引发学⽣兴趣的作⽤。
在每⼀单元结束后,都有⼀个资料库。
资料库中,是⼀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作⽤的知识。
再看教科书中每课的内容,发现每页都有插⼊插图。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按照插图内容的分类⽅法,主要有真实照⽚类、模型类、实验类。
⼩学科学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分类。
将插图的功能主要分为,装饰性功能、描述性功能、和解释性功能三类。
装饰性功能的插图与课⽂和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关。
只是为了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吸引学⽣注意⼒⽽设计和安排的插图。
描述性功能的插图是指,直观形象的描述某⼀事物或某⼀实验⽅法的插图,与教科书中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具有辅助认知的功能,以补充⽂字描述的不⾜。
解释性功能插图是指⽤来与课⽂中内容抽象性及知识的连贯性,⽽设计的插图。
通过插图解释⽂字所描述的内容,利于学⽣理解和记忆知识。
⼩学科学插图分类
教科书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互动性的,能弥补⽂学语⾔表达的不⾜。
结合插图内容和⽬的,将插图分为以下⼏类:
⼀、实物实景图。
⾷物实景图是指,科学教科书中出现的⼀些景物或物品、动植物等在⽣活中真实拍摄下来的照⽚,是对⽂字的补充。
是对景物,动植物等客观真实描述。
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帮助学⽣更形象直观的去认识世界。
如教科书中。
三年级上册的。
蚂蚁。
下册的,蚕蛾、蜻蜓等。
⼆、操作⽰范图。
操作⽰范图,只教科书中展⽰的实验操作步骤图,通过操作⽰范图,使学⽣对实验的具体操作,⼀⽬了然。
利⽤这类插图,可以⼤⼤提⾼学⽣的实验成功率。
三、⼩组讨论图。
⼩组讨论图是指科学教科书中经常出现的⼀些漫画形式展⽰⼏个学⽣在讨论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对话。
把此类称为插⼊语。
插⼊语,是指在课⽂中出现的,结合课⽂内容针对学⽣的学习过程,⽽专门设计的,各类⽤语。
插⼊语的功能是。
1.引导学⽣掌握学习内容。
2.是引导学⽣掌握学习⽅法。
同时插⼊语,还具有引导学⽣思考,激发学⽣思维的作⽤。
同时,这些插⼊语,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是教师备课的突破点。
四、活动记录图。
活动记录图是指科学教科书中出现的⼀表格,⽓泡,图等形式,⽽设计的图标,是让学⽣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此表中。
通过此类图标,可以提⾼学⽣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如。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的测试记录表。
五、学⽣活动场景图。
学⽣活动场景图是指科学教科书中呈现学⽣活动,或做实验的画⾯,没有对⽂本信息进⾏增加,也没有对学⽣的实验起到提⽰或启发的作⽤,属于装饰性插图。
六、联系⽣活图。
联系⽣活图是指科学教科书出现的,表⽰该事物在⽣活中的应⽤的插图,以帮助学
⽣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活中的应⽤,理解科学就在我们⾝边,科学科技,在⽣活中的重要作⽤。
七、作品展⽰图。
作品展⽰图是指科学教科书出现的以照⽚形式,拍摄下来的,学⽣⼩制作⼩发明、研究报告等的插图。
以此插图可以引导学⽣去思考,去动⼿实践。
提⾼学⽣的实践能⼒。
如。
太阳能热⽔器、指南针等。
⼋、过程变化图。
过程变化图是指科学教科书中出现的多副插图组合⽽成的,展⽰事物⼀个阶段内发展状况的插图,以帮助学⽣系统的了解事物。
如桥的变化图等。
九、科学家⼈物像。
科学家⼈物像是指科学教科书中已照⽚或油画等形式呈现的,科学家的⼈物像,旨在激发学⽣,了解科学家的兴趣。
如书上的普⾥斯特利、哥⽩尼、等科学⼈物。
⼗、原理构造图。
原理构造图是指以模型图⽚、照⽚的形式呈现的描绘事物的内部组成,外部构造和⼯作原理的插图。
如,⼈体⽿朵、消化系统、显微镜、电动机的结构⽰意图,以帮助学⽣更好的掌握事物的原理和结构。
如光合作⽤图,摆钟图等。
通过对各类插图在各年级的分布情况统计得出的数据是。
三年级总共388副图,四年级总共381幅图,五年级408副图,六年级总共570幅图。
⽐较各个年级书中的插图总数量,发现三四年级的插图总数差不多,但也达到了380多幅。
五年级的插图总数稍多于三四年级,但也只是多了20来服务。
六年级的插图总数最多,有570多幅。
⽐五年级的插图总数多了162幅图。
统计结果是因为考虑到学⽣的年龄特征,三四年级学⽣的抽象思维,发展远不如五六年级学⽣,可能更多的知识内容需要借助插图来帮助学⽣理解。
据统计发现,六年级的学⽣,难度较⼤,内容较深,且与学⽣⽣活联系的紧密性不及三四年级,因此需要借助更多的插图帮助学⽣学习,提⾼学习的有效性。
根据统计情况发现。
3⾄6年级科学教科书中的插图数量很多,共有1747幅图,且占据的书本,空间也很⼤,每页上都有好⼏幅插图,占总页⾯积
的50%左右。
所以,篇幅如此之⼤,数量之多,也就意味着插图在我们科学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作⽤。
教师应当遵循插图运⽤的原则,通过插图的合理运⽤,最⼤化的发挥插图的功能,从⽽提⾼教学有效性。
⼩学科学课中插图的运⽤现状分析
⼀、在课堂中⽆法出⽰实物的情况下。
插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能迅速引起学⽣的前概念,调节课堂⽓氛,激发学习兴趣。
⽽且插图这⼀功能在我们现在的科学课上,有很好的体现。
⼆、利⽤插图还能更加直观形象地告诉学⽣实验的操作⽅法。
但是,在我们随堂课上,由于平时⼯作繁忙,不可能像准备优质课、展⽰课时⼀样,将相关实验进⾏拍摄,⽽常常会选择现有的插图。
如此就会出现插图所⽰,材料和⽅法,与学⽣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
反⽽⼲扰了我们的思维,这时利⽤实物投影。
直接呈现实验操作⽅法,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三、当下我们的科学课堂追求简约、有效这⼀概念,同样也运⽤在我们的课件上。
因此,教学中重复的插图不能太多,需要精挑细选是插图能帮助学⽣理解相关知识,还能通过插图考察学⽣知识掌握情况。
因此。
培养学⽣读懂插图,分析插图能⼒⾄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