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文因素对科学家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文因素对科学家的影响
摘要: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科学家成长和发展深受人文因素的影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功能互补,完善科学家的素质结构。同时,人文素养滋润着科学家的精神家园,哺育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因素还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研究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人的两种基本素养,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可能会有所差别。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科学家们不但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是否成功深受人文因素的影响,人文因素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人文既是科学创造的动力源,又制约着科学应用的方向。[1]
一、人文素养滋养科学家的精神家园
人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高级动物。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向往和人生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给人以现世和终极的关怀,表现为人生理想和追求。人所追求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
与和谐。人的存在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类,就不可能寻求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精神世界的所有问题只能依赖于人文科学作出解释。
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使人能认识到人的本质。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为人类建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塑造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从而形成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形成一种人文精神力量,促进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证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种校正、平衡、弥补的功能,它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并造福于人类及后代。
人文素养滋养科学家的精神家园,科学家也就成为了科学文化发展的推动者。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具有无畏的科学精神,而且拥有高贵的人文素养,他们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而不会眼界狭隘、志趣低俗,或只求眼前实利,“有技术、没文化”。
历数真正的科学家,无论外国的爱因斯坦、玻尔,中国的钱学森、王选,还是在中国打基础,在国外出成果的美籍华人李政道等,在他们杰出的科学贡献里,都有着人文精神的强力支撑。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具有人类社会的高尚美德,独立的人格意志,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深厚的人
文底蕴,使他们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和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新知,对待科学严谨求是,不急功近利;深厚的人文底蕴,使他们坚持以学术为本位,能够拒绝与探求真善美相背的任何利益诱惑,坚守科学研究的精神家园。他们的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完整统一,他们的道德与人格的完美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灵,为人们所敬仰。
二、人文素养哺育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不可避免地负有一份对人类的责任。科学家主要通过从事科技实践活动来造福人类。科学虽不具有社会属性,但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则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为使科技造福于人类,科学家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公众对科学负面影响的不安,自觉地保证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为人类利益服务,更好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体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良心和人文精神。
社会责任感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育并代际相传。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社会良知依赖于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以坚强、自信的个性处世,却能以谦逊与平和的态度待人,对于社会和人生有很好的理解力,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不但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而深厚的人文素养使科学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同情生命,憎恨暴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是这方面的光辉典范,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以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镭的专利,居里夫人则回答:“没有
人应该由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3]
在1905年接受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说中特意提到,镭的
发现,在罪犯们的手里,可以成为极危险的东西。爱因斯坦的杰出人文素养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科学道德和科学美的
探求。作为一个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爱因斯坦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因此,他提倡科学家应比普通人对社会进步有“更多的责任”。他一贯反战,崇尚和平。他一直关心科学与政治、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
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一再强调,科学家应当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而负责。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还同英国哲学家罗素签订《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爱因斯坦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人文思想和科学贡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万世所景仰。
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功能互补,完善科学家的素质结构
科学是一项综合事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应当具有综合的素质结构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互依存,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从某一角度上看,科学是在讲“天道”,人文是在讲“人道”;科学精神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科学精神;[5]科学与人文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科学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量化实验;人文思维的方法主要是反思、体验、感悟。科学发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而直觉、灵感很多来自人文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