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PPT优秀课件
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图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中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是人所到
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 (3)物体在n个非平行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n个力必定共面共点,合力为零,称为n个共点力的平衡,其中任意(n-1)个力的 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8
③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
的压力又是多大? FN
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因为减速,所以加速
度方向与速度反向,物体是下降的,所以加
速度方向是向上的。有
mg
FN mg ma FN ma mg mg
9
④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a<g)匀加速下降,人对 地板的压力多大?
mg FN ma FN mg ma mg
①全程法 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方向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好像完全没有了重力作
用,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设人的最大举力为F,由题意可得F=m1g=60 kg×10 m/s2=600N。 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如图所示,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2.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解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其惯性比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增加或减小了

(复习上课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复习上课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复习
加速度与力的方向关系
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当作用力增大时,加速度也增大;作 用力减小时,加速度也减小。
加速度与力的数量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可知作 用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关系,即作用力越 大,加速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举例
汽车启动
当汽车启动时,发动机产生的牵引力使汽车产生加速度,随着牵引力的增大,汽车的加速 度也逐渐增大,汽车速度不断加快。
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 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多做练习题
通过多做练习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 解和记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 维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刹车距离
当汽车刹车时,刹车片与车轮产生的摩擦力使汽车产生减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摩擦力越大,汽车的减速度也越大,刹车距离也就越短。
投掷运动
在投掷运动中,运动员通过手臂对投掷物施加作用力,使其产生加速度并获得更高的初速 度和更远的飞行距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作用力越大,投掷物的加速度也越大,飞 行距离也就越远。
体的运动状态。
03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
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表示
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 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 体的加速度。
适用范围
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且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检查答案
在得出答案后,要检查答案是 否符合实际情况和物理规律,
避免出现错误。
复习计划与时间安排建议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惯性:2.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定律——控制变量法):3.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4.应用牛顿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二、一般应用1.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的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F=25N与水平方向成θ=370的力拉物体,使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1)物体所受支持力为多大?摩擦力为多大?(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3)若F作用t=4s后即撤除,此后物体还能运动多久?(sin37°=0.6,cos37°=0.8,g=10 m/s2)2.风洞实验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

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作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0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0.6,cos370=0.8)说明:①②3.质量为0.2kg的物体,以24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经2s到达最高点。

设物体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定,g=10m/s2,求:(1)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2)物体从最高点落回抛出点的时间。

三、动态分析(分析特殊状态)4.如图所示,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从接触弹簧开始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小球的速度一直减小B.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C.小球加速度的最大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D.在该过程的位移中点上小球的速度最大5.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

今用一小物体M将弹簧压缩到A点(弹簧与小物体不链接),然后释放,小物体经B点运动到C点而静止,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快B.小物体从A到B速度先增大后减小C.小物体从A到B加速度越来越小D.小物体从A到B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6.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上面固定一块质量为M的托板,竖立在水平面上,在托板上放一质量为m重物,用手将重物向下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将手撤去,重物将被弹射出去,则在弹射过程中(重物与托板脱离之前)重物的运动情况是()(另:二者分离时,弹簧处于什么状态?弹射过程中重物对托板的压力如何变化?)A.一直加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D.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四、超重与失重实重:G = mg视重:超重:失重:超重、失重时物体的实重没变,对悬挂物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变大或变小实际问题:人站在体重计上,猛然下蹲,视数如何变化?7.某人在a1=2m/s2匀加速下降的电梯中,最多能举起m1=75kg的物体,若此人在一匀加速上升的电梯中最多能举起m2=40kg的物体,求电梯上升的加速度。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通过上节实验,能得出并准确描述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力的单位的由来,理解关系式F=kma是如何变成F=ma的. 3.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 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 自然规律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寻基本知识 感悟解题规律 测评学习效果
探寻基本知识·树立物理观念
知识点一 牛顿第二定律
【情境导学】 1.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重物,受到一个很小的水平推力,在力刚开始作用 的瞬间,重物是否立即获得加速度,是否立即有了速度,为什么? 答案:是,否.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加速度具有同时性,故在力作用的 瞬间,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但由Δv=aΔt可知,要使物体获得速度必须经过 一段时间. 2.用力去推水平地面上的大石块,却没有推动,是否说明这个力没有产生加 速度? 答案:否.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 度,但物体表现出来的加速度却只有一个,即各个力产生加速度的矢量和,石 块没被推动说明石块的合加速度为零,并不是这个力没产生加速度.
知识点二 力的单位
【情境导学】 在应用公式F=ma进行计算时,若F的单位用牛顿(N),m的单位用克(g)是否 可以? 答案:不可以.公式中的各量必须用国际单位.若不然,公式中的比例系数 就不再等于1.
【知识梳理】 1.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 牛顿 ,符号是N. 2.1 N的物理意义: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称为1 N, 即1 N= 1 kg·m/s2 . 3.比例系数k的意义:k的数值由F,m,a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共同决定,若三量 都取国际单位,则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可写作F= ma . 【思考判断】 1.若力、质量、加速度三个物理量都取国际单位,则公式F=kma的k就等于 1.( √ ) 2.1 N的力可以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 √ )

高中牛顿定律教材介绍

高中牛顿定律教材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介绍·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一、本章教材概述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可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为便于学生理解,本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物体的直线运动,第一、二章研究的也主要是直线运动。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内容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对曲线运动的应用、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对天体运动的应用、研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本章教材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伽利略)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确指出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说明第一定律涉及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力和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教材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

教材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后列举两个简单例题,使学生对第二定律的理解有具体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深化、准确。

牛顿第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材适时地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

接着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牛顿第三定律。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材安排两节分别阐述。

教材首先阐述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基本问题: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然后,教材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的两个特殊的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

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惯性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或者说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理必修1第四章

物理必修1第四章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1、 理想实验的魅力(1)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 笛卡尔: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加上理想化的推理得出的规律(3)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合外力为零 3、 惯性与质量(1) 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 惯性的理解: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无关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如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无关唯一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表现形式: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4、 惯性不是力(1)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惯性的大小决定于物体本身质量的大小,力的大小决定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2121x x a a (3)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惯性却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第二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的基本思路:质量m 一定的物体在不同作用力F 作用下的加速度a ,分析a 与F 的关系 表格如下2、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F 一定测量不同质量m 的物体在统一作用力F 作用下的加速度a ,3、 测量物体物体的加速度方法(1) 如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测量位移x 和时间t ,由22t xa =计算 (2) 由打点计时器打纸带,由公式2aT x =∆求出(3) 初速度为零的两个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位移分别为21x x 、,由2at 21x =得2121x x a a =,可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 4、 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5、 数据处理方法: (1) 计算法 (2) 图像法 6、 结论:(1) 当m 一定时,误差范围内,a 与F 成正比 (2) 当F 一定时,误差范围内,a 与m 成反比第三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的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 公式F=kma3、 力的单位:力学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的加速度的力为1N4、 在国际单位中,k=1,在应用公式F=ma 进行计算时,F 、m 、a 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5、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5、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2)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3) 选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或将加速度的方向作为某一坐标轴的正方向(4) 求合力(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6) 把已知量统一单位后代入方程求解 (7) 必要时进行检验或讨论 例题1 水平路面上质量是30kg 的手推车,在受到60N 的水平推力时做加速度为1.52/s m 的匀加速运动,如果撤去推力,车的加速度是多少?N F F F F 155.130-60ma ,ma =⨯=-==-阻阻2/5.0mF-a a m -s m F -==''=,阻 第四节 力学的单位制1、 基本单位:长度l (m );时间t (s );质量m (kg )2、 导出单位:力:N ;速度:m/s ;加速度: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力、弹力、摩擦力等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体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另一个力则称为该力的反作用力 (1)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力是成对出现的(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其中一个是作用力,另外一个就是反作用力 二、 牛顿第三定律:1、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条直线上2、 表达式:F F '-=3、 五性:(1) 反向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 同时性:同时长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 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时性质相同的力,例如: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时摩擦力(4) 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在两个物体上都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是绝对不可抵消的(5) 无关性:只要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存在上述关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形状和运动状态无关例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A 、 甲物体受乙物体的作用,则乙物体一定同时受到甲物体的作用B 、 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一定是作用力,而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一定是反作用力 C 、 若把甲、乙两个物体看成质点,则甲、乙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在甲、乙两物体的连线上D 、 若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则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也一定竖直向上三、 物体的受力分析1、 研究对象的选取:受力分析就是要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36 km/h 都是速度的单位
第31页/共94页
一次因单位失误而导致的事故
20世纪末美国曾发射一个火星探测 器, 在设定环绕轨道半径时,没有进 行单位换算,导致探测器离火星过 近, 温度过高而起火,随后脱离轨道 坠入火星的大气层 . 致使美国损失 价值1.25亿美元的火星探测器 .
第32页/共94页
• 重点: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 难点: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数据的分析 • 疑点:为什么要作a-1/m图象 • 易错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第12页/共94页
1.实验要探究的内容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就有加速度产生,且 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加速度的大小还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因此,本实验要探究的内容是寻找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①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理的一个内在属性,这 是第二定律无法概括的。
②牛顿第一定律为整个力学体系选定了一个特殊 的参考系——惯性参考系,是整个力学体系的 基础。
第22页/共94页
⑶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 之间的定性关系,提出了惯性的定性概念;牛顿 第二定律对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出了定量的 描述,对物体惯性大小给出了定量的描述, m=F/a。
难点:①会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受力分析中的相互 作用力问题 ②会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是否受物体运动状态 和参考系等的影响
易错点:拔河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39页/共94页
1.牛顿第三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说明每一个实际存在的力都有它的孪生力——反作用力。即 说明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

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单位就是导出单位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理解要点: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第一定律是牛顿以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③由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惯性质量m=F/a和由万有引力定律定义的引力质量m Fr2 /GM严格相等。

④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牛顿第二定律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

2.公式:F合ma理解要点:①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②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

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情况。

专题三:第二定律应用:1.物体系.(1)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这类问题称为连接体问题。

这类问题由于物体系中的各物体加速度相同,可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外力中的未知力或加速度。

若要求物体系中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采用隔离法。

将其中某一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第二定律,相互作用的某一未知力求出,这类问题,应是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运用,来解决问题的。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 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 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假如你是科学家,你能否想个办法把k 消掉?
F
=k
ma
把能够使质量是1 kg的物体产生1 m/s2 的加速度的这么大的力定义为1 N,即 1牛=1千克 ·米/秒2 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在上式 中就可以使k=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3节 牛顿第二定律
• 学习目标
• 1、建立牛顿第二定 律;
• 2、理解牛顿第二定
律;
• 3、应用牛顿第二定
律。
• • • •
• 关键术语 1、牛顿第二定律; 2、合外力; 3、受力分析; 4、F合=ma。
实验结论:
1、m一定,加速度a与F的定量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
6、一个物体质量为m,放在一个倾角为θ的斜 面上,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 (1)若斜面光滑,求物体的加速度? (2)若斜面粗糙,已知动摩擦因数为μ,求 N 物体的加速度? f θ a
F1 F θ F 2 G
θ
实验结论:
1、m一定,加速度a与F的定量关系:
a F
2、F一定,加速度a与m的定量关系:
a
1 m
(注意:这里的力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归纳:
m一 定 : a F
F一定:a 1 m
a F m
F∝ ma
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合外力 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F=kma
a的方向? a与F同向。
0.75
a/m· -2 s
0.60
0.45
0.30
0.15

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归纳

一、牛顿第一定律[要点导学]1.人类研究力与运动间关系的历史过程。

要知道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

(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

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

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

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

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6.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要点导学]1.实验目的:探究加速度与外力、质量三者的关系。

这个探究目的是在以下两个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小汽车和载重汽车的速度变化量相同时,小汽车用的时间短,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竞赛用的小汽车与普通小轿车质量相仿,但竞赛用的小车能获得巨大的牵引力,所以速度的变化比普通小轿车快,说明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有关。

2.实验思路:本实验的基本思路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1)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探究的方法采用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的方法,也可以彩比较的方法,看不同的外力与由此外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比值有何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思维导图)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思维导图)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独立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适用范围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在质点不受外力作用时,能够判断出质点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一定是惯性参考系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ma 特点瞬时性加速度和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矢量性加速度和合力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独立性在一个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只与此外力有关,与其他力无关合加速度和合外力有关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值不等质性F=ma,但ma不是力,而是反映物体状态变化情况的m=F/a,但F/a度量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m与F和无关适用范围只适用于质点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只适用于宏观问题只适用于低速问题力学单位制物理公式功能物理学的关系式在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单位间的关系基本量被选定的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一些量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长度l,单位米m质量m,单位千克kg时间t,单位秒s电流I,单位安培A力学中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单位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和时间三个基本单位米、千克和秒单位制的意义单位是物理量的组成部分,对于物理量,如果有单位一定要在数字后带上单位,同一个物理量,选用不同单位时其数值不同统一单位,便于人们的相互交流,统一人们的认识组成单位制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特点成对存在研究的对象至少是两个物体,多于两个以上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可以区分成若干两两相互作用的物体对相对且彼此依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互相依赖相为依存力具有物质性,不能脱离开物体(物质)而存在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适用范围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实物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3.建立坐标系,正确分解力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5.统一单位连接体问题选取最佳的研究对象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临界问题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超重和失重在平衡状态时,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注意点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4 力学单位制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4 力学单位制
• 加速度公式为a=(v1-v0)/t.速度单位是m/s, 时间单位是s,则加速度的单位是m/s2
•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为F=ma.质量单位选kg, 加速度单位选m/s2,则力的单位是N.
举例说明:
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 可以利用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米每秒。
再结合公式,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 米每平方秒。
36 km/h
都是速度的单位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力学中的国际单位
基本单位:
– 长度单位:米(m) – 质量单位:千克(kg) – 时间单位:秒(s)
导出单位:
– 速度单位:米/秒(m/s) – 加速度单位:米/秒2(m/s2) – 力的单位:牛顿(N)
SI在解题中的应用
在解题计算时,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 制,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 只要在式子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
教学难点
处理有关问题时,应将各物理量的单位 统一在SI单位制下,以免产生不必要的 误会。
本节导航
1、单位制 2、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 3、组合单位的读法
1、单 位 制
物理量 单位
长度
m
时间
s
质量
kg
速度 m/s
加速度 m/s2
力 kg·m/s2
物理关系式
x V
t ∆v a t F ma
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它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间的关系。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导入新课

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ma时,

各量的单位选用有一定的规律,如
质量m选用kg,加速度a选用m/s2
习 时,则力F的单位是N,否则一般来
说就无法运用这一公式处理问题。

第四章 5 牛顿第三定律

第四章 5 牛顿第三定律
工具
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栏目导引
物体的受力分析问题
1.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 他物体所施的力. (2)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 (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5)分析一个系统的受力情况时,注意区分内力和外 力. (6)如果一个力的方向不易确定时,可先确定该力的 反作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再确定这个力的方向.
工具
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栏目导引
解析: 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 物体的作用,乙物体必定同时受到甲物体的作用, 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中,其 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叫做作用力,另一个为反作用 力.综上所述A、C正确;B、D错误. 答案: AC
工具
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栏目导引
3-1
3-1:用一水平力F将两铁块A 和B紧压在竖直墙上而静止,如 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 A.铁块B受A对它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 能向下 B.铁块B肯定受墙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C.铁块A肯定对B施加竖直向上的摩擦力 D.铁块B受墙的摩擦力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 向下
工具
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栏目导引
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 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 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大小一定 相等 D.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 才比小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 ,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及探究实验教学目标,及 重难点突破。
• 1、知识与技能
•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 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 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 2、过程与方法
•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 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 但双车实验也存在操作的难题,那就是一个运动的物体要突然停 下来显然不太现实。如果用铁夹等使运动物体停下来,仍然会存 在较大误差。那么不需要运动物体停下来能否测量出物体的位移 呢?显然频闪照相、雷达测距,激光测距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器材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原理、器材、信息 的收集与处理等各方面来制定探究计划。学校投入巨额资金建立 的探究实验室也可以发挥作用。或者我们还可以固定位移,利用 两个光电门计时器测通过位移的时间,根据公式计算加速度比值, 找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及静态共点力平衡 是重点,准确划分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 突破关键。
动态共点力平衡问题及超重失重的理解、整体法和隔离法、 传送带等模型是难点
• 动态共点力平衡,特别是三共点力动态平衡必须正确受力分析, 明确各力的已知条件及变化情况,抓住不变的力,“以不变应万 变”,利用图解法直观表现出力的变化。
•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得出是本节的重点,弹簧秤对拉对 静态情况,容易读数,但动态情况下,不容易读数,此 时就可以用力的传感器来演示动态下的情况。从而比较 充分说明牛顿第三定律的普遍性。
4、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教学注意事项、重难点 突破。
共点力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对于等级考试的 学生必须都掌握,对于学考的学生则只需要掌握静态平衡, 特别是三力平衡,学会把三力平衡化归为二力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4.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5.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6.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8.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教学重点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3.理想实验★教学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内容。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运动学;第三章,我们学习了《相互作用》,即力学。

但是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了吗?生:没有师: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称做动力学。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历史回顾实验探究一:同学们桌面上都有书本,用手轻轻地推一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师:我们能不能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生: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像马拉车,车前进;马停止,车也跟着停下来。

历史上最早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根据生活的经验得出过这样的结论。

1、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换句话说也就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当时,由于亚里士多德是学术界的权威,他这一理论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经验,这一错误理论在历史上竟维持了近两千年。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当时对物理学的发展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恩格斯的评价:古代最博学的人;马克思的评价:最伟大的思想家。

直到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这一理论产生了质疑,有了质疑便有了思考,有了思考于是做了大量的实验。

下面我们所做的实验只是凝聚了伽利略实验的精华部分。

实验探究二:(实验图例)实验器材:一段塑料软管(大约25cm)、小钢珠(1个)、两摞书实验1:使软管的右端与书的边缘平齐,小钢珠由软管右端静止释放,注意观察小钢珠第一次到达左边软管时的高度和最终的现象并猜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生:师:当时,伽利略意识到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小钢珠达不到释放的登高点。

实验2:小钢珠仍由软管右端静止释放,逐渐增大两摞书的距离,注意观察小钢珠第一次到达左边软管时的高度和在左边软管中运动的距离生:师:逐渐增大两摞书的距离,相当于逐渐减小塑料软管与桌面间的夹角。

我们观察到小钢珠在左边软管中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没有摩擦力且软管左边与桌面的夹角减小到零,小钢珠将做什么运动?生:师:同学们,把书翻到68页,看一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师:思考: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为什么称为“理想实验”?生:师:老师用课件模拟了这一实验,展示课件伽利略斜面实验虽然是理想实验,但是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得到的,根据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结论:2、伽利略:球将永远滚动下去,却不再需要什么力去推动。

也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的真正开端。

从而确定了理想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伽利略只是说明了球将永远滚动下去,但没有说明以后将做怎样的运动。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3、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他还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伽利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并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三条定律,后人把它们称为牛顿运动定律,它们是整个动力学的核心。

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理解:(1)一切物体:是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论物体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牛顿第一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总保持:是指"一直不变"的意思。

(3)不受力的作用:转换为物体处于平衡态,受合外力为零(4)改变运动状态:相当于改变速度(5)或: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几层含义?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加以证明吗?为什么?生:师: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有实验直接验证。

例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D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C .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 .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通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师: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惯性的感念。

三、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2、理解1)不受力时: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受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给出了惯性的概念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c: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师:由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得出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关于惯性的事例,如:踢出的足球,投出的篮球,汽车刹车等。

师:这些都是固体的惯性,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演示实验一:固体的惯性器材:一只烧杯,一块木板,一枚鸡蛋,一把小锤过程:烧杯内注入一些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烧杯上放一木板,鸡蛋放在木板上,先有学生猜想用小锤把木板击出后,鸡蛋会不会跟着木板飞出?然后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回答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

师:这些都是关于固体的惯性,那么液体呢?演示实验二:液体的惯性把烧杯内的水加满,老师端平烧杯,让烧杯突然水平移动然后再突然停止,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用惯性的知识加以解释。

这时学生一般会想到,固体、液体都有惯性,那么气体呢?演示实验三:气体的惯性器材:一个用气球膜堵住开口的空饮料罐(约250ml)在底部开一小孔,一小截蜡烛,一块木板,一只打火机(把饮料罐、蜡烛固定在木板上,烛焰的高度与饮料罐底部小孔的高度相等且与饮料罐的轴线共线)过程:点燃蜡烛,用手指弹气球膜,蜡烛熄灭。

生:解释实验现象师:物体的惯性不会因运动状态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师:物体的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实验探究三:将物理书翻开一页,用手拿处书,让一这一页纸竖直下垂,用嘴对这一页纸吹气并观察现象;然后将刚才下垂的一页纸捏在手上,让物理书的剩余部分自由下垂,象开始那样对下垂部分吹气。

比较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吹动?生:根据现象总结惯性与质量有关师:得出c: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师:举出生活中关于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的事例利用:如用铁锹往车上装杂物,铁锹停止后杂物继续向前运动最终落入车中;投篮球、踢足球等防止:交通规则明文规定做在副驾驶的乘客必须系安全带,车内安装儿童座椅等。

例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师:让我们在回顾一下这几位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研究科学,不怕犯错伽利略:不畏权贵,贵在坚持牛顿:善于观察,总结反思★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笛卡儿 牛顿第一定律1)不受力时: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受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给出了惯性的概念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完成课本P70的问题与练习1至3题;3、完成“高中新课程自主学习丛生”上的相关填空、阅读及能力训练。

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很少简单,其实蕴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逐步展示。

历史的足迹: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探究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为辅,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问题,很好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回答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别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交流不足。

理想实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探究实验、视频演示和语言展示了理想实验。

能让学生动手是成功之一,更大效果就是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和经历实验。

概念的主线: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语的不足和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