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农经济和乡土社会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经济学院曾籽茂 2015200850
【摘要】作为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高度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中国社会都是根植在土地上的,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正是传统的土地依赖,中国社会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封闭性、脆弱性等特点要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条件下,以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逐步建立,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附属于这种格局社会规则,最终形成了如今具有乡土气息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小农经济;差序格局;乡土社会
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跨过原始的渔猎时代,便迈进了漫长的农业社会,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甚至信息时代,但农业依旧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因素。

而农业社会里,形成了以己为核心,“水波似”扩散开去的差序格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土社会结构。

一、小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的农业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从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已经学会向土地乞食。

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我国是传统的大河文明,在黄河的滋养下,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文明,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形成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

农业生产技术实质上都是对农业工具的改进,最终也没能形成西方式的大农业。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农民们都只有一个简朴的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

历朝历代也都对土地做出了政策规定。

到了新中国时期,更是直接进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户,真正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但是也进一步加强了小农经济的根植力度。

二、差序格局
传统的小农业发展,需要的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力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期间,因易受到的来自自然力和其它外部因素影响,更需要家庭或者家族合作来对抗。

这样的小农经济特点下,差序格局逐渐形成。

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言的,带有“气”的中国传统社会格局。

团体格局,顾名思义,是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个框架,也就是一个团体,每个个人在团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保证团体正常的运行。

差序格局则不同,它是由一个人为核心,“波纹似的”向外扩散,分别是自己,家人,熟人和陌生人。

之所以称之为差序格局,就是因为这样的划分使每个人在社会格局当中地位都有所差别。

三、乡土社会
所谓乡土社会,并非是字面上所指的与泥土有关的社会,也不是单纯的农业社会,而是指在农业影响下,具有有关于土地特质的社会,及其社会结构和特征。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一开始便谈论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即对于土地依赖。

中华民族是从土地中发展出的民族,在骨子里有一种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以至于形成了一丝“土气”的自我特色。

故以乡土冠以中国传统社会之名。

(一)土气
所谓土气,不是指土地上人们的不开化,而是指他们的一生都是几乎都是围绕土地而转。

在一辈子围绕土地忙碌中,土地上的人们不需要行千里路,也不需要读万卷书,一切都是从淳朴的泥土中习得。

老一辈的经验通过田间地头口口相传,人们也没有对于文字的需要,也没有对外界的探索动力,渐渐地会在某一片土地上形成一定大小的群落,即是村落。

在村落里,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也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更加形成不了对文字,对文化的需求,这也就更加切合其“土气”特征。

(二)熟人社会
所谓熟人,是相对于陌生人来说,在差序格局中已经提到,熟人是差序格局的第三级,是指虽未有血缘关系,但是在日常接触中互相认识并有一定了解的群体。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熟人对于个人来说是家庭关系之外的补充,是社交关系网络的扩展。

村落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熟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费孝通先生写道“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通过农业协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形成这种亲切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展了他们的熟人,熟人社会也便形成了。

(三)家族
传统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而家庭的扩展逐步形成庞大而复杂家族。

但家族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高级组织单位,它在社会的更广泛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人的教化方面,从孔孟时期,中国一度的思想界主流——儒学,就在提倡推己及人。

在孔子的表述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从个体出发,由对父母、对子女、对兄弟、对友人等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中总结出一般真理。

在一个家族内部,这也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家族又兼着教化族内成员的责任,家族内部会形成差序格局,或者说等级差别,有所谓的家族老者对家族成员进行教化。

在处理人际纠纷方面,家族依旧作用突出。

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家族长老具有绝对的权威,家族内部,家族之间的纠纷,最终几乎都是通过长老的途径得以解决。

当然,这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无讼”,即几乎没有对于法律的寻求。

多是在双方的调解下寻求矛盾的解决,当然,这也是和礼俗社会相适应。

(四)血缘社会
其时,从农业社会发展过来,所形成的差序格局下,除却个人以外的就是家人,即与个人有血缘关系的群体。

血缘关系是人类生来就具有的,一生也不能摆脱的关系。

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相较于熟人关系的互相了解的交流基础,血缘更加稳定可靠。

但这也形成了传统社会的一个弊病——任人唯亲。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同姓人家形成的村落,选举村落领导绝对不会选择外姓人员,无论这个外姓人员多么有才
干。

这就是血缘关系在传统社会当中的深刻影响。

(五)德礼
传统社会虽然是以差序格局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但是仍然形成了诸多社会准则和秩序要求,以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社会这个大集体当中,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了公认的道德法则来维持运行的。

这种道德,大可以到治国理政,成为国家规则,小可以到个人的为人处世,成为内心法则。

但是,先民们还用另一种秩序来规定个人行为和社会运行,那就是礼。

所谓礼,和道德不一样,道德是全社会所有人公认的,共同遵守的,但是礼可能是一方水土一种礼制。

但由于继承于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礼又确实对于个人行为起到了道德规则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带着农业文明的显著特征。

在日复一日的变迁中,这些特征逐渐沉淀,形成了以熟人社会为代表的乡土文化。

而在这种乡土文化的熏染中,礼俗社会形成,家族体系壮大,德礼无讼的社会特征形成。

当然,在农业文明的逐渐发展和兴盛中,中国社会也逐步向前,并将乡土气息内化为自身民族独特的气质。

【参考文献】
1、刘世定,“《乡土中国》与‘乡土’世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4卷
第5期,2007年9月,P121到P130。

2、陈柏峰,“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社会》,第31卷,2011年第1期,
2011年1月,P223到P241。

3、柴玲、包智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第27卷第2期,2010年3月,P44到P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