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同步教学课件:10.3从数据谈节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略)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5794 2.75104≈21.1%>20%,所以发生了“水危机”。
【预习导学】
用水量 (亿立方米)
4000 3000 2000 1000
0
3664 农业用水
1401 工业用水2008年
其他, 0.94%
淡水, 2.53%
地下水, 22.40%
人类用水, 0.40%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盖, 77.20%
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预习导学】
一、自学指导 1、自学1:自学课本P154-156页,阅读教材中的
资料后,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 列问题。15分钟 ①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样? ②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样? ③我国不同年份全国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样?
【预习导学】
应注意体现数据的作用,尽量用数据、统计图表 等代替文字叙述,使报告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 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某校学生准备调查初中2012级同学每天(除课 间操外)的课外锻炼时间。
【合作探究】
①确定调查方式时,甲同学说:“我到1班去调查全体同 学”;乙同学说:“我到体育场上去询问参加锻炼的同 学”;丙同学说:“我到初中2012级每个班去随机调查一 定数量的同学”,请你指出哪位同学的调查方式最为合理。 约40分钟
④根据国外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 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 2008年是否会出现“水危机”。
解:①画扇形统计图 ②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农业和 工业耗水量. ③全国生活用水量用拆线图表示:(见教材) ④2008年我国用水量为3664+1401+729=5794(亿立方米)
【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 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
1、讨论工农业生活及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2、结合前面的统计图表和调查结果,拟写一篇调查
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水资源浪费 的情况以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
【合作探究】
点拨精讲:撰写课题报告,可以采用不同形式,但
【预习导学】
④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调 查的人均日用水量能否作为全国人均用水量呢? 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 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⑤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 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上述标准计算,这些水 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⑥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 与描述
10.3 从数据谈节水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集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回答问题。
2、学生收集全班同学各个家庭人均用水量, 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回答问题。
3、要求学生讨论合理可行的节水方法。 4、能写出活动总结报告。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 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数据的基本过程。
【预习导学】
2、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月 用水量,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设计的调查问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②抽样的样本容量是多少?如何抽取样本? ③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画频数分布直
方图,并指出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最 多,在哪个范围的最少,这个范围的家庭个数各 占被调查家庭的百分之几?
及以上 ②他们采用了最为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绘制出如图
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合作探究】
人数
12
10
10
8
6
4
2
0 基本不参加
0 约10分钟
9来自百度文库5
约20分钟
约40分钟及以上时间
约40分钟 及以上
③若该校初中2012级共有240名同学,请你估计其 中每(除课间操外)课外锻炼时间不大于20分钟 的人数,并根据调查情况向同学们提出一条建议。
【预习导学】
点拨精讲:①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包括年、月、日均用水量,
问卷中可以就人们是否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设计问题,也 可以就人们是否有某种浪费生活用水的不良习惯(洗脸时 水龙头是否一直开着)设计问题。②抽取的样本容量要适 当,并且各个年级、班级都要抽取若干名;④计算全校同 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由于各地用水有差异,所 以不能作为全国人均日用水量,用水标准需计算再比较; 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