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020年03期总第495期
ENGLISH ON CAMPUS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文/王建君 王冬兰
【摘要】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反映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面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竞争与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改革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京津冀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建君(1970.07-),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冬兰(1981.07-),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河北省张家口市科技局市级财政资助科技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京津冀区域人
才合作”战略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110381-2。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明显
加快。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人才资源的区域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已成共识。
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带动和加快人才互相流动、开发和合作的步伐。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需求,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优势,构建具有一定特点的模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河北省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时代精神,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的。
为此,河北省高等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
通过组
文中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写作。
以此类推,反复循环,从课堂讲授到内化吸收再到隔堂讨论,内容涉及听、说、读、写、译,这种对分课堂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既全面学习了英语语言,又了解了英美文化,继而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学期末对实
践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学生对“对分课堂”的适应性、课堂参与度、课后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评
价。
调查显示,89%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这种教与学的新模式,79%的学生认为课堂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69%的学生表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24.8%的同学认为课后的作业量较多,84.3%的学生希望未来可以继续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实践班英语期末成绩也整体高于上一学期,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更重视平时课堂的参与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上课睡觉和玩手机
的现象几乎为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内容输入的次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内化吸收知识,“隔堂讨论”让学生有备而来,提高了讨论质量的同时,互动与合作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升,因此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自信心极大地增加,对知识的掌握也
更加牢固。
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对于教师而言,对分课堂使得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的压力减轻了,同时也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分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主反思的习惯。
不可否认,对分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讲授时间减少,因而如何精练讲解、如何布置讨论话题作业、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探讨,如何有效组织课堂等,促使教师不断挑战,实现自我提升。
五、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
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对分课堂模式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6,12.[2]孔冉冉.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138-139+155.
[3]赵秀芳.对分课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08-111.
[4]罗红霞,丁丽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5):69-70.
2020年03期总第495期
ENGLISH ON CAMPUS
建区域内优质的高校联盟、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创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深入,要求我们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河北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京津冀区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河北高校要与北京及天津等知名高校实施联合办学,参照目前已有的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京津地区高校的师资、设备、信息、科研项目等优势,加大学生的校际交流,通过二次考核,实现“一人双证”乃至多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和谐统一发展。
2.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河北省及京津地区高校的传统专业优势,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要打破专业和区域壁垒,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促进文理渗透,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注重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
3. 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可充分利用河北的地域优势,在京津地区周边,建立若干个大学园区,使其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创新科技的动力引擎,同时也是联合办学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地发现和探究知识的活动,最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河北大部分院校现行的高校专业设置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经验而形成的,它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专业设置过多、过窄、过细,“专门化”色彩太浓。
学生过早进入专业,知识面狭窄,结构不合理。
由于“通识基础”薄弱,学生难免产生思维缺陷,视野不够宽,认知和实践能力不强。
根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增强适应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要求,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专业调整,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减少了专业种类,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通识教育的内容,并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京津地区的高校目前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河北省高校应借鉴京津地区高校的成功经验,发挥区域人才合作优势,实施联合办学,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发展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
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拓宽本科专业的口径,设置一批跨学科专业。
在本科第一阶段突破专业的限制,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逐步推出计算机+x、生物十x、外语+x、x+信息、x+管理、x+法学、x+经贸等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京津冀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从容地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人生的成功,同时也满足了京津冀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办法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建立京津冀区域内高校统一的教育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评估的合力作用,建立一套有效而规范的管理办法,保证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京津冀区域内的高等学校应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年度统计并及时公布,作为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
另外,还要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统一的社会评估制度,复合型人才质量怎样,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最有评价权。
通过访谈、座谈会、毕业生问卷调查,以及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总结交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毕业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形成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总之,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反映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鉴于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或者其他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河北高校应从京津冀区域的实际需求出发,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京津冀区域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努力培养造就有特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海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2006.
[2]郭秀晶.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行动研究与战略构想[J].北京:北京教育,2010(12).
[3]李化树,黄嫒嫒.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架构[J].北京:大学(学术版),2010(6):29.
[4]李运昌,黄东民.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
[5]刘西平,陈丽敏.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适切度研究[J].沈阳:青年科学,2014(02). [6]蒙成民.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11(4).
[7]吴岩,王晓燕等.探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思考[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0(8).
[8]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50.
[9]叶桂芹,张良平.联合学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D].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78-79
[10]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沈阳: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2):120
[11]庄士英,周俊琴,崔艳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北京:教育研究,2009(11):32-3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