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一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三⼀轮复习
区域地理环境与⼈类活动
⼀、区域地理环境对⼈类⽣产和⽣活⽅式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概念:是指⼀定范围的空间单位,指⼈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定的指标和⽅法划分出来的。
(有⼀定的⾯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内部特征相对⼀致)
2.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区域是各地理要素互相作⽤、互相影响⽽形成的⼀个整体.
差异性:任何⼀个区域都有⾃⼰的特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
开放性:任何⼀个区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存在的,都必须与其他区域发⽣各种联系(⽋发达区域给发达区域劳动⼒、⾃然资源,发达区域给⽋发达区域资⾦、信息、产品等)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的:提醒⼈们在制订可持续发展⽅案时,应关注当前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
初期阶段---以某⼀⾃然资源、便利交通、优势⼈⽂资源,形成引⼒因素,吸引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地关系协调。
成长阶段---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变得复杂,物质、能量的输⼊、输出⼤幅度增加,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扩展。
⼈地关系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地关系严重不协调。
再⽣阶段---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增长点。
经济复苏措施:运⽤新技术,改造传统⼯业部门;⼤⼒发展增长潜⼒⼤、效益好的新兴⼯业部门;发展⾼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重⼯业向⾼科技产业⽅向发展
划分依据
主要省区
位置范围
名称
北⽅地区南⽅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体位于400毫⽶等
降⽔量线以东、秦岭
-淮河以北
位于青藏⾼原以东,
秦岭-淮河以南
⼤体位于400毫⽶
等降⽔量线以西,
昆仑⼭-阿尔⾦⼭
和长城以北
位于横断⼭以西,喜
马拉雅⼭以北,昆仑
⼭和阿尔⾦⼭以南
东北三省、黄河中下
游地区,⽢肃东南部
和江苏、安徽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部
沿海和西南各省
内蒙古、新疆、宁
夏和⽢肃西北部
西藏、青海和
四川西部
我国季风⽓候区的北
部,1⽉0℃等温线和
800毫⽶等降⽔量线以北
我国季风⽓候区的南
部,1⽉0℃等温线和
800毫⽶等降⽔量线以南
⾮季风⽓候区,深居
内陆,400毫⽶等降⽔
量线以西
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候寒冷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
⼀.地理信息技术:
1.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组成:RS 、GPS 、GIS
3.应⽤:(1)、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然灾害防御监测、国⼟资源管理、国⼟开规划等。
(2)、⼤众化应⽤:汽车导航等⼆.遥感技术及应⽤ 1、概念(RS ):⼈们利⽤⼀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感知。
是⼈的视⼒的延伸。
2、遥感原理: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的全过程。
如下图
3.⼯作流程:
4.类型:
(1).航空遥感器—在⼤⽓层中飞⾏的飞⾏器。
包括⽓球、⽓艇、飞机、滑翔机、直升机等。
(2).航天遥感器—⽤于航天飞⾏的飞⾏器。
包括⼈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
5.遥感的特点及应⽤
(1)特点:探测范围⼤、速度快,周期短(能反应动态变化)、节省⼈财⼒、受地⾯限制条件少、信息量⼤、⽤途⼴。
(2)应⽤:现已⼴泛应⽤于各种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
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量的数据图象。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
1.概念:利⽤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导航、定位的系
2.组成: a.空间部分——卫星星座(24颗)b.地⾯控制部分——地⾯监控系统
c.⽤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3.特点:全能性(海陆空、航天),全球性,全天候(不受天⽓、⽓候限制)连续性,实时性
4.作⽤——确定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度)、速度和时间
⽬标物
→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传感器
→收集
∣→
传输
→
地⾯遥感系统
→
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
∣→
成果
→
∣
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四、地理信息系统及应⽤(GIS)
1.概念:指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是地图的延伸。
2.⼯作程序:信息输⼊——数据处理——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可视化表达
3.应⽤领域:⽬前已成功地应⽤到了包括资源管理、⾃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油和天然⽓、教育、军事等九⼤类别的⼀百多个领域。
在美国及发达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遍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灾害预测、投资评价、城市规划建设、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
五.“数字地球”简介
1.指把整个地球信息进⾏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数字地球指的是建⽴⼀个地球信息模型,将地球上每⼀⾓落的信息都收集、整理、归纳,按照地球地理坐标建⽴完整的信息模型,⽤⽹络联结起来,使地球上的每个⼈都可以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地球宏观和微观的各种情况。
数字地球中包含有⾼分辨率的地球卫星图像、数字化的地图以及经济、社会和⼈⼝统计的信息。
1、3S
联系:相互独⽴,相互促进
区别:RS------
GPS---
GIS-----
2、3S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计算机通讯技术
RS
GPS
GIS
获取
空间定位
分析、处理、
管理、应⽤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数字地球⽀
撑
基础
获取信息
空间定位
对信息分析、处理、管理、应⽤
区域的⽣态环境建设⾃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荒漠化
1、含义:荒漠化是⼀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地退化。
2、形成原因:它是⽓候变异等⾃然因素与⼈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的产物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地沙漠化、⽯质荒漠化和次⽣盐渍化。
4、分布:⼲旱、半⼲旱地区(⼤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古长城以北)
5.⼲旱为主的⾃然特征(⾃然特征)
(1).原因:深居内陆,并有⼭岭阻隔,海洋⽔汽很少输送到这⾥;因此年降⽔量很少,从东部400㎜减少到西部200 ㎜以下,且蒸发旺盛
(2). 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新疆的绿洲分布在内陆盆地的边缘或⾼⼤⼭脉的⼭麓地带天⼭北坡属于迎风坡,⽔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降⽔量随⾼度升⾼⽽增加。
绿洲分布较⼴。
南坡降⽔少,沙漠⼴布,绿洲零星。
⼭地降⽔和冰雪融⽔成为绿洲农牧业⽣产的主要⽔源。
6.⼈为原因:⼈类活动在荒漠化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受害者。
产⽣荒漠化的⼈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资源等不合理开发利⽤以及⼈⼝激增。
(引⽔灌溉导致地下⽔位上升,⽓候⼲旱导致⼟地盐分聚集形成次⽣盐渍化)
7.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总体思路:⼈与⾃然的协调----防治的核⼼
(2)⼯作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荒漠化的⼟地⽣产⼒
(3)整治模式:确⽴明确的整治⽬标,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4)原则:坚持维护⽣态平衡与提⾼经济效益相结合;治⼭、治⽔、治碱、治沙相结合。
(5)措施: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综合治理。
(6)具体措施:合理利⽤⽔资源,利⽤⽣物措施和⼯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增长⼆.能源资源的开发
1.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世界能源消费以⽯油和天然⽓为主。
2.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优势:储量⼤,分布⼴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开采条件: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规模机械化开采和露天开采
(3)市场条件: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4)区位条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主要能源消费市场,市场⼴阔。
(5)交通条件:位置适中,有多条铁路线通过,交通便捷。
(⼤秦铁路,神黄铁路,焦—兖—⽇铁路)
3.能源基地建设
(1)扩⼤煤炭开采量(2)提⾼晋煤外运能⼒(3)加强煤炭的加⼯转换
(4)建设坑⼝电站;发展炼焦业
4.⼭西能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产结构单⼀——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综合利⽤
(2)环境问题突出——环境保护与治理
(3)环境保护与治理——引黄⼊晋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煤的利⽤技术:推动清洁燃烧和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提⾼煤炭的综合利⽤技术和废物利⽤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A、对原有的重化⼯业进⾏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附加值⽅向发展B、⼤⼒发展农业、轻纺⼯业、⾼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业的⽐重
(3)三废的治理
6.能源综合利⽤的结果
⼭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化⼯、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业逐步超过采掘⼯业⽽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7.其他地区例⼦: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低⼭丘陵的⽔⼟流失;东北平原的⿊⼟肥⼒下降等等。
华北地区的⽔资源短缺;东北地区的热量不⾜;西北地区⽔源不⾜;青藏⾼原地区的热量不⾜;南⽅低⼭丘陵、云贵⾼原、横断⼭区等地区的地形等等。
长江三峡⼯程:移民问题、⽣态问题(淹没、⽔⼟流失和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泥沙淤积、三峡景观、⽔⽣⽣物、蚊⾍孳⽣)等。
华北平原的盐碱化:⾃然:地势低平,⽓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为:不合理的灌溉。
西北的荒漠化:⾃然:⽓候⼲旱,多⼤风天⽓;⼈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流域内⽔资源的不合理利⽤,造成植被的破坏。
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然:有的年份流域内多降⽔,流量⼤;蓄洪、泄洪能⼒不⾜;⼈为:中上游植破坏,⽔⼟流失,使中下游河道淤积,泄洪能⼒下降;围湖开发等使湖泊蓄洪能⼒下降等。
黄⼟⾼原⽔⼟流失的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地利⽤结构;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整治:营造长江中上游⽔⼟保持林,控制⽔⼟流失,修建⽔库,控制洪⽔;中下游加固⼤堤,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提⾼湖泊的蓄洪能⼒等。
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纳西河流域)
1.治理前的⽥纳西河流域
(1)⾃然地理条件:
位置:中低纬度、距墨西哥湾不远、俄亥俄河的⽀流,美国东南部的主要河流。
⽓候:亚热带季风⽓候,温暖湿润,⽔量⼤,冬春多⾬,夏秋降⽔较少,⽔量不稳
地形:上游⼭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排⽔不畅,地形起伏⼤。
资源:⼟地肥沃,⽔能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铜矿和锌矿等矿产资源。
(⽔⽂特征:⽔位、流量、含沙量和冰期,影响因素:地形⽓候植被)
(2)⼈⽂地理条件:⼈⼝激增------掠夺式开发-------⼟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经济贫困落后
(3)经济基础: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有⼤⽚牧场,农业基础好;流域实⾏⽔⼒发电;⼲流是美国内陆⽔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4)流域衰退原因与结果:20世纪初,东部⼭地铜矿开采,造成⼭林被毁,⼤⽓、河流、⼟地遭到污染,⽔⼟流失加剧,洪灾频繁,农业衰落,变成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
2.⽥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以⽔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结合,可以发挥综合效益。
(2)制约因素:集中在洪涝灾害频繁、⽔⼟流失严重和环境污染加剧等⽅⾯,其中尤其是洪涝灾害,对流域的⽣产和⽣活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
(3)流域逐步开发的内容:利⽤丰富的煤炭,就近兴建⼤型⽕电⼚,⽔⽕互济,在沿河两岸布局冶⾦、化⼯和核⼯业等⾼耗能、耗⽔的产业。
利⽤⽔运条件的改善,加强域内外经济联系,吸引⼤量资本进⼈流域,发展经济。
开发⼟地资源,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发展肥料⼯业、农业、林业,进⾏⽔⼟保持,提⾼⼟地⽣产⼒。
重视环境保护
(4)具体策略和结果:
具体策略:①⽴法为流域整体开发提供法律保证。
②合理安排流域开发时空序列。
③以⽔资源和⼟地资源为开发主线进⾏综合开发。
④确⽴适合流域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结果:农业的⽐例⼤幅度下降,发展⾦属加⼯、机械、橡胶、造纸等⾼能耗制造业,集聚在沿⽥纳西河的河港城镇,形成⼯业⾛廊;发展旅游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产业;注重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
(5)⽥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航运,防洪,发电,旅游,灌溉
(6) ⽥纳西河流域的核⼼:梯级开发
梯级开发:河流梯级开发主要是对河流⽔能的开发。
在河流径流量较稳定、丰富的河段,河流落差集中、⽔急滩多河段,依地
势⾼低依次建设多个⽔电站,充分利⽤当地的⽔能,同时兼顾防洪、航运、灌溉、⽔产等综合效益,这样的河流开发⽅式叫梯级开发。
4.⽥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
(1)建⽴跨⾏政区的、具有经营管理权的流域开发管理机构。
(2)以⽔资源为中⼼的综合开发。
在流域开发中,⽔资源的开发利⽤与流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会随着⽔资源的开发利⽤⽽不断得到加强。
(3)形成合理的点—线—⾯的时空开发结构。
流域开发是⼀个相当长的开发建设过程,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建设与整体开发的关系,在时间序列上和空间范围内,都要有步骤、有侧重地发展。
(4)⾛流域整体协调发展之路。
流域开发应当应⽤系统科学⽅法和⽣态学的观点,把全流域作为⼀个系统的整体,处理好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与保护⽣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5.概念:
流域:指供给河流地表⽔源的地⾯集⽔区和供给地下⽔源的地下集⽔区的总称,⼀般指地⾯的集⽔区。
⽔系:指河流⼲流、⽀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底下暗河,彼此相连组成的庞⼤系统,它汇聚全流域的地表⽔和地下⽔,最终注⼊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系由⼲流和⼀系列⽀流组成,流⼊⼲流的⽀流叫⼀级⽀流,流⼊⼀级⽀流的是⼆级⽀流。
分⽔岭:相邻流域间的⼭岭或河间⾼地。
四.区域农业发展(我国东北地区)
1.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的地⽅。
我国领⼟的最东端也在这⾥。
(2)范围:包括⿊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治区东部,是⼀个⾃然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
(注:与政治区划中的东北不同)
(3)⽓候条件:类型: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候
特点:冬季寒冷⼲燥、夏季温暖多⾬,⾬热同季
对农业影响:⼀年⼀熟,易受冷害,喜凉作物,春播,夏管,秋收,4⾄10⽉⽣长
(4)地形、⼟壤条件:
地形特点:⼭环⽔绕、沃野千⾥
西部⾼原地势平坦,降⽔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内蒙古⾼原东部)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阔,⾯积占全国平原总⾯积的?.,居我国三⼤平原之⾸
周围⼭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为我国三⼤林区之⾸
⼟壤肥沃:⿊⼟、⿊钙⼟⼴泛分布,⼟层深厚,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农业⽣产。
(5)社会、经济条件:
①⼯业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业,如亚⿇纺织、⽑纺织、乳品加⼯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推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密度⼩,⼈均耕地多。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候、地貌、植被和⼟壤等农业⽣产⾃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产⽅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农业⽣产区。
东北地区年均温⾃东南向西北、从平原向⼭区递减;降⽔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纬度——热量,受冬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分
(1)⽔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源充⾜的地区。
东北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稻的⽣长期。
(2)畜牧业: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长旺盛,冬季枯⼲,造成⾷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和种植业结合,废物互⽤,充分利⽤资源;③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建议:①⼈⼯种草,改良畜种;②划⽚轮牧,退耕还牧;③增打机井,保证⼈畜饮⽔。
3.⼤规模专业化⽣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规模专业化⽣产的突出特点)
(1)⼤规模机械化⽣产:农场经营规模⼤━→机械化⽣产
(2)地区专业化⽣产:农业⽣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基础。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播种⾯
积占总耕地的65%,以⽟⽶、⼩麦、⽔稻为主。
受内部地理条件侧翼的影响,形成了专业化分区。
⽟⽶:松嫩平原,这⾥已经形成我国著名的“⽟⽶带”
⼩麦: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麦以春⼩麦为主
⽔稻:东部的⼭间河⾕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型灌区
4.农业发展⽅向: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向:
问题:⼈⼝激增━→⾼强度的农林开发━→⼟地的不合理利⽤━→农业⽣态环境退化
可持续发展⽅向:必须从改善农业⽣态环境⼊⼿,坚持开发、利⽤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态效益的统⼀
(2)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向与重点的⽐较:
五.⼯业化、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1.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业化与城市化,以
带动相邻区域以⾄全国其他地区⼯业化与城市化。
2.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产业所占⽐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重不断上升;在⼯业内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重不断上升。
(2)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交通劳动⼒⼟地市场国际分⼯
(4)全国最⼤的侨乡
3.⼯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三⾓的⼯业化
第⼆阶段
主导产业:⾼新技术产业
六.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规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过渡
实⾏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劳动⼒数量、质量、价格的地区差异;劳动⼒因素的不断变化。
内部交易成本:对⽣产组织、职⼯培训、与其他企业和地⽅服务⾏业(包括政府)打交道的投⼊。
市场:开辟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市场满⾜不了发展的需要;打破贸易壁垒。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国可将⽣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对象国可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分⼯与合作:不同经济⽔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产业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由于同⼀产品的⽣产活动⽽联系起来。
产业转移国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环境污染伴随着产业转移⽽在对象国扩散;产业转移对象国部分乡村地区变成⾼度⼯业化地区。
产业转移对象国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区域差异资源差异(赋存量) 经济差异(需求量)
(2) 西⽓东输:
原因:我国能源资源⽣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油⽓资源开发战略重点的转移
影响: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对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改善城市⼤⽓环境,提⾼居民⽣活质量;促进能源⽣产,轻重⼯业的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程是西部⼤开发的⼜⼀⾻⼲⼯程,指开发贵州、云南、⼴西、四川、内蒙古、⼭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资源,并输送电⼒到⼴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塘等电⼒紧缺地区。
通道:中部通道:将三峡和⾦沙江⼲⽀流⽔电输往华东地区。
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河的⽔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东。
(4)“南⽔北调”⼯程
原因:华北地区⽔资源紧缺的原因分析。
华北平原⽔资源紧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南⽔北调⼯程对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南⽔北调⼯程对区域环境可能产⽣的影响。
南⽔北调⼯程实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程需要的资⾦和技术保障。
⼯程的配套设施建设。
源头、沿线的管理和⽔资源保护。
⽔资源到达华北平原的分配和管理。
南⽔北调⼯程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影响?
对长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分析。
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沉积的影响以及对长江航道的可能影响。
对区域⽔资源利⽤的影响。
其他尚不可预知的影响
东、中、西三线的优缺点⽐较:
西线中线
东线现有条件⽔质调⽔量利⽤现有河道,
但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量⼤
较差
京杭运河及⼀些平⾏的湖渠
利⽤现有⼯程,施⼯较简单且能⾃流供⽔,但线路长
可供应黄淮海平原⼤部分
较好
丹江⼝⽔库三峡⽔库
线路短,但地处
⾼寒地区,需建⾼坝,打超长遂洞
⽔量有限很好
⽆
⼯程量
南⽔北调⼯程实施以后对受⽔区的主要影响有哪些?(从经济、⽣态、环境等⽅⾯来分析)社会:改善投资环境,缓解城乡争⽔、地区争⽔、⼯农业争⽔的⽭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综合各项效益,按⽬前价格⽔平,南⽔北调⼯程年均经济效益约600~800亿元;⽣态:增加供⽔,美化环境,改善居民卫⽣条件,可有效遏制因缺⽔造成的⽣态环境恶化; 分析⼯程实施可能产⽣的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东线调⽔的影响:枯⽔期长江⼝咸潮河段将有所增长;废黄河以北地区存在局部地区⼟壤次⽣盐碱化,要采取渠道防渗和灌区排⽔等措施;输⽔沿线的⽔质保护,是东线⼯程的⼀个突出问题,防治⽔污染。
中线调⽔的影响:枯⽔期径流量减少,对各种取⽔、航运和⽔环境容量有⼀定影响,需要通过补偿措施和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开发予以解决。
占⽤⼟地和移民较多,可以通过妥善的⼟地调整和移民安置解决。
西线调⽔的影响:调出区损失部分⽔能,以及淹没部分草场和造成少量牧民搬迁。
整体上,南⽔北调⼯程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通过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其不利影响可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于⼀些现在还难以预测的影响问题,可在今后实践中继续研究解决。
七.区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亚马孙热带⾬林) 1、了解⾬林⽣态的脆弱性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林群落⽣产⼒⾼⽣物循环旺盛
(2)表现:⼟壤贫瘠,⾬林⽣长所需要的养分⼏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了解⾬林破坏的原因及表现
(1)根本原因:⼈⼝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达国家的⽆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段 (2)直接原因:⼈类的开发
3、讨论⾬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②开发—利于当地⼈在短期内提⾼⽣活⽔平
③最佳⽅案:保护性开发.当前背景下⾸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位。
坚持可持续的⾬林开发
知识结构:
分析区域问题的⽅法:
1.⼀般问题:
2.流域问题:
3.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思路:分析背景条件
—分析资源的开发利⽤状况
—明确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找出问题,分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策略
三个要点:1、分析某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储量、质量、分布、开采条件,以及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分析其开发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2、通过分析某资源的开发利⽤状况,明确当地资源对本区域、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开发利⽤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3、通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的综合利⽤,成功经验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具体措施,明确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举例:我国⼭西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5.区域农业⽣产
思路:农业⽣产条件—⾃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法和途径
(1)综合考虑⾃然、区位、社会经济、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
⽬标: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形成特⾊的⽣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态效益的统⼀
书本习题:
1.东北⼤⽶因质量优⽽⼴受市场欢迎,这与⽓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昼夜温差⼤,作物⽣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候寒冷,农作物病⾍害少,⼏乎不需施⽤农药,天然具有绿⾊⼤⽶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产季节性较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物⼒投⼊农业⽣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还可以进⾏农⽥基本建设和⽔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区相⽐,热量条件是东北的劣势,但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的优势。
试分别举例说明。
劣势:热量不⾜,作物品种少,⼀年⼀熟;冬季长⽽寒冷,牲畜缺少饲料。
优势:冬季休耕利于⼟壤积肥;春季积雪融化,缓解春旱,利于春播。
4.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洲⼤⼒发展出⼝创汇农业:这⾥地势低平,⽓候暖湿,⽔源充⾜,适宜⽣产鱼类、禽畜、花卉、蔬菜;邻近港澳,市场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