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
完成时间:2011年8月20日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
本校作为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和工艺工装设计能力,了解先进的信息化制造技术与自动控制,适应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担当机械加工工艺员、质检员、绘图员、机床操作工、工装设计及维修等工作岗位。
2、前导后续课程关系
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机械制图、机械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后安排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正确地选择公差配合以及选用量具进行技术测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中零件检验及精度分析的专业核心能力。
3、学生基础及特点
本课程开讲时,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一定认识,专业知识还未成熟,专业技能渴求度高,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技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有待提高;学生主动性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高,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待培养,协作组织等关键能力正在构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及完成任务的能力需提高,学生正在走向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自我构建的“探索期”。
合理改革运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任务驱动,可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很迫切!
4、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目标
(1)定位: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确定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我院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
重要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突出扎实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知识目标:
(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2)掌握本课程中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
(3)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几何量公差与配合;
(4)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
(5)掌握常用测量器具的种类、应用范围检测方法;
(6)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政策法规。
(二)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目标:
(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2)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
(3)具有设计光滑极限量规的能力。
(三)职业关键能力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时与学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设计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需50课时,实验课学时需12课时,总共需62学时。
总学分为4分。
2、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训是使学生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和调整测量器具的能力,巩固有关公差标准的理论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安排上,将实验安排在有关章节讲授之后进行。
学生在实验中,应亲自动手操作,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之前应根据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做好预习。
(教师作必要地抽查),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守则,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
3、教学情境与安排表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规定的内容通过预习、课堂教学、做规定的作业和实训来完成学习。
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40%,主要考核作业和实训任务完成的质量;期末考试占60%,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
四、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学生
应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及重要性,提高对本门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应认真备课,组织好教学。
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
应讲清楚本课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讲授与自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全
面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
开展课后答疑,有条件还可在学生的机械
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强公差与配合选择与应用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
生应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是巩固概念、训练技巧、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重要手段。
要求学生必
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应及时检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五、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逐步建成虚拟的数字化“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现所有“教、学、做”教学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主要依托我院校办工厂的产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1.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课程目标、形成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2.完善项目驱动和现场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多功能工艺工装实训室与机械加工实训室建设。
3.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循序渐进地开展应用性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六、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张信群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7 。
2、参考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编,农业出版社。
3、国家相关计量标准、手册、计量器具说明书。
七、其它必要的说明
1、教学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之一,针对本课程基础性和工程性的特点,我们采用现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策划,注意授课方法的选用与改进、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2). 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循序渐进,将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工程意识。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我院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博西华班、东菱班),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企业用人目标实施教学;实现了培养对象与企业的零距离。
且我院与多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培养计划、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就业方面相比其它院校有很大的优势。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一是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二是把企业的生产资源转化为学院的教育资源,扩大学院的教育资源,提高职业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是学生可直接接触到新设备,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技术发展前沿。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现有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PLC实验室、管控一体化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测量测绘实训室等6个实实训场所,承担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实验、实训任务,实验开出率达100%。
其中测量测绘实训室是专门为本课程教学提供的实验、实训场所。
经过几年来不断的发展建设,,目前已拥有充足的游标卡尺、高度尺、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内径百分表、万能角度尺等通用量具,并且拥有整套量块、正弦规、合像水平仪、双管显微镜等专用、精密的测量仪器,能够保证本课程学生的实验、实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