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纹——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夔纹” 新识
夔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重要纹样,一般指张口、一足、卷尾的动物侧面形象。

“夔纹”这一名称早在《西清古鉴》等清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但大多使用混乱且无定规。

首次系统、明确地将商周青铜器纹样划分出一类“夔纹”来的,当属容庚先生。

他在《商周彝器通考》及随后的《殷周铜器通论》中,根据《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及《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而将“像龙的形态,有一角和一足”的动物纹样称为“夔纹”,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

容氏对青铜器纹饰所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定名的开创性工作,为纹饰研究定下了基调,此后学者便将夔纹视为与龙有关的纹饰。

由于“夔”在观念中是像龙的一种动物,其最突出的形状特点是“仅有一足”,所以人们就将青铜器上这类仅有一足的动物纹样称为“夔纹”,后来连带着二足、无足的不能辨识的动物形象也都被冠以“夔纹”的名称,并且自然而然地被作为龙纹的一类。

可以看出,不论是初始时“像龙的动物”还是成为共识的“龙形的一种”,“夔纹”所指代的动物形象都离不开“龙”这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神话动物。

依朱凤瀚先生的归类,殷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见的夔纹可分为3型6式,其中除Ab型较为复杂,“躯干背上生出刀状羽翅”之外,其他5种形式的夔纹,均为短身、首向前、张口、卷尾,背上无刀状羽翅。

(图一,2~5)对这类“无刀状羽翅”的夔纹进行形态上的考察,却发现这类夔纹、尤其是体躯下接有双足的一类动物侧身像,其形态所反映的特点却未必像龙形,甚至与龙无关。

仔细比较所谓的夔纹与青铜龙纹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别。

马承源先生说“凡是蜿蜒形体躯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

(《中国青铜器》,2003)其中形象最为确定、表现最为完整的纹样,当为一类饰于青铜盘内底的“蟠龙纹”。

以安阳小屯M18:14上的龙纹为例,该龙纹头部刻画非常仔细,有两直立伞帽状角、刀形大耳、圆睁大眼、尖状鼻和虬曲的胡须,面部填以卷云纹;躯干蜿蜒细长且无足,躯体表面用填雷纹的菱形表示鳞片。

通常所称的“夔纹”,其形态表现为大口、卷唇、獠牙、无角、有耳、短躯、双足、卷尾,以及常两两相对等一系列特征。

这些形态与构图特点,与商周时期的虎纹近乎一致,而与双角、双耳、尖鼻、虬须、长躯的龙纹判然有别。

因此,通常所称的“夔纹”或“夔龙纹”,其表现的应该是虎的形象而非龙形。

近日朱乃诚先生攥文,对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玉龙”形态作了考察,认为其实为虎形玉器而非玉龙。

(“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论文)而对夔纹形态的考察,表明青铜器纹样的认识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可见上古时代许多虎的形象常被解读为龙的形态,这大概因为龙这一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动物更容易被用来解释遗物中难以认识的图像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