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青浦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陋室铭》《马说》和《小石潭记》这三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韩愈和柳宗元,他们都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

B.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水浒》。

C.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D.《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初新志》是笔记体小说,《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B.《故乡》中的闰土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鲁迅笔下受迫害的旧知识分子代表。

C.《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边塞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和岑参。

D.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既是一封爱憎分明的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3.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琐记》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学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海国图志》的情景。

B.保尔在坚强战士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几经生死,最后在完全瘫痪,双目失明情况下,完成了小说《牛虻》的创作。

C.格列佛在飞岛国看到各种荒诞现象,如在拉格多大科学院,科学家们忙着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将粪便还原成食物,把冰烧成火药等。

D.《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走进由妖怪变化的“小雷音寺”拜佛,悟空被合在金铙之中,唐僧、八戒等人也被擒。

玉帝命亢金龙用角沿铙缝钻入,救出悟空。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兑命》曰“学学半”。

(《礼记》)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郦道元)
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下列有关名著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着浓浓的父爱。

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B.《红星照耀中国》又称《漫记西行》,是英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C.《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

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她爱上了罗切斯特,却因为对方己婚,双方不复相见。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D.《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车夫祥子起落的人生经历,塑造了祥子善良纯朴,热爱劳动,不向厄运低头的坚强品质。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按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_______,_____的景象。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哲理的诗句,请你任意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回忆我的父亲》,完成小题
回忆我的父亲
李开复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

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

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

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

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

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

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

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

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

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
到两分钟就摆好了。

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

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

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

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

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

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2.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3.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4.结尾提到钱穆先生的书法,有什么作用?
5.古往今来,人们歌颂母亲的诗句很多,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是歌颂父爱的却很少。

请你依据本文表现出的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在例句后面写两个连贯的歌颂父爱的句子。

例:父爱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
8.花生失窃记
①晴朗的午后,正在阳台上看书,如一丝飞絮飘过,儿时的一件往事忽然浮现出来。

②那时,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幢旧砖楼里,是个二楼朝东只有 12 平米的小房子,东窗之外,一墙之隔就是个名曰“关虎屯”的村子。

顾名思义,该村的民风想必剽悍难训,你想啊,连老虎都敢关的人还怕什么?但好在有墙,我们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

③一个夏日的早上,妈妈在东窗台晒了满满一簸箕花生。

下午收,却发现只剩一半了,傍晚,我们正百思不得其解,“砰砰砰”,一阵敲门声响起。

④门打开,只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一手拎着麻袋,一手死死攥着个首如飞蓬的黝黑男孩。

那少年低着头,眼睛不停地往四下里搜索,被拽着的手扭来扭去,随时准备挣脱抓着他的铁腕,落荒而逃。

进门坐定后,少年偷偷地抬起头,迅速地瞥了一眼我们那狭小简陋的家,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

面对一脸诧异的我们,老头申明来意:他是隔壁关虎屯的农民,他的儿子和另一个小子偷了我们的花生,等他发现时,花生已经被他们吃掉了不少,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好让他记住: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⑤说实话,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原本我们也猜到花生是被人偷了,而且多半是关虎屯的人,
但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老头在我们眼里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而少年也不过稍稍有点顽劣罢了。

后来,两家大人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一方急着道歉,还要打孩子。

另一方则忙着劝:孩子还小,不懂事,教育教育就行了,千万别打孩子!
⑥而我好奇的是,他们究竟是怎么偷走花生的。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之间有高墙之隔,站在墙上又够不着我家窗台。

偷花生变成了一种挑战:它既考验你的胆量,又衡量你的智慧。

在老头唠唠叨叨的叙述中,我试着还原这一过程。

⑦夏日午间,四周一片寂静,人们午睡正酣,枝头的树叶也一动不动地耷拉着脑袋。

只有南窗下的泥地里,几只觅食的母鸡在东啄啄西叨叨,时不时的“咕咕咕”地炫耀着她们的发现,偶尔还有几声蝉鸣撕扯着灼热而慵懒的空气。

⑧这时,一只竹竿偷偷伸来,试探性地碰了几下簸箕。

见无人察觉,才奋力捅,“啪啦” 一声,几乎一半的花生翻出去,一头栽进一只大张着口的袋子里。

有几颗花生眼看要掉在地上,随着一个漂亮的滑步和一声快活的口哨,他们平安地和朋友们会合了。

袋口有一双兴奋得发亮的眼睛向他们靠近,“好,都装好了!俺马上回来。

”竹竿立刻轻轻巧巧地消失在墙的另一侧。

⑨在牙齿的配合下,袋口被干净利落地快速扎好。

这时的袋子,像一夜之间身怀六甲的人,大腹便便却还要承载主人想飞的愿望。

“接住!”负重的袋子像早期跳高运动员,一个俯卧式贴着墙头飞了过去,姿势虽不雅观,效果倒还不错。

⑩墙那边只听“好咧”,紧接着“扑通”一声!张开怀抱迎接战利品的“海盗”,没料到,这袋劫掠来的花生竞“重如泰山”。

一个立足未稳,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墙这边的少年已经施展飞檐走壁的功夫,翻过了这座我们心中的“天然屏障”,一把拉起自己的同伴,带着他们的“战利品”,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⑪一阵夹着干草香的热风轻轻吹过,一切又回复到夏日午后的安静和慵懒之中。

⑫“俺俩本来是打赌嘞,看谁能翻过这道墙。

谁知道,看见簸箕里的花生,俺就馋了……后来,俺想着城里人有钱,不吃白不吃。

再后来……再后来……没想到你们……对不起,俺错了!俺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我还在发呆,少年已经结结巴巴地向我们道歉了。

⑬多年后想起此事,少年红着脸道歉的模样,似乎仍在眼前,我忽然明白,当年这件事无论对他,
还是对我,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

1.下列对第②段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儿时“我”家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

B.写“关虎屯”民风剽悍,与下文老头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C.两次出现的“墙”既指实际的墙,也指我们之间心灵的墙。

D.无论城里还是乡下,人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都充满挑战。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
用是。

3.第⑤段画线句“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中的“这一幕”指的是,而它“着实令我们吃惊”的原因是。

4.联系上下文,第12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5.对“人生重要的一课”所阐释的道理,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

B.对待他人不能心存成见、先入为主。

C.发自内心的善意能改变这个世界。

D.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E.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吃的是“亏”,充盈的是人生
①提起“吃亏”二字,“敬”而远之者大有人在。

尽管如此,但又有谁一生当中能幸免与“吃亏”打交道?既然人生难免“吃亏”,那就还不如主动接纳“吃亏人生”,潜心感受“吃亏是福”。

②在仁者智者心中,乐于吃亏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境界,是人格的升华。

在物质利益面前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面前不是一争二拖,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利是图,而是慷慨大度。

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吃的不是“亏”,而是充盈的人生。

③对牛顿这个名字,熟悉的人很多。

然而,在牛顿成长成才的背后,却有着一位为了人类进步事业甘于“吃亏”的数学巨人——巴罗。

巴罗是剑桥大学数学讲座首席教授,他发现牛顿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就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弄来当自己的助手,牛顿很快在学业、知识、创造性的新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创造更优于自己的科学成就呢?年仅39岁的巴罗毅然做出决定,推荐牛顿接替自己担任数学讲座首席教授。

可以说,没有巴罗“事业”上的戛然而止,就不会有后来牛顿的巨大成就。

④人生,总会“亏”于有形中,“盈”在无形里。

巴罗是这样,古往今来的圣贤之士无不如此。

正所谓,吃亏之于人生,犹如磨石之于锋刃。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具有亏待自己、善待别人的无私精神。

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成长,必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

⑤清末著名画家任颐从小酷爱绘画,15岁时,他画了很多扇面到上海摆地摊出售。

然而,一个无名小卒的画谁能瞧得起?后来他把自己画的扇面都假落著名画家任渭长的名字。

一日任渭长经过地摊,见到眼前少年假自己之名作画出售时,并没有动怒,而是在欣赏画,细究根源后收之为徒。

在常人眼里,任渭长名誉被侵,是吃了大“亏”的。

但是,任渭长却不这样想,他想得更多的是这些都是小“亏”,收得高徒才是大“赢”。

⑥从给予或索取时的表情上,可以鉴别一个人心灵的颜色。

为人还是为己,是一个人挂在自己名下的一幅内心世界的写生画。

一事当前,别人不愿吃亏时你愿吃亏,别人吃亏图报时你把吃亏当成人生的一道
风景。

人活着,最珍贵、最难得的就是活出这样一种好心境来。

有了这样的心境,眼界就会很高远,做人就会很阳光,人生就会很厚重。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3.文章列举了哪两个事实论据?有何作用?
4.第④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你认为怎样才能使自己眼界高远、做人阳光、人生厚重?请结合全文,说说你这样认为的原因。

(用原文语句回答)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闲话酸奶
①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酸奶已出现在人类社会。

中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已经记载了制作酸奶的方法。

②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市面上的酸奶配方表里都会有一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③酸奶的发扬光大应归功于保加利亚人。

从前,在保加利亚过着游牧生活的色雷斯人常常带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

外部气温加上人的体温作用,羊奶往往变酸。

当他们要喝时,会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也会变酸。

④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到保加利亚进行科研调查,发现当地有许多百岁以上的老人。

从事人肠道内腐败菌群与人类长寿问题研究的梅契尼科夫,灵光乍现,马上对色雷斯人喝的酸奶进行化验,发现了其中能有效消灭大肠腐败细菌的“功臣”——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由此,酸奶流传至国外并逐渐风靡全世界,成为大众食品。

⑤酸奶可以分为搅拌型酸奶和凝固型酸奶,前者就是普通液体酸奶,后者即老酸奶。

⑥在各种类型的酸奶中,老酸奶以其厚实的口感抢占了很多人的胃。

不过,其中的奥秘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

⑦在酸奶制作过程中,鲜奶原本含有的乳清蛋白表面带有电荷,通常
..会互相排斥、分散开来,即成液状。

鲜奶发酵成酸奶的进程中,随着乳糖转变成乳酸,pH逐渐降低,乳清蛋白表面所带的电荷被逐步中和,蛋白质分子之间会由于相互吸引而聚集,形成网状沉淀,并凝结起来。

这与用大豆做豆腐的过程类似。

⑧由此可见,酸奶沉淀凝结是自然现象。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普通液体酸奶和半固体老酸奶的区别呢?这是因为两者的工艺流程步骤不同。

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灌装前需要搅拌;而老酸奶是先接种、灌装,然后再发酵,所以呈半固体状。

⑨一般鲜奶的干物质总量为11%—14%,这样制成的酸奶不够黏,即使呈现半固体状,也很容易破碎。

为了保证老酸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半固体状,就要在其中添加食品胶、明胶。

这样,才能防止运抵目的地
的老酸奶碎成一堆,消费者才能买到形态完整、口感顺滑的老酸奶。

⑩其实老酸奶在营养方面并无优势:它的原料质量要求不比液体酸奶高;并未含有特殊的保健菌种;食品胶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和“高营养”的距离足有十万八千里。

不过,就酸奶本身而言,它的营养价值确实比较高。

⑪酸奶含有牛奶拥有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它的乳糖已被分解成乳酸,使患乳糖不耐症的人群也可以食用。

⑫更重要的是,酸奶保护肠道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肠胃的功能很难被其他食品替代。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细菌生态群,仅肠道一处就已鉴定出500多种正常肠道微生物。

酸奶就是通过促进人体肠道有益菌生长,压缩有害菌生存空间来调整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

⑬此外,酸奶包装上常见的“双歧因子”和“益生元”,也能起到类似功能。

“双歧因子”便是一类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生长的低聚果糖。

⑭看了这些,想必大家对于酸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以后选择酸奶的时候应该心里有底了。

毕竟,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闲话酸奶”?
2.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鲜奶原本含有的乳清蛋白表面带有电荷,通常
..会互相排斥、分散开来,即成液状。

3.文章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莲花洞①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②形影,如落镜中。

六桥③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

余尝谓吴山、南屏④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

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

又紫阳宫石,为孙内使⑤搜出者甚多。

噫!安得五丁神将⑥,挽⑦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净慈寺旁。

②须眉:指男子。

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自南而北:映波、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④吴山:在杭州南郊,西湖东南岸上。

南屏:在西湖正南岸。

⑤孙内使: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

⑥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

⑦挽:牵引。

1.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为:动词,是)
B.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
..处也(绝胜:远远胜过)
C.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尝:曾经)
D.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安:怎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

3.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如写亭,用“______”;写石头,用“______”。

4.“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_______)
(2)汝之不惠.(_______)
(3)固不可彻.(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下面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一开始介绍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之迂”,说明了人与山的矛盾,也解释了为什么愚公要移山。

B.这则寓言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如智叟的鼠目寸光与愚公的目光长远,智叟的讥笑反对与众人的热情支持,使愚公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C.这则寓言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形象,启示我们想要克服苦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D.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被感动后命夸娥氏儿子将大山搬走,帮助愚公实现了移山的愿望,说明人力不如神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3.阅读下面有关北宋文人黄庭坚的传、诗,完成小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实录》成,擢①起居舍人。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
年,昼夜视颜色
..,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凡有问,庭坚皆直辞以对。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②。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苏轼,故称“苏、黄”。

(节选自《宋史·文苑》③,有删减)
池口风雨留三日④
北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⑤,身闲心苦一舂锄⑥。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擢:选拔,提拔。

②骫(wěi)法:枉法。

③《宋史·文苑》:《宋史》为元人主持修撰,但基本引用了宋代列朝的《国史》。

④元丰三年秋,授知吉州太和县,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所写。

⑤属玉:水鸟名。

⑥舂锄,即白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平易为治.(治理)B.吏不悦,而民安.之(安心)
C.庭坚性笃.孝(甚)D.昼夜视颜色
..(色彩)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2)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苏轼,故称“苏黄”。

4.宋代对于文苑人物,规定“艺术著闻者,事迹灼然,亦合书载”。

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传》归入《宋史·文苑》的原因。

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感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希望丞相张九龄予以引荐之意;而黄庭坚“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则表达了诗人_____(用《宋史》选文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