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性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面积上的附 着能E和单位附着力fsf
由于附着现象是出现在两种材料的表面 上,因此它不但与基体和薄膜各自的表面自 由能s及f有关,而且还和薄膜与基体间的界 面自由能sf有关。于是单位面积上的附着能 E可表示为:E= s + f - sf E这个值可正可负,这就使单位附着力 fad是引力或是排斥力。 根据这种情况,具有高表面能的相同材 料(如高熔点金属) ,其fad最大,具有低表面 能的材料其fad最小。
根据极化机构的不同,范德华 力又可分为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 力。定向力来源于永久偶极矩之间 的相互作用。诱导力则是由于永久 偶极矩的诱导作用而形成的吸引力。 色散力是由于电子在环绕原子核的 运动中所产生的瞬间偶极矩之间相 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吸引力。
因为在薄膜材料和基体材料中大 部分都没有具有永久偶极矩的极性分 子,所以定向力和诱导力的作用都很 小。但这两种材料中却普遍存在着可 产生瞬时偶极矩的原子,所以在原子 与原子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普遍存 在着色散力。因此,在薄膜与基体之 间的附着是普遍存在的范德华力中的 色散力在起作用。
薄膜附着的类型
电子显微分析表明,薄膜 的附着可分为四种类型: (a)简单附着 (b)扩散附着 (c)通过中间层附着 (d)宏观效应附着等。
如图9—l所示
图9-l 附着的四种类型示意图
(a)简单附着 (c)通过中间层附着
(b)扩散附着 (d)通过宏观效应附着
(a)简单附着: 是在薄膜和基体之间存在一个很清楚的 分界面。这种附着是由两个接触面相互吸引 形成的。当两个不相似或不相容的表面相互 接触时就易形成这种附着。(如真空蒸镀) (b)扩散附着: 是由于在薄膜和基体之间互相扩散或溶 解形成一个渐变的界面。用阴极溅射法制备 的薄膜其附着性能比真空蒸发法较好,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是从阴极靶上溅射出的粒子都 有较大的动能。它们沉积到基体上时可发生 较深的纵向扩散从而形成扩散附着。
在单位面积上的附着能E= s + f sf 中,由于界面自由能sf 随两种材料 的原子种类、原子间距和键合特征等差 别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单位附着力fad按下列顺序减 小: 相同材料(sf =o) >固溶体> 具有不同 类型键合的难混溶材料。
3.附着性质的实验结果
测量附着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常 用的方法有划痕法、拉张法和剥离法 等。本课不介绍测试方法,仅简要介 绍一些测量的结果。 实验结果: 1)可验证理论; 2)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1 薄膜的力学性质
薄膜的力学性质中包括有附 着性质、应力性质、张力性质、 弹性性质和机械强度等。根据专 业教学的要求,在本节中我们仅 讨论附着性质和应力性质。
一、附着性质
1.附着现象
附着问题是制备薄膜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因为制备薄膜时首先考虑它是否能牢固地附着 在基体上。否则薄膜的其它性质都无法进行研 究。 准确地解释附着这个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从宏观角度看,附着就是薄膜和基体表面相互 作用将薄膜粘附在基体上的一种现象。附着是 与薄膜在基体上存在的耐久性及耐磨性有直接 关系的重要概念。薄膜在基体上附着的牢固性 因薄膜材料和基体材料的不同而不同。
(1)应力的几个定义
全应力S:薄膜厚度d与内应力的乘积: S=d • 。如果将薄膜看作是一个集中的表面 层,那么S就相当于它产生的表面张力。S的 单位是牛顿/米、达因/厘米、焦耳/米或 尔格/厘米。 张应力和压应力:如果通过与基体表面垂直的 断面给对面施加的力使它处于拉伸方向状态 则称为拉伸状态。这时的内应力称为张应力, 在数学上用正号表示。与上述情况相反,则 称为压缩状态和压应力,并用负号表示。
(d)通过宏观效应的附着: 包括有机械锁合和双电层吸引。 机械锁合是一种宏观的机械作用。当基 体表面比较粗糙,有各种微孔或微裂缝时, 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入射到基体表面上的气 相原子便进入到粗糙表面的各种缺陷、微孔 或裂缝中形成这种宏观机械锁合。如果基体 表面上各种微缺陷分布均匀适当,通过机械 锁合作用可提高薄膜的附着性能。 双电层吸引(静电力)是由薄膜与基体间 界面处形成双电层而产生吸引。因薄膜和基 体两种材料的功函数不同,两者间发生电子 转移在界面两边积累起电荷。这种吸引在能 量上类似于范德华吸引。
用真空蒸发、阴极溅射或气相沉积制作 的薄膜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内应力,其最 大值可达109N/m2。它的大小主要与薄膜 和基体的材料、制备工艺条件有关。 在测量方面因为受各种条件限制,欲测 量薄膜中任意断面上的内应力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实际测量时就只测量与基体表面垂直断 面上的内应力。另外,在薄膜厚度方向上内 应力分布均匀性的测量也相当困难。因此通 常所说的内应力是忽略膜厚方向的分布不均 匀性的一种平均值。
(c)通过中间层的附着: 是在薄膜和基体之间形成一种化合物中 间层,薄膜再通过这个中间层与基体间形成 牢固的附着。这种中间层可能是一种化合物 的薄层,也可能是含有多种化合物的薄层。 其化合物可能是薄膜与基体两种材料形成的 化合物,也可能是与真空室内环境气氛形成 的化合物,或者两种情况都有。由于薄膜和 基体之间有这样一个中间层, 所以两者之间 形成的附着就没有单纯的界面。
理论计算表明,静电力的吸引能量 与范德华力基本相近。 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范德华力是一 种短程力,当吸附原子间的距离略有增 大时,它便迅速趋向于零。因此靠范德 华力来实现薄膜与基体的附着时,其附 着性是较差的。 静电力则是一种长程力。即使薄膜 和基体之间有微小位移,其吸引力也不 会有较大变化。因此虽然静电力数值小 一些,但它对附着力的贡献却较大。
静电力就是前面说的双电层吸引力。由 于薄膜和基体材料的功函数不同,当两者相 互接触时发生电荷转移。电荷层起着把薄膜 与基体拉紧的作用,其吸引能为: Es=2•d/(2• •0) …… (9-1) 式中为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量, d是双电层(电荷层)厚度, 和0分别是基体和真空的介电常数。
图9-3 各种金属膜与不同基体的附着力关系
在附着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范德华力
(3)附着力与膜厚的关系
图9-4是附着力与膜厚的关系。一般认 为附着力只与薄膜和基体间的界面状态有关, 与薄膜厚度无关。但实验表明,在很多情况 下附着力与膜厚有关。这种相关性与基体温 度变化和经时变化有关系。从图中看到,大 部分薄膜,随着厚度的增加附着力缓慢增加。 又,对于在玻璃基体上沉积的Cu膜,存放 270天,在厚度较小的区域其附着力有减小 的倾向。
图9-5
附着力与基体温度的关系
(在薄膜沉积之后 再用烘箱加热)
二、内应力性质
1.应力的定义、产生原因
应力:在材料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称为 应力,用表示。 外应力:如果这种应力是由于薄膜受外力作 用引起的则称为外应力; 内应力:如果应力是由薄膜本身原因引起的 则称为内应力。 它们的单位通常采用牛顿/米2或 达因/厘米2表示。
热应力:当把薄膜和基体集中地看作一个体 系,在薄膜形成过程中这个体系的温度大 多数都是上升的,在薄膜形成之后,这个 体系有可能又处于室温下。由于薄膜和基 体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必然在薄膜内部产 生内应力。由于这种内应力只起因于热效 应,所以称为热应力。 本征应力:从全部内应力中减去热应力之后 剩余的差值称为本征应力。本征应力是薄 膜物理学研究考察的主要参数。
(1)各种金属膜在玻璃基体上的附着力
图9-2是在玻璃基体上各种金属膜的附 着力测试结果。横轴是薄膜材料氧化物的形 成能。图中各种薄膜材料的排列顺序是根据 氧化物形成能大小排列的。从实验结果中看 出,容易形成氧化物的金属薄膜的附着力较 大。对于同一种薄膜材料在附着力方面的差 异主要是测量方法不同或制作方法不同造成 的。
2.附着机理 从微观方面研究认为,附着的机理是 吸附。根据吸附能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物 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a)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吸附和静电力吸附。 范德华力是由两种物质互相极化产生的。 静电力是双电层吸引力。由于薄膜和基体材 料的功函数不同,当两者相互接触时发生 电荷转移。电荷层起着把薄膜与基体拉紧 的作用。
(3)内应力的成因
(1)热收缩效应 (2)相转移效应 (3)空位的消除 (4)表面张力(表面能)和表面层 (5)表面张力和晶粒间界弛豫 (6)界面失配 (7)杂质效应 (8)原子、离子埋入效应
(3)内应力的成因(1/7)
对于内应力产生的原因许多人进行了大量研 究,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因为内应力现象比较 复杂,很难用一种机理进行说明。目前对内应力 的成因有下面一些理论。
(1)热收缩效应
在薄膜形成过程中,沉积到基体上的蒸发气 相原子具有较高的动能,从蒸发源产生的热辐射 等使薄膜温度上升。当沉积过程结束,薄膜冷却 到周围环境温度过程中,原子逐渐地变成不能移 动状态。薄膜内部的原子是否还移动的临界标准 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热收缩就是 产生应力的原因。
(2)相转移效应 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相转移是从气 相到固相的转移。根据蒸发薄膜材料的不同, 可细分为从气相经液相再到固相的转移以及 从气相经过液相(可能不经过)再经过固相最后 到别的固相的相转移。在相转移时一般都发 生体积的变化。这是形成内应力的一个原因。 例如,Ga膜在从液相到固相转移时体积 发生膨胀,形成的内应力是压缩应力。Sb膜 在常温下形成时为非晶态薄膜。当厚度超过 某一个临界值时便发生晶化。这时体积发生 收缩,形成的内应力为张应力。
图9-2 各种金属膜在玻璃基体上的附着力
Fra Baidu bibliotek
容易形成氧化物的金属薄膜的附着力较大。
(2)各种金属膜在不同基体上的附着力
图9-3是各种金属膜在不同基体上附着力的 测量结果。这些研究者认为,对于Ag、Al、Au、 Cd、Cr、Cu、Mo、W和Zn等薄膜与NaCl、 KCI、KBr、TiO2、MgF2、Bi2O3、Al2O3、 SnO2、Al和Cu等基体进行适当的组合时,在附 着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范德华力。 因此在图中给出的测量结果就是附着力与 范德华能量的关系。其中黑色圆点表示的是, 从测量的凝聚能量中计算得到的范德华能量; 白色圆圈表示的是求得了附着力,但范德华能 量是未知值的情况。
(b)化学吸附:是薄膜与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结合 力产生的一种吸附。 化学键的结合有三种:共价键、离子键 和金属键。产生化学键的原因是有些价电子 不再为原来的原子所独有,而是从一个原子 转移列另一个原子上。这样,化学键吸引力 也是一种短程力,但数值上却比范德华力大 得多。在薄膜与基体之间并不是普遍地存在 化学吸附,只有在它们之间的界面上产生化 学键形成化合物时才能形成化学键结合,由 此看出,要使薄膜在基体上有牢固的附着性 必须在它们之间产生化学键。化学吸附的吸 附能在0.5一10eV范围。
(2)薄膜内应力的测量方法
薄膜内应力的测量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 测量晶格畸变和测量基体变形。 在测量晶格畸变时均采用x射线衍射法。 在测量基体变形时采用圆形基体或短条形基体。 在采用圆形基体时,因受薄膜的应力作用整个 基体都均匀地变形。如果开始时基体是平面状,然 后变成碗状并可看作球面的一部分,则测量球面曲 率再计算出应力。这时可用牛顿环法、光截面显微 镜法和触针法进行观察测量。 在采用短条形基体时,将基体一端因薄膜内应 力作用产生的变位作为测量对象,其测量方法有直 视法、光杠杆法、单缝衍射法、干涉计法、电微天 平法和电容量法等。
第四部分
第九章:薄膜的性质
9—1 薄膜的力学性质 9—2 金属薄膜的电学性质 9—3 介质薄膜的电学性质 9—4 薄膜的光学性质 9—5半导体薄膜的性质
概述
由于薄膜材料的不同,各种薄膜 (如金属膜、介质膜、半导体膜等)都有各自不 同的性质。但力学性质则是各类薄膜 都应具有的性质。因此,在本章中除 了研究各种材料薄膜的特殊性质外, 将薄膜的力学性质作为共性的内容进 行讨论。
图9-4
附着力与膜厚的关系
(4)附着力与基体温度的关系
图9-5是附着力与基体温度关系的实验结 果。在薄膜制备工艺中,为了提高附着力一 般都是采用提高基体温度的方法。但是认真 研究这种关系的实验并不多。从图中看到有 一部分研究是用附着能来表示的。 在玻璃和Fe基体上制备的金属膜的附着 力随基体温度上升而增加。但是在钢基体上 用等离子体工艺沉积的Cu、Mo、AlN等薄膜 则出现相反的结果。因为它们是在薄膜沉积 之后再用烘箱加热的。这种反常现象可能和 这种加热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