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践行“四力”,见闻类文稿怎么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文章:践行“四力”,
见闻类文稿怎么写?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二这“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提高见闻类文稿写作水平的必然路径,是锤炼调查研究本领、养成良好作风文风的关键。
一、遵循实践规律,在采集上下功夫
“实践出真知。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的根本途径。
要了解事实、还原真相,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脚力”是“四力”的基础。
好的见闻说到底是“跑”出来的。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
”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报道,是新华社湖北分社与总社有关编辑部联合采写的《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转型样本一一新华社记者五访楚源集团实录》。
看过这篇报道的人,都会为文中披露出的大量无可置疑的事实、数据所震撼,更会为记者长达五年的叙事时间轴所震撼。
一篇见闻调查类新闻稿之所以能够得到总书记的关注,核心就是它用扎实的采访呈现出了事实的全貌。
早在十几年前,新华社记者就已经开始针对位于石首市的楚源集团的排污问题进行暗访,党的十八大后,更是先后五次实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阻力和困难可想而知。
而稿件的成功也恰恰是因为记者持续深入地走到、走进、走入了一家企业的反思、变革、涅槃之中,从而全面而不是片面、发展而不是静止地展现了一个典型样板的典型意义。
陈云同志曾经说过:“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J见闻类文稿的写作同样如此,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到实地,走访、调研、观察,只有这样才能让笔下的所见是真知灼见,所闻是兼听则明。
二、遵循认识规律,在发现上下功夫
乡村墙面标语这一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
如果你在乡村中调研走访,会不会留意这件平常小事?又会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呢?2018年,新华社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看到了墙上的标语,于是萌生出从标语变化看时代变迁的想法。
恰好这个村数十年的标语都出自一位“标语达人”之手,经过深入采访,一篇《“标语达人”刷下的中国农村40年》一蹴而就。
稿件就是从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角度切入,通过标语40多年来的变化,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革,串联起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云。
由此可见,要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内容,就要有独到的眼光。
这取决于一个人的观察力、敏锐性,要善于在平淡中见精彩、寻常中见奇崛,就如同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又要看到藏在水下的十分之九。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现”是一句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的事。
大家都有经验,在基层调研中,直观看到的绝大部分人和事并不是样样都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的,相反绝大部分都是常见的平凡人、重复的琐碎事。
如果不善于观察,停留于表面,那么笔下的见闻就会成为一篇没有魂魄的流水账,笔者落笔万言,读者味同嚼蜡。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在看似平凡、常见的事物中寻找能够折射太阳光的那滴水,从而从一个小切口反映出大主题。
三、遵循思辨规律,在判断上下功夫
“脑力”就是判断力。
毛主席1939年给《新中华报》的题词就是两个字:多想。
多想,想些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一线调研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两个阶段。
毛主席曾深刻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用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片面的、孤立的、僵化的眼光看问题。
只有以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物本质、主流、趋势,才能做到“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人人心中有”却又“人人笔下无”的真知灼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有的地方出现了“强调自主权过头了”“下面不听指挥,乱了套”等说法。
当时还在《辽宁日报》当记者的范敬宜同志采写了《莫把开头当过头》一稿。
他没有停留在人云亦云上,而是在扎实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基层所谓的“过头”其实是改革活力充分释放的“开头”,从而对整个改革的形势和趋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稿件发出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还配发了编者按,有力地宣传了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范敬宜同志不仅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也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见闻非只“见”和“闻”,更要有思考、有判断,才能有价值、有作用。
一篇有价值的见闻类稿件既应是客观情景的真实再现,也应是主观视角的精心选裁,更应是本质的揭示、理念的传达、规律的总结。
四、遵循传播规律,在表现上下功夫
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
笔力,是优美、鲜活、生动的文字,是精准、精辟、精深的表达,是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精彩呈现。
只有好的表达,才能润物细无声。
见闻类稿件的表达能力,说到底是讲故事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
理才能影响人J因此,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
善于运用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力戒千人一面、千文一面。
在记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新华社两年前曾播发过一篇小通讯一一《从“一宿饥”"千年穷”到“万年饱”一一吕梁山腹地的山乡夜话》,文字清新朴实,跳出常规报道的写法,借鉴了电影非线性叙事方法和古典小说的写作笔法,将两千年的沧桑巨变浓缩在不到两千字的篇幅中,不仅让传统的正面报道焕发出别样的色彩,更让脱贫攻坚的主题在一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彰显,读罢让人口有余味、心绪难平。
要提升笔力,就要力求内容短、实、新,摒弃长、空、假。
新华社领导曾用“四个山”来比喻一篇好文章的写作:一是“开门见山”,文章开头要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不要穿靴戴帽。
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上要有故事、有情节、有节奏,引人入胜,不要平铺直叙。
三是“稳如泰山”,报道文风要厚重、大气、质朴,清新自然,不要造作、轻飘。
四是“一览众山”(小),主题立意要高,视野开阔,高屋建航,不要就事论事。
唯此,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