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摘要:中医学中有关心理学的内容极其丰富,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心理学思想、中医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医治疗中的心理学思想都有较全面地论述,这些医
学心理学思想对中医的临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当今深入研究其理论及应
用价值将有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
1 前言
中华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东方文化,产生了祖国医学,其中,中医学是历代中
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中医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它集中体现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学典籍中。
在当前生物医
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积极挖掘和整理中医心理
学的思想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心理学,促进心理咨询和治
疗的本土化以及中医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医探讨病因的心理学思想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几乎是无处不有,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如郁症,肝气不达;七情失调,气机紊乱;智力低下,肾气不足;心悸,心血不足等。
各
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一些身体疾病也可以伴随或导致一些心理
疾患。
常见的有:郁郁症、百合病、奔豚气、癫狂、失眠、心悸、痴呆等。
3 中医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其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职业心理活动过程。
3.1 望诊:首重望神,“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
因此,望神是望诊中审查心理因素的根本。
望神的关键又在于望目,目为心
灵的窗口,是神的标帜。
望诊以神、色、形、态为纲目。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瘦人多火,其偏狭,性急,行为焦躁不安;胖人多痰,多湿,其宽柔、性缓,行为迟缓安静。
强调辨别个体心身差异是中医诊断、治疗
的特色之一。
阴静阳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狂躁的病人,阳气过盛,体态沉静,抑郁。
望诊中首先宜分辨其心理因素的阴阳属性。
3.2 闻诊:即医生通过听觉、嗅觉、根据患者发出的声音判断其心理状态:
悲叹,啼哭为凄切,呜咽嘶鸣;狂笑,笑示快意,声扬外散;盛怒,呼叫以示反抗,声动色厉;叹息,无可奈何,摇头;呻吟,痛苦,馁性之情。
《内经》说过:“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医生根据这些不同情绪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程度。
3.3 问诊:《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常,起居之
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能病中?”《素问?疏五过论》:“凡诊者,必知终始……离绝菀结,忧恐喜怒”;“饮食居处,暴喜暴乐,始乐后苦,皆伤
精气”;“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通过这样的问诊,对疾病的缘由,
病人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等全面、深入的了解来判断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我
们可以看到:问诊不仅便于发掘深层的心理因素,同时也是与病人交流情感的重
要一环。
平易近人的仔细询问,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
充分合作,依据其发病的社会心理背景,针对不同情况,解决病人的社会心理问题,这无疑是一贴绝妙的辅助治疗剂。
因而,我们应当重视:①忖度人情,问诊时,了解病人情绪状态和产生过程,目前处境等方面。
②宜于启发,不宜暗示,使病人有所领悟,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③注意病人“顾左右而言他”,他事闲言,反露真相,不放过与疾病相关的“细小”苗头,这
对某些疑难杂症而言,往往可出奇制胜。
总之,问诊中的心理问题相当广泛,应
当尤为重视。
3.4 切诊: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中医医生切脉,是中医诊断的特色之一。
如脉若琴弦,是谓弦脉,示有心病,或发怒生病等。
4 中医治疗中的心理学思想
4.1 以情相胜的心理治疗:所谓“以情相胜”,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肝(木)“在志为怒”,心(火)“在志为喜”,脾(土)“在志为思”,肺(金)“在志为悲”,肾(水)“在志为恐”。
这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制相胜的
原理形成的情志五行模式为以情相胜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据此,我们就
能以另一种情绪刺激去纠正病人原先的异常情绪状态。
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经条件
反射说,情绪反应属于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它可以被新的暂时联系所代替。
可
以说,以情相胜就是以一种新的兴奋灶去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
然而,中
医情志五行模式中情志之间的逻辑联系,即某一情志可以胜另一情志的特定关系,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说中却是不包含的。
从实际情况看,以悲胜怒,悲者必不怒;以恐胜喜,恐惧者必不喜;以怒胜思,怒气升腾,思结必散;以喜胜忧,其忧自消;以思胜恐,多思则明达而无所恐。
前贤医家根据以情相胜的原则治疗某些情
志因素疾病不乏其例。
4.2 移精变气的心理治疗:此即“易移精气,变利气血”通过转移患者病理体
验而却病,如一位过分注意胸部疼痛的病人,医生采取转移注意的方法,将他一
侧耳部点刺出血,且暗示疼痛已转移到耳部,几日后,耳痛消失,胸痛随之而愈。
4.3 暗示治疗:有些患者,正面开导不易接受,必须通过侧面暗示方能有效。
这时用药治病是假,通过药而治“心”,实际药物只起一种暗示作用。
如一位考试
紧张焦虑症的学生,考前用一种并不常见的廉价药物,佯称其高级名贵特效以加
强暗示功能,服用而即显效。
5 结语
我们看到,反映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心理学思想是相互唯物的,自发辩证的。
它揭示了心理与生理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了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
(心理因素既致病,又治病)。
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医临床中的心理学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直观、笼统等缺陷,因此有必要
进一步整理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郜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中医药学刊》,2003年09期.
[2]宗慧梅,潘德智:《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刊》,2005年19期.
[3]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年25期.
[4]王雪涛,刘皓宇:《略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张家口
医学院学报》,200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