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填空式复习提纲36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填空式复习提纲36页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填空式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总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1)经济:______________大发展,________________瓦解;

(2)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_________________,地主阶级封建政权逐步确立;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______________ ,学术下移,__________兴起;

(4)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____________)崛起,“__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为“圣人”。

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_______”和“__________”。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_____________”。强调统治者要以_______治民(即“德治”),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礼”就是周礼,即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认为实现“礼制”必须提倡,主张“__________为仁”,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B.哲学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______________,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____________”;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典籍——整理《___》、《___》、《___》、《___》、《____》、《____》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政治思想——“________”学说和_______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伦理观——“人性本_____”说。

C.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性_____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

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C.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4)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2、道家

(1)老子

A.哲学思想——①“_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朴素_________

思想(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转化)。

B.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哲学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追求_________自由)。

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A.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B.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讲求实际功利,有别于儒家区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A.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________________;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法家思想适应了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三、历史意义(评价)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①儒学经过秦朝的“_______________”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期,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_____________。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来源——以______思想为中心,糅合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___________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___”。

3、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4、影响——(1)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___________,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______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_______的自由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起用___________参政。

③兴办__________,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

④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影响: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________地位大大提高;

②儒家思想成为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佛道在民间传播,儒学的统治地位被__________。

2、隋唐: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三教融合);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_________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