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市级名校2024届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怀柔区市级名校2024届高考考前提分历史仿真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他是十八世纪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思想之王”,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他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著有重要的历史著作,他说:“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B.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C.人类平等,发展人的个性D.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895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在给丁汝昌的劝降中写道:“当此之时。

我国实以急去旧治,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这封劝降书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改革力度不及日本B.清政府部分官员临时变节
C.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D.中国将领对时局认识不清
3.马克恩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

其实大谬不然。

”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
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4.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
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5.1913年,熊希龄在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时宣布:“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

”这一举措
A.有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B.打破了官僚资本的垄断
C.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D.确保了政府的经济收入
6.1962年,中日双方以民间形式签订发展长期贸易的备忘录,“备忘录贸易”成为当时中日贸易的主要形式。

这种方式()
A.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B.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C.解除了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体现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灵活
7.下表为1834—1856年英国部分出口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百分比统计表
据上表可知,在1834—1856年间,英国
A.世界工厂的地位有所削弱B.纺织业领域技术退步
C.工业革命的成果影响扩大D.纺织品出口总额下降
8.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产品丰富且大众文化程度高,以至于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民主化进程艰难曲折
B.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C.1832年会议促进民主化进程改革
D.英国议会传统由来已久,法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9.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
A.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B.致力于社会稳定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10.据记载,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译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

此时,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C.激发民族主义意识D.向中国社会介绍西方的文化
11.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

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1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
A.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C.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
1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这些论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
①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特点
③以中央集权否定了地方分权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14.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15.严复在维新变法时期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孙中山认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新文化运动主将们认为世界进化的前途就是“真正的民主政治”。

上述“进化”观
A.传播了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科技成果
B.勾勒了近代西学东渐完整历程
C.反映了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
D.代表了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潮流
16.1895—1898年维新派在全国共设立学堂19所,他们不再要求青年学子潜心训诂词章,而是引进西方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

据此可知,维新派
A.开创西式教育先河B.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C.注重培养技术人才D.教育理念符合时代潮流
17.1949年,法国公共舆论机构就欧洲发展计划在法国人中做了大量调查,当问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时,只有18%的人认为美国真心帮助欧洲。

到1950年,“90%的人开始了解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向欧洲提供援助。

”材料反映了
A.美国的真诚援助感动了欧洲B.马歇尔计划实现了欧洲的复兴
C.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力在加强D.马歇尔计划遏制了苏联的扩张
18.如表是中国1978年和2018年各项统计指标列表。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19.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

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

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

邓小平的话指出了
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
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20.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我的破茅屋是我的城堡。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以下人物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民谚精髓的是
A.霍布斯B.培根C.洛克D.伏尔泰
21.梭伦将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一等级,叫“富豪级”;收入达3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二等级,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收入达200斗的、有牛耕田者,确立为第三等级,叫“牛轭级”;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不得不为他人做雇工,称为“雇工级”。

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梭伦根据收入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B.公民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C.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D.发展了民主制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
22.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形象地说:“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

此话可以用来说明
A.制度设计要按既定模板B.要善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C.妥协也是一种政治智慧D.改革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23.下表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
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A.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24.随着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罗马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原有市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益。

为此,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创立了一套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这表明罗马万民法
A.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B.司法实践日趋灵活多样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适用于境内的所有居民
25.下表是英法德美四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简表。

其中,丁国是
年份甲乙丙丁
1861-1873 3.3(1851-1873) 5.0 —— 3.8
1874-1890 1.7 5.2 2.1(1870-1890)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
26.1994年11月,APE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于印尼茂物发表《共同决心宣言》,规定: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迟于2020年,进一步减少相互间的壁垒,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

“茂物目标”的提出,表明APEC
A.能够制定约束性法规B.灵活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C.与世贸组织目标一致D.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7.他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其著作符合19世纪盛行的镜子说”,深刻而形象地按照19世纪30年代革命前夕法国的本来面目反映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蕴含其中。

其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统治及其道德败坏,对封建贵族的垂死挣扎和反动教会的欺骗宣传,都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判,“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该作家及其作品是
A.雨果《巴黎圣母院》B.司汤达《红与黑》
C.巴尔扎克《人间喜剧》D.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8.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

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29.布衣将相之局基本结束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

这个时代可确定的是
A.夏、商B.商、周C.秦、汉D.秦末以前
30.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

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
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积水潭地区(今什刹海一带)是古都北京的灵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代在建设大都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奉命设计大都的水系。

积水潭是北京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码头,南方的粮食、木材经漕运水道源源不断进入大都城。

“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

”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这一带。

元末《析津志》描述其地盛况云:“钟楼之东南转角街市俱是针铺。

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

楼之左右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根据上述历史材料,概括促进元代积水潭地区商业繁荣的因素。

32.《南京条约》阴影下的中国
以下为《南京条约》部分条文:
九、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十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问题
(1)《南京条约》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签订的?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你如何评价《中英南京条约》?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在教会与君主权力的斗争中,近代欧洲君主的权力大多得以加强。

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国王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

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明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

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等方式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民族主义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秦汉帝国以来,“中国”概念必须容纳东亚这片大地上许多族群的文化。

汉代的五帝系列。

将各族收纳在一个可以串联的谱系,而以黄帝为统摄许多族群的祖先。

许多汉人自以为是炎黄子孙;有些汉族以外的族群也在建构其祖先与汉族同源的理论。

近代中国建构国族的方向是聚异为同。

恰好与欧洲近古诸族为了摆脱天主教秩序,而各自建构祖源的方向背道而驰。

于是,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

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竟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三四!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其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正确;A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B是康德的主张,排除;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排除。

2、A
【解析】
本题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我国实以急去旧治,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则国可相安”可知,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看来,日本因新政而自强,中国只有从根本上改革才能免于败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清政府部分官员是否变节,B项错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清政府改革与日本的比较,而不是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将领对时局的认识问题,D项错误。

3、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大谬不然”等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天津条约》并非只是列强要求获得平等地位,也并非没有谋得外交特权,其实质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大谬不然”的表述,排除;B选项是损害中国利益的具体体现,包含于D选项中,排除;《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选项错误。

故选D。

4、D
【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美国百万富翁数量大大增长,财富来源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和铁路业,百万富翁占有社会总财富的比例明显提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这会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因此,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故D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故C错误。

5、A
【解析】
依据材料“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这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B排除;该措施与抵制外国资本无关,C排除;材料主要表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放手,而不是政府收入问题,D排除。

故选A。

6、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日民间的贸易被称为“备忘录贸易”,主要是区别于政府间的贸易往来,中日“备忘录贸易”体现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灵活性,D正确;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排除B;C项错在“解除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依然实行对华经济封锁,排除。

7、C
【解析】
材料中,英国棉、毛织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机器、火车和铁轨等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4~1856年,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外传,在此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程也随之加快。

一方面,这些国家生产原来英国占优势的棉,毛织品,使英国棉、毛织品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对英国的依赖却很大,需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火车和铁轨等,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英国正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根据表中数据无法推知纺织品技术退让和纺织品出口总额下降,B和D项均排除。

故选C。

8、B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19世纪下半叶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因此能为人民提供物品,B正确;法国只能为贵族提供产品,说明当时法国工业化程度不高,而非民主化发展曲折,排除A;民主制度的完善不能构成主要原因,排除C;提供物品属于经济生产能力领域,D属于政治领域,排除。

9、B
【解析】
根据材料“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没有体现出对人的束缚,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道教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改良社会体制,故D项排除。

10、C
【解析】
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小说多以“独立”为主线,内涵反侵略色彩,结合翻译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重,翻译政治小说目的在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C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B是新文化运动内容,排除;
D未体现出政治小说的政治性,排除。

11、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就是靠精耕细作,明清时期更是如此,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 项中的“全国”表述不当项,排除;在封建社会注重发展个体农耕经济,故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12、C
【解析】
根据材料“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说明在当时生产工具相当简陋的时代,能根据山势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修筑10余条堤坝,表明当时的人们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提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A错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是在公元前2070年,即距今4100年左右,按照良渚古城存在的时间最晚距今4300年,还应该是原始社会,B错误;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30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13、C
【解析】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①正确;“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说明行省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④正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僧俗并用的信息,排除②;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③错误;②③错误,故排除ABD。

1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强调了在苏联传统村社对农业集体化的反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苏联的工业,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故选D选项。

A选项说法不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需要从实际考虑;C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1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派都以进化论为武器宣传自身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反映了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探索的深入,C正确;据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而不是工场手工业时期,A错误;西学东渐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的萌发,B错误;“进化”观是观点,而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