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症状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

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

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

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

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

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

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

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
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

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

萌发适温16―20℃。

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

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

(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

播种不宜过深。

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

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