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马原第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根源 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 择性相统一。 •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 是指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 2、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 会行动的规律 •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2004年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 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 B
2001年1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 系 •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 ABD
• 2010年多选20题 • 1989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 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 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 “人类最后一种的统治形式”。 然而,2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 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20年后的2009年11月9日,BBC 公布了一份对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 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 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1989 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 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 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 量起作用 •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 规律 •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 个过程 • BCD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 口因素 。 • 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 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 两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 社会存在。
• 2000年3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 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 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D
• 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 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 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 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 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 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 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 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 于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 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 一、经济基础 •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二、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 筑 • 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 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 军队、警察、法庭
• 国家: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 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的工具。 • 国家的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 能。
• 国体:国家的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 家中的地位。 •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 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 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必要的条件。 •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 作用 • 方法论意义:重视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自觉 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 题,这是因为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发展 的方向 •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 AD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 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 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 2004年多选16、2003年6月23日,《城市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 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政治文明的进步 •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 ABCD
• 2003年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 B
• “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 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 的。”这段话说明: • A 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决定于经济基础 • B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 C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D 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 且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 ABCD

B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相对 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 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 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 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 对应的 •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 平衡性 • BCD
•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 史的规律性 •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D
二、生产力与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 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规 律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 生产力:人类社会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 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 力量。 •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 1、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 2、劳动对象:是实现生产的必要前提,从 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3、科学及时: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
•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最基本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 式
• 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 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统一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 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社会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 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 形态的质变。 •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 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改良与革命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 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 问题,吧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 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 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 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 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 • 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 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 2000年19.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 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 过程 E. 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客观过程 • ABCD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单选): • A 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 性 •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 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 D 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规律?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阶级和阶级斗争
• 阶级斗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在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 和非阶级矛盾、对抗阶级和非对抗阶级之 间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2002年 17. 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 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 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 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 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历史启示 D.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 握 E.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 方向 • ACD
• 2006年第4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 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 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单 选)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 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 •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 ABCD
• 2009年3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 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 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 会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 “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 系统是指( )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 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